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禅宗-宋道发:宁可侧重行履工用 不可取于狂慧知解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1 18:4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禅宗-宋道发:宁可侧重行履工用 不可取于狂慧知解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禅宗-宋道发:宁可侧重行履工用 不可取于狂慧知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宋道发:宁可侧重行履工用 不可取于狂慧知解

——南怀瑾先生论佛法修证

引言

南怀瑾先生认为,佛法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真理。凡是佛学理论,有此理,就一定有此事,是事理合一的。佛家所说的形而上和世间万有的理论,都可以用科学的实证方法从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实验证得。所以佛法不只是一种思想论辩,实乃超科学、哲学之一大实验事。

全部佛法修证的理与事,就是见地、修证与行愿三大纲要。见、修、行的圆满成就便可获得法、报、化三身的究竟佛果。学佛乃大丈夫事,当立志今生成办此事。要达成此项成就,对于修证的方法,就不能限于某一宗某一派,而是要兼收并蓄。他认为“求证的方法在学理的基础上,始终不能离开经、律、论的要点。在修证的方法上,无论大、小乘,也都是以四禅、八定为基点。”(1)所谓宗派的分别,都是方法的分别,根本宗旨则一。在此认识基础上,南先生对修证中的种种问题详加解说,对于各宗各派的修证方法,无论是大乘、小乘,禅、净、台、密,亦无不传授。兹略述之。

一、修证通论

此所谓修证,仅指禅定而言,即见地、修证、行愿三纲要中的修证。所谓通论,仅是与修证关系密切的若干问题,并非南先生有此通篇大论。

南先生认为,禅定之学,乃佛法之?基。由凡夫而至成佛,皆以禅定为阶。小乘之析有入空,断惑证真,非禅莫属。即大乘六度,亦必经禅定而入般若智海。但禅定为世间出世间凡夫外道之共法,佛之不共法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与“实相无相”之中道正知正见,非以禅定为极则。外道为生天而修禅定,佛法则以此而发无漏智以修之。故外道与佛法,其始虽一,其终则大不相同(2)。概言之,在全部佛法中,禅定非常重要。远自印度的释迦牟尼,及传来中国后之历代祖师和禅师,皆从精勤禅定、专志用功中得成正果(3)。

首先,南先生认为,欲修证成就,须循一定之次第。他常引用《楞严经》中“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这段话,说明修证次第的重要。世尊住世之时,四众弟子多数能证果悟道。三藏教法传入中国初期,由禅观修持而得证果者,颇不乏人;及至唐代十宗昌盛,各宗各派号称专修者虽多,实证者少。其原因何在?南先生认为,此正以好高骛远,足跟自不点地,不从平常心入道而已。“最初的,即是最后的。最平凡的,即是最高深的。”因此,南先生认为,历来被视为小乘修法而不受重视的“不净观”、“白骨观”,“如能贯而通之,神而明之,依教奉行,虔诚制心而修证之,足以尽大小乘密藏的道妙。”(4)“真正佛法的基础,必须脚踏实地,由凡夫人道起修,进而修持声闻、缘觉,而到大乘菩萨道。如此,才是最稳当修行的法门。”(5)

谈到具体的修证功夫,南先生认为,“任何一步修证功夫的路线,都离不开四加行,都是由四加行的成功和禅定的成功以后,才能谈到修出世法。”(6)四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由初禅到四禅八定,最后修灭尽定,每一步有每一步的四加行。理是顿悟,功夫是渐修的,一步一步走,不可躐等。

其次,大小乘的佛学,大体都以净化意念(意识)作为入手工夫。我人颠倒杂乱的第六意识,经过专一瑜伽的修炼,制心一处,就能转识成智,也就是六祖说的“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而后方能转凡成圣(7)。“制心一处”为显教、密教与外道修定之共法(8)。因此,各宗各派的各种修法都是以“系念”为基本法则(9)。

佛法认为,我人的生命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假合而成的。虽然我们的心性原本自然清净,若想回到本来清净面目,进一步转变这个由一念的业力所构成的色身,就非经修持功夫不可。修行从任何一蕴上入手,皆可获得解脱。不过,《楞严经》中有二十五位圆通之作,首由声色二尘开始,终以观音耳根圆通为结,千言万语,也只是教人在声色上了,方得究竟。而色法之结,尤较声尘为难解,如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阴中,仍须从解脱色尘入手(10)。

第三,凡是修持的人,往往会出现或大或小的神通以及各种各样的魔境。如处理不当,便会误入歧途,断送法身慧命。故南先生对此二事多有论述。

何谓神通?“使神能通达无碍,善通诸变化者,则为神通。”佛法言神通,有二种:一、法身神通;二、报应身神通。法身神通,一切众生本皆具足,一切众生心物之现,皆具神通神变者。佛之神通诚不可思议,众生之业力亦不可思议。众生若能转业力而证入自性法身,即具法身神通。何谓报身神通?人之有生,即有身心,此身心即是报得。此身此心之用,五官百骸之所能及,极为有限。若欲破此形质之限,而返同于本体自然功能之妙用者,须得其天心灵明之神,以内慧而照大千,以定力充其用。故佛示为通从定发,无定慧之力,不能神通于万变。为此身心作定慧之主者,即法身也,性也,亦本体法尔之功能也。报身神通有五种,即修通、报通、依通、妖通、鬼通(11)。

佛法对待神通的态度极为明确,佛陀遗教,戒禁神通惑众。因为佛法以正知正见教导世间,使一切众生皆得般若度为究竟,若以神通设教,反使众生易着幻秘,难入正觉之途。禅宗法门,以直见本性为学,若果能彻见本性,则神通妙用自然具足。唯神通虽是妙用,终为幻妄;未得漏尽通者,如偶发神通(五通),必至随妄流传,堕于魔外数中。禅宗正见尤不重此,丛林规制,以神通惑众者迁单(放逐)。佛之正法眼藏,不至入于外道之流,端赖有此戒制。故禅门宗师,或有以神通示迹者,必故示颠狂,不提持正印。荷担慧命者,则不言神通,以平实为人,作人天表率(12)。

若以神通为戒律所禁而大加挞伐,此又不尽然。要自己修炼到神通具足而不显露,才有资格批评。如今密教大为流行,许多人过分注重神异。其实,“神通与神经只隔一张纸”。有人想以神通来处理人事纠纷,甚而以神通来救世救人,走此路线,一定达不到目的,反而可能走入神经的路线。人世间还是只能以人情世故,以常识来判断处理(13)。

学者每视修持为畏途,惧怕魔障是原因之一。《瑜伽师地论》有四魔之说,《大集经》述有四十一种魔业,《楞严经》复说五十种阴魔

常见的佛教知识

。其实修行路上,魔境何止千种万种。然皆不足为惧,《摩诃止观》卷八下云:“魔界即佛界,而众生不知,迷于佛界,横起魔界,于菩提中而生烦恼。”须知善恶由心,佛魔同体,执迷处即佛亦魔,放下了何魔非佛?故必须知得在“有佛处莫留恋,无佛处急走过。”但得正身心,魔境可成趣,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何有魔佛之可得哉!(14)

二、大小、显密共通的十念法

南先生以为,大小乘经典所论及各种修持法门,均不离十念法。十念法是一个大原则,由此发展成八万四千法门。

十念法门,第一是“念佛”。念念在佛的理、相、境界(即体、相、用)。它包括了净土宗、密宗所有诸佛菩萨的观想方法。第二“念法”,就是把佛学的理,应用到身心上来的法门。第三“念僧”,念圣贤僧,如效法罗汉、菩萨修行证果等。第四“念戒”,就是二六时中,常思念己之身、口、意三行是否在轨范中。第五“念施”,一切财物乃至身命都要舍。第六“念天”,天为六道之一,乃指其他世界的生命,升天必须具备福德善根。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回教等所修持的都属于念天法门。第七个是“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气息。密宗黄教、

汉传佛教小知识

天台止观之法,大致上都是说明如何利用出入息而习定。印度及中国的高僧,有神通证果位的那么多,都同这个念安那般那有关系。第八个是“念身”。包括显教的不净观、白骨观和密教的修身法门。唐宋以前修念身法门证果的人很多。第九个念“休息”,是万缘放下,真得休息就是禅定,可以证菩提。第十个“念死”。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专心修道(15)。

十念法中又以念安那般那为各种修定法门(包括佛教之显教、密教以及外道)通途之学,也是三乘得道的要径(16)。

三、工夫与见地并重的禅宗

南先生于禅宗用力最勤,体证也最深,其禅宗的论着很多,这里仅扼要地介绍几点。

第一、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乃是佛学的心法,传入中国以后,虽然演变而成中国文化方式的宗派,但只在教授方法与语言文字方面,逐渐改用平凡语白的说话与平民文学的境界,表达其高深的玄理,至于禅宗真正的中心,是达摩所提出来的行入。行入包括十戒,以及菩萨的行愿,也就是在作人处事中,注意自己起心动念的一点一滴,以此证道、悟道。其中心虽然不是禅定,但仍然以禅定修行求证的方法为基础。禅宗指导学人轻快幽默的教授法,都是教育法的一种偶然机用,不是禅的真正中心(17)。禅宗的目的,是为传授佛法心要真修实证的见地,虽非着重离尘遁世、逃避生死的

佛教知识官网下载安装大全

小乘隐退,仍不离升华生死,要求心的出世自在,而作入世救众生的行径。总之,禅宗的中心与目的,已如上所说。关于真实禅宗的途径,归纳起来,便有工夫与见地的两种条件,犹如鸟的两翼,车的两轮,缺一不可(18)。

第二、证悟、顿悟与渐修。

人们每当

小度佛教知识讲座下载

谈及禅宗,总要说到证悟。禅宗所言证悟者,重事至理圆,以行修事至为首。为了使人更易明白,南先生特以比喻来说明:证悟者,乃我患渴,取水而饮,饮毕渴解,所有水之与渴,理事全消。故曰:“言亡虑绝”。水渴全消之后,但自清凉,永不再起烦渴者,则禅之工用。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水渴既消,起而研究水与渴之理与事,及乎事彻理圆,了了无滞,则悟后起用。终仍归于言语道断,无去无来(19)。可见禅宗的证悟,绝非一悟便休,而是将禅宗的中心与目的全部包容在内。因此,南先生认为,佛法的实验方法虽多,惟以禅宗为特胜。

世人多以禅宗自六祖慧能始,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其实,南顿北渐之争并非禅宗史上的重要问题,皆是神会多事,为南宗争政治地位,及后世学者们钻牛角尖,标新立异的结果。盖禅宗所称顿悟证得者,实自渐修而来。顿者,指渐修之最后一刹那。古德禅师,虽有于言下顿悟者,但在未悟之前,固皆用功有年,或悟之后,又依止宗师,水边林下,保任涵养多年,方能透彻。未可只执彼当时一顿,置未顿以前,既顿以后,一概不言。故曰:“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20)即或偶有上根利器,一日之禅定未修,言下顿悟者,亦其宿根深厚,多劫熏修,因缘时熟,立地顿超,安可以泛泛视之(21)?即如六祖慧能,他在三更入室,五祖诘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时,使他大彻大悟,彻了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行了十五年。由此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层次的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22)。

沩山虽曾对仰山说:“但贵子见正,不贵子行履。”但这是一时权巧之名言,未可执为实法。必须行履正,知见亦正,方是顿超证悟之极则。丹霞禅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时至今日,法门衰落,世智辩聪者多,宁可侧重行履工用,不可取于狂知乾慧(23)。禅宗修证到真正的极果时,如来本体无上的智慧,自然而然地随时随地呈现,此时修与不修,皆为两头语。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5/t20130522_209053.htm

以上是关于禅宗-宋道发:宁可侧重行履工用 不可取于狂慧知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禅宗-宋道发:宁可侧重行履工用 不可取于狂慧知解;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51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