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禅宗六祖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陈绿平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禅宗六祖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陈绿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禅宗六祖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陈绿平
2008年以来,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创新工作思路,把弘扬禅宗六祖文化作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重要着力点,会同当地政府、广东省佛教协会先后在云浮市国恩寺、韶关市南华寺、广州市光孝寺举办了三届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以下简称六祖文化节)。每一届六祖文化节,通过佛教音乐会、祈福法会、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禅宗旅游景点推介、佛教书画艺术展、佛教文物展、放生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向群众充分展示了禅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风采。六祖文化节的举办工作不断创新、完善并走向成熟,六祖文化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形成文化品牌。三届六祖文化节的举办,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产生了显著的文化带动效应,对于广东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都起到积极作用。今年7月,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形成六祖慧能的全国学术研究中心;继续办好禅宗六祖文化节,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使之成为弘扬广东优秀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平台。这是对六祖文化节的充分肯定,为进一步扩大这一宗教文化品牌的效应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持。
禅宗在长期传播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了许多优秀文化和传统。《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由中国僧人撰写的佛教典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被佛教徒和文化界视为国宝级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也是广东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引导、支持广东佛教界大力弘扬禅宗六祖文化,是一项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工作。
一、弘扬禅宗六祖文化,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岭南禅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达摩西来初地、慧能故乡,广东是禅宗名符其实的发祥地。达摩从海路来华传教,在广州登陆,其登陆处现存的广州华林寺被称为西来初地。达摩曾在广州弘法,广州光孝寺今存洗钵泉遗址和达摩祖师画像,就是对他弘法的纪念。慧能为广东人,弘法和终老于广东。南宗禅发端于韶关南华寺,云门宗也发源于乳源瑶族自治县云门寺。慧能得法的43名弟子中,17人长期在岭南弘法,历代不少禅宗高僧出自广东,禅宗法脉在岭南的传承从未间断。
禅宗六祖文化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扬善抑恶等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公民伦理道德要求存在相通之处,对信教公民的行为具有较强约束力。在社会矛盾凸现、思想文化选择多元化、信教人员趋多的新情况下,其道德教化与心理调适作用日显重要。禅宗六祖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贵和思想,包含着化解冲突、整合社会、提升人生的智慧,深入挖掘其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价值理念与思想内容,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发掘和弘扬禅宗六祖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文化,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都是很有价值和积极作用的。如,弘扬禅宗六祖文化中平等自强的自主意识和圆融无碍、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激发社会群体的创新精神;弘扬禅宗六祖文化中报恩度苦、忘我利他的奉献精神,倡导与人为善
二、弘扬禅宗六祖文化,是广东佛教“建设和谐宗教、服务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2008年以来,广东宗教工作部门提出了“建设和谐宗教、服务和谐社会”这个总体目标。建设和谐宗教,就是要引导宗教界自觉遵守我国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维护合法权益,在政策和法律框架内,妥善化解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宗教与其他方面的关系,促进宗教与社会之间、各宗教之间、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宗教内部关系的和谐。服务和谐社会,就是要团结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作贡献。建设和谐宗教、服务和谐社会两者紧密关联、相辅相成,共同达成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目标。弘扬禅宗六祖文化,是引导推动广东佛教界“建设和谐宗教、服务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第一,弘扬禅宗六祖文化,可以引导广东佛教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我国现阶段宗教的社会作用仍然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今我国汉传佛教绝大部分寺院属于禅宗体系,要保证佛教事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兴利除弊,积极引导佛教界发扬禅宗优秀文化和传统,调动其中的积极因素为当代社会服务。一是进一步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禅宗四祖道信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习禅,五祖弘忍强调僧人参加农事劳动,在实践上将农禅结合起来。在发扬这些思想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六祖慧能提出在家修行亦能“见性成佛”,慧能的弟子百丈怀海制定《禅门规式》,进一步将农禅合一理论化、制度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成为禅宗僧人的基本守则。发扬农禅并重优良传统,既可以克服僧人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又有助于搞好佛教界的自养。农禅并重的修持方式,一定程度上革除了僧人出家消极避世和不劳动的弊端,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僧人除了修持修学外,应当积极参加寺院劳动和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广东佛教界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特点,部分佛教协会、寺院选择农禅结合的方式开展自养,既保持了佛教特色,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自养方面找到了合适路子,以实际行动弘扬了禅宗六祖文化。二是发扬慧能宗教改革的精神。慧能领导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坛经》适应中国的国情民情,对外来佛教思想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体现了改革的勇气和胆略,为最终实现佛教中国化、推动外来佛教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当代中国和广东佛教界应当发扬慧能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佛教界应当对禅宗六祖文化特别是人间佛教思想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新阐释,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佛教事业发展新特点,积极探索寺院民主管理的新办法,搞好寺院的管理,促进佛教活动规范化、正常化;应当大力加强佛教文化建设,增强寺院的宗教文化色彩,引导信众正信正见,抵制各种邪教的侵蚀。
第二,弘扬禅宗六祖文化,可以增强佛教服务社会的内在动力。人间佛教思想是当代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以“报国土恩、报众生恩”为出发点,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目标是在人世间实现佛教净土的理想。禅宗是这一思想的主要渊源,《坛经》明确提出并阐明了“佛法在世间”的思想。“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告诫信徒的短短四句,对此作了精辟的表述。发扬人间佛教思想,有利于引导信佛群众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
第三,弘扬禅宗六祖文化,可以有效发挥佛教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积极作用。广东现存禅宗文化遗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广东许多禅林大院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信佛群众向往的宗教圣地;广东许多禅林大院地处风景名胜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5/t20130516_208782.htm
以上是关于文化-禅宗六祖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陈绿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禅宗六祖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陈绿平;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