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八)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1 20:0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八)

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八)
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八)

原文标题:印光大师 念佛三昧--莲池正脉注疏之“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注:本文是了余法师著作,印光大师修改。

安静详译白话(不含括号内的字,简体字版共计26402字。排版重新校对,增加“警惕着魔”等内容,放弃版权,请勿增删,欢迎翻印流通。)

【正文】

譬如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

(白话详解)

“雪覆千山,唯是一色。”一场大雪,山河大地都被大雪所覆盖,唯有白色而已,不会有第二种色彩。以色彩为喻。雪本白色,白色之外的为异色。这是比喻,无论哪一个法门,证得自心实相,呈现同一境界。

“海吞万派,了无异味”千江万流,水味各异。东流入海之后,唯一咸味,不会第二种味。

以味道为喻。海水本为咸味,咸味之外的为异味。这是比喻,无论哪一个法门,证得自心实相,受用同一法味。

“雪覆千山,海吞万派。”比喻念佛法门深广,三根普被。

“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比喻念佛法门殊胜,利钝全收。

“无挂无碍,自如自在”不被五欲、习气染着为无挂。不被五阴、无明缠缚为无碍。不生不灭、了不可得为自如。了了常知、不住不着为自在。

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云:“世出世间,无一法出于心外。净土所有依报正报,一一皆是本觉妙明。譬之瓶环钗钏,器器唯金。溪涧江河,流流入海。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回向菩提者,凡所修为,咸愿往生,是名回向,而向无他向,回向西方者,回向自性也。”

《印光法师文钞》印施极乐图序(代撰):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

【正文】

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白话详解)

证得念佛三昧的利益,现生能够业消福显,障除慧现,与诸大菩萨为胜

佛教高二必背知识点

友,远离附佛外道,邪师魔说,远离魔事魔障。

虽在娑婆,就能亲见极乐净土莲池海会胜景,神游净土。虽然此生寿报未尽,但已经在八德池中莲萼上标名,已是净土莲台的主人了。如般舟承远大师、省一大师,杨杰等等。

证得念佛三昧之人,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无量化佛,诸大菩萨前来迎接。到了极乐,上品上生,顿时超证八地,快速圆成佛道。

【正文】

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诸门外人,遭谤定无疑。

(白话详解)

“家里人”同证念佛三昧的人,称为家里人。

只有同证念佛三昧的人,才能了解这种深妙的境界。如果说给未证之人,他们会怀疑诽谤。

【正文】

又问:人于日用,普应

数字开头的佛学常识有哪些

诸缘,何能触目菩提,头头是道乎?

(白话详解)

“头头”每一桩,每一件。

“何能触目菩提,头头是道乎?”对境起心动念,如何护持保任。这是问证得念佛三昧悟无生以后的护持保任。

来访

地理七上知识点佛教

者继续问:人在尘劳之事,日常生活之中,须要接人待物,处理各种事物,如何护持保任。

来访者未能亲证念佛三昧,固有此问。

如印光大师所指时弊:

《印光法师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保任

“至于悟无生以后,护持保任,销熔余习,彼自了明,何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

《印光法师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证悟后的修持

“须知悟后之人,与未悟之人,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则别。未悟无生者,境未至而将迎,境现前而攀揽,境已过而忆念(攀揽二字,赅摄好恶憎爱,勿谓好爱为攀揽,憎恶为不攀揽)。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无所黏,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象,绝无一毫执着系恋之思想。”

“悟”,解悟,证悟。此处专指证悟。

《印光法师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顽空、拨无因果

“然虽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且莫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则是深着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此中关系,甚深甚深,光固不得不为略陈其利害也。”

“于境无心”此处,文字解悟与修持证悟,差别极大。

“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这是修持证悟者。

“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指文字解悟并且错解于境无心。

“堕于顽空”顽空,就是否定一切,即为断见、断灭见。

“由兹”从此开始。

“拨无因果”否定因果,认为无因果受报。

“肆意冥行” 肆意妄为,作恶多端。

执空废有,则拨无因果。

《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教基本知识心法的论文

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执有废空,则五蕴遮障。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

真空不碍妙有,自性虽然空寂,但是显现诸法,真空妙有、寂而常照。

《般若心经》云:“空即是色”。

妙有不碍真空,自性显现诸法,但是了无所得,妙有真空、照而常寂。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1812/t20181206_271889.htm

以上是关于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连载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54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