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净慧老和尚“生活禅”现代观研究——孙国柱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1 22:2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净慧老和尚“生活禅”现代观研究——孙国柱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净慧老和尚“生活禅”现代观研究——孙国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慧老和尚“生活禅”现代观研究——孙国柱

自从1993年,净慧老和尚正式提倡“生活禅”理念以来,经过几近二十年的

佛教知识大全地藏经

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影响深远。本文以现代观为标示,结合“生活禅”的理论和实践,尽可能给予切实和全面的分析和论述,揭示净慧老和尚契理契机,示教利喜之现代观的特殊内涵,以求对中国佛教界尤其是禅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

佛教食谱基础知识

鉴。

一、“生活禅”情境中的现代观

“生活禅”,是一种新的创造,还是传统的继承发扬,抑或禅宗在新时代的调适与呈现?这个问题,对探讨净慧老和尚“生活禅”的现代观非常重要。

在1990年到1991年之间,净慧老和尚开始修复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生活禅”的修行理念,在1992年首届禅七正式形成“生活禅”的概念[1],而把“生活禅”作为佛法修行的具体法门来提倡,是在1993年第一届柏林寺夏令营的讲话。[2]不久之后,在1994年12月23日,净慧老和尚参加香港佛教法住学会第七届“佛教与现代挑战”国际学术会议,宣读了《当代佛教契理契机的思考》的论文,系统论述了“佛法常新”,“现代化与化现代”和“世纪末的回顾与前瞻”等三个重要议题,该文在“生活禅”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总结和指导意义,是“生活禅”健康成长的见证性文献,是涉及“生活禅”现代观的纲领性文献。[3]

从内容上看,《当代佛教契理契机的思考》一文可谓是对“佛教在当今世界”的世纪性回顾与前瞻,是对“生活禅”理念和实践提出并展开的众生根机与时代背景之综合考察。净慧老和尚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我们“时代的烦恼”——

大约从本世纪初叶开始,中国佛教即出现了所谓“现代”与“传统”、“革新”与“保守”的分野。在一般人的认知里,“现代派”是改革、激进的,“传统派”是消极、保守的。在历史洪流的激荡下,此二者的壁垒日趋森严,甚或发生一些碰撞、纠葛。有些人一旦思维中国佛教发展的趋向,就惯于将视野窠臼在“传统”与“现代”的二难中,或流于一边,或莫知所从。

这种“烦恼”普遍地存在于中国文化生态的方方面面,佛教自然概莫能外。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就是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有幸地是,祖师大德早就对此问题进行了睿智的思考,并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太虚大师在《新兴与融贯》一文中曾经明确地讲:

平常所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4]

太虚大师的说法,以真俗二谛的殊胜智慧观机逗教,直接息讼了关于“新旧”、“传统与现代”、“保守与革新”等戏论,而直接拈出“平常所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的不刊之论,简洁明快,令人耳目一新。平心而言,“新旧”、“传统与现代”、“保守与革新”等说法,都是在某种价值视野折射下的书写,从

小学生佛教知识书籍大全

实相层面讲,并无高低贵贱上下黑白之别,但是如果我们以此为立场分际的标尺,则陷入了无穷无尽的争辩之中,甚为可哀。就末学的理解而言,历史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历史的永恒生命力,这个永恒的生命力就是与当下(nowandhere)的贯通与连接。这样,佛法与现实的关系就可以归结为佛法如何调适与表达自己“本来面目”的问题。因此,净慧老和尚接着太虚大师明确地说:

就佛陀的教法应机施设而言,佛教不应该有现代与传统的分别,佛教,究其根本意趣,它永远是现代的,是当下的。所谓佛教永远是现代的,是指佛教应该永远契合当时、当地社会人心的因缘形势而新之又新,新新不已,引导人们如何在当下离苦得乐。

这便要机教相扣,或者说契理契机。契理契机的教化永远是现代的,永远是当下的,永远是新的。

契理契机的教化永远是现代的,永远是当下的,永远是新的。近代太虚大师论述此一问题至为深刻,……“平常所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然依佛法契理契机的契机原则,以佛法适应这现代的思想潮流及将来的趋势上,在一个区域之中,一个时代里面,适应其现在的将来的生活,则有一种新的意义,便是契机的意思。根据佛法的真理,去适应时代性的转移,随时代以发扬佛法之教化作用。……即是佛法活跃在人类社会或众生世界里,人人都欢喜奉行。”依这种理路透视当代佛教,不仅能释然于“革新”与“保守”、“传统”与“现代”的紧张,而且能摆脱种种悲观情绪,获得既沉着坚毅又进取无碍的心态。[5]

净慧老和尚满怀信心地说:

佛陀的教法是当机的。这个“机”是指一切时空里的众生,而不仅限于古印度。佛陀对人类内心世界及生命规律的揭示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如是。比如人性的弱点——贪、嗔、痴、慢、疑,现在的人们是不是就摆脱克服了呢?不是的。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有了变化,其实质并无二致。所以,佛法最根本的内容是法尔如是、亘古常新的,它永远不存在过时与否的问题。事实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文化史上尚没有一种宗教、一种哲学有佛教这样强大的生命力。[6]

通过以上对净慧老和尚开示语录的摘要,我们可以了知:“克实而言,生活禅的提出,并没有在大乘佛教和祖师禅的精神之外添加了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只是将祖师禅的‘将修行与生活打成一片’的特色更加突现出来而已。其本意只是想将祖师禅的修行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积极健康的、引人向善向上的生活方式加以提倡。”[7]“照我个人的看法,以及从中国佛教的现状来看,中国佛教的改革任务,应该说早已经完成了,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百丈禅师就把这个任务给完成了,再也没有什么好改革的了。”“对于今天的佛教来说,不是要提改革,而是要提建设。中国佛教目前的任务是要建设。僧团要建设,教制要建设,教育要建设,学风要建设,道风要建设。”[8] “我们怎样才能发挥我们的优势呢?那就要靠我们的修行,靠我们的修证,靠我们的实践取胜。我们在道风上、在自身建设上倘能够真正着力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处于领先地位的。”[9] 佛法,就是从最苦的地方做起。[10]因此,用“革命”、“改革”、“发展”、“继承”、“变革”和“范式转换”等视角来看待“生活禅”的理论与实践,只有“继承”和“范式转换”等词汇更为接近存在的原义。从本根层次上讲,并不存在一个特殊的佛教,“生活禅”只是佛教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的调试与呈现,法界等流而已。

二、净慧老和尚是怎么看待佛教的“现代化”呢?

现时佛教发展的各种疑难和缺陷都集中在契机这个问题上。如何使佛教更好地契合现代人的根性,适应时代的环境而又能发挥改善现代环境的作用,这就是佛教现代化的内涵。

如果说要革新的话,首需革除的是我们的懒惰与迂执;如果说要保守的话,我们需永远保守佛陀乃至历代祖师对众生的信心及其观机逗教的善巧。如死执陈规而忽视时代人心的新形势,那恰恰是对佛陀、对历代祖师度生弘愿的背离。

我以为我们今天应着重发扬人本的佛教、社会的佛教、世界的佛教的精神,充实、丰富人间佛教的内涵。[11]

在净慧老和尚的认识中,“现代化”的问题,“要之,我们应紧扣契理契机这一中心,把握时代的因缘而作对机的教化,这才是佛教现代化的真意,也唯有如此,佛教才能维系其万古常新的生命,作人类精神的导航灯。”[12]那么,佛教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净慧老和尚用现代化与化现代一组词汇给予了精彩的回答,所谓的现代化与化现代,是说现代化是一个时代问题,佛教可谓是现代化问题的对治方法。更为具体地说:

佛教现代化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借用一位学者的论述,他认为佛教现代化的目的是要化现代。我想这应是佛教现代化的根本所在。佛教现代化是契机,是随缘;佛教化现代是契理,是不变。现代化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因势利导。佛教始终应有深远超越的眼光,慈悲摄受现代人,作时代精神的航标;在适应潮流的同时,要引导潮流。[13]

以上诸多论述,总体上为我们勾勒了在“生活禅”情景中的“现代性”丰富内涵。从更为深刻的实践论上说,净慧老和尚探讨佛教现代化问题,实际上是对“生活禅”在当今世界的定位。在宏观的历史坐标中,现代化问题在净慧老和尚的视野中,甚至具有了判教方法的蕴涵——中国佛教正处在佛教现代化的第三阶段。

中国佛教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化;第二个阶段是大众化;现在进到了第三个阶段,佛教要现代化。佛教不现代化,还停留在清朝,停留在明朝,或者停留在宋朝,那佛教就没有希望。所谓现代化,最主要的是弘法方式要现代化,弘法的语言要现代化,我们弘法的人的思想要现代化。[14]

这三个阶段亦分别推出了代表性的祖师大德,净慧老和尚说,从佛教中国化的历程来看,至少有三位大师的贡献最为突出,堪称佛教中国化、佛教化中国的三座里程碑,他们是道安、慧能与太虚,分别在佛教制度、佛教义理以及佛教近现代的转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离今天最近、对今天的思考最有启发的是太虚大师。因此,“我们今天讨论中国佛教的出路时应该继承太虚大师的思想,完成他的未竟志业。事实上我们现在做到的并没有超出太虚大师的设想,他的许多想法比我们想像的更大胆、更具前瞻性。”[15]在某些场合下,净慧老和尚甚至说:“时至今日,我们再来回头看一看太虚大师的思想,我们今天做的一切可以说都是在踏着太虚法师的足迹,在一点一滴地落实他的思想。我们远远还没有全部到位,还差得很远。他提出来的目标,我们连百分之一都没有做到。”[16]

净慧老和尚用中国化、大众化和现代化作为时间标尺去界定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是从佛教如何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法身慧命来讲的,今天的中国要走向世界,自然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任何的发展总是承前启后的,我们今天取得的任何成就,实际上都是无数因缘和合而来,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就沾沾自喜,这实在是贪天之功为己有。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满怀谦卑地仰望着佛陀和历代祖师大德,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和众生的护佑,这样才不会在历史中迷失方向。为此,净慧老和尚指出:

禅在今天。今天是二十一世纪,禅的本质不会变,禅的方法要变。禅的本质还是那件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的方法要变,禅的形式要变。

禅的方法,过去说禅要在日用中去落实。“日用中”这个词,一千年前、一百年前说出来,大家听得懂;在今天,这个词跟我们就有一点距离,有一点生疏,所以我就改用“生活”--在生活中参禅,在参禅中生活。[17]

禅在今天要深化、要弘扬,必须要坚持“三化”:一是现代化,二是大众化,三是生活化。现代化的着眼点是化现代,大众化的着眼点是化大众,生活化的着眼点是化生活。这“三化”可以说是禅在当今的时代“契理契机”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一个能够适合时代要求,适合大众心灵需要的一种新的设想、新的禅文化的思路。[18]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净慧老和尚实际上将“现代性”赋予了“生活禅”理念与实践上的方法论蕴含,并不简单地作为一种事实或价值上的判断。但是,执定“现代性”作为一种佛教教化途径,也是不对的,因为:

所谓“契理”,就是说,禅的根源、禅的本质必须是传统的,必须是神圣的,必须是终极的。这里所说的“终极”,就是说修生活禅同样是要导归解脱,导归涅盘。[19]

在此语境中,如果说现代性的真正本质正在于“传统在当代”:庶几亦符合净慧老和尚的个中心曲。

无论是教法,还是教典,“生活禅”的理论和实践都鲜明地体现了回归佛陀本怀,回归祖师本义的旨趣和追求。“生活禅”的回归运动,从“生活禅”与大小乘佛教、人间佛教等复杂关系中更容易透漏出“生活禅”视野下的“传统”与“现代”之复杂关系。

首先,在大小乘关系与生活禅关系的处理上,在净慧老和尚看来,“生活禅的宗旨,就是希望把解脱道和菩萨道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20]生活禅是与大乘、小乘相互依持的法门。“如果我们把解脱道与菩萨道都归纳到生活禅这个系统当中,那就是——觉悟人生强调的是解脱道,奉献人生强调的是菩萨道。这样就使生活禅这个理念,与传统佛教的修行次第进行了有机的连接。当然,传统的修行次第,与禅宗虽然精神一致,但是表现的方法,进入的步骤,完全是两回事。”[21] 其次,可以肯定的是,“生活禅”与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是一脉相承的。[22]从广义上讲,一切佛法都属人间佛教的内容。[23]生活禅是落实和实践人间佛教的一个法门。如果说“人间佛教”的理念是佛法在当今时代向佛陀出世本怀的回归,那么“生活禅”就是禅法在当今时代向祖师禅为代表的中国禅风的回归。生活禅是传统中华禅在现代条件下的具体运用。[24]“人间佛教的思想体现了佛教在理论上对人间的关怀,生活禅的理念与实践体现了人间佛教的实践精神,它和人间佛教是不一不二的。”[25]这些说法,较清晰地揭示了“生活禅”与“人间佛教”的关系。可见,生活禅的提法是与全体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人间佛教、禅宗、如来禅、祖师禅等概念紧密联系的,在性理上,这些概念无别,在事理上,这些概念又有差,这种灵活的关系赋予了“生活禅”的理念与实践以坚定的存在根基,同时也拥有了无穷的教化方便。至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生活禅”的存在情境中,“传统”与“现代”也是不一不二的关系。

那么,“生活禅”是不是没有什么特殊的精神特质呢?净慧老和尚对比净土法门说,净土法门同样可以纳入到生活禅里来,因为离开禅,没有法门可以说。一切法门,禅,是一个总得归口,“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26]在净慧老和尚看来,“禅是沟通佛法与现代社会的唯一桥梁。”[27]基于这样的见地,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净慧老和尚会不遗余力地推行“生活禅”了。“生活禅,我们用的虽是一个‘禅’字,实际上佛法的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生活禅,包括佛教的一切法门在内.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定,都是禅定不同的表现形式。”[28] 从这点上来看,如果说“生活禅”有着特殊的现代性内涵,这就是对禅风的高扬。(作者孙国柱,北京大学国学院博士生,中国哲学专业佛教哲学方向。本文节选自《第三届禅宗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转载请注明出处。)

[1]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2]净

佛教寺院小知识有哪些呢

慧:《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讲于一九九七年柏林禅寺中元节报恩法会,后收入《做人的佛法》一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净慧:《关于“生活禅”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一点感想》,《生活禅二十年特辑》,2011年。

[3]该文后来作为首篇收于《中国佛教与生活禅》一书中,更可见此文的殊胜意义。净慧老和尚着:《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4]太虚大师《新兴与融贯》,《太虚大师》第二册,第一篇二,《佛法总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449—450页。

[5]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6]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3页。

[7]净慧:《关于“生活禅”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一点感想》(2011年5月14日),《生活禅二十年特辑》,第13—17页。。

[8]净慧:《融入僧团,建设僧团》,《禅》刊,2001年第一期。

[9]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47页。

[10]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11]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12]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4页。

[13]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6页。

[14]净慧:《做好寺院管理工作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2008年10月12日于黄冈)》,《正觉》,2010年第6期,第21页。

[15]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16]净慧:第四讲:六祖禅法;《入禅之门》(2001年6月18日于柏林寺问禅寮)

[17]净慧:《在黄梅四祖寺第六届禅文化夏令营闭营式上的讲话》,《正觉》,2009年第4期。

[18]净慧:《在黄梅四祖寺第六届禅文化夏令营闭营式上的讲话》,《正觉》,2009年第4期。

[19]净慧:《在黄梅四祖寺第六届禅文化夏令营闭营式上的讲话》,《正觉》,2009年第4期。

[20]净慧:《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完美结合——2009年6月28日讲于京城老寒茶馆》,《正觉》,2009年第6期。

[21]净慧:《关于“生活禅”(二)》,《禅》刊,2010年第3期。

[22]净慧:《双峰禅话——五叶问禅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

[23]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24]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248页;第126页;第129页;第120页。

[25]净慧:《生活禅——第十届生活禅夏令营专辑》,http://www.bailinsi.net/06xly/03yjj/10/10yj.pdf。

[26]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17—118页。

[27]陈兵:《生活禅浅识》,《法音》,1996年第8期。

[28]净慧:《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53页。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5/t20130514_208686.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净慧老和尚“生活禅”现代观研究——孙国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净慧老和尚“生活禅”现代观研究——孙国柱;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59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