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苏辙与佛教——张煜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苏辙与佛教——张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苏辙与佛教——张煜
在宋代文人与佛教关系的研究中,人们似乎多把注意力投向了苏轼与黄庭坚,而对苏门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苏辙却关注不多。其实,苏辙的一生,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早年佛教在他的思想中只是占据了一个侧面,寻寺访僧是为学从政之暇的一种调剂与消遣;那么中年尤其是元丰三年(1080)因兄苏轼入狱事牵连贬筠以后,由于仕途的挫折,再加上江西浓郁的佛教氛围,参禅悟道越来越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元祐年间,高太后执政,苏辙作为旧党而得到重用,在朝廷中平步青云。但随着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开始恢复新法,此后他便又一次地被投入流放生涯。这时佛教的影响便在他的思想中又有明显的抬头。晚年苏辙退居颖滨,深入简出,著书立说,著《老子注》融合释、老,调和三教。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宋朝一般知识分子佛教信仰的很多共同特点,如进则儒家,退则释道。但中年后对于佛教信仰之笃,晚年思想之沉潜圆通,则又非他人可比拟。
和一般的宋代知识分子一样,早年的苏辙,与兄长苏轼一
此时的苏辙,对于佛教,与其说是把它当作一种宗教来信仰,不如说是把它作为一种不同于儒家的异质的文化来欣赏与学习的。嘉祐六年(1061)苏轼赴凤翔任节度判官,写下了著名的《凤翔八观》的组诗,苏辙也兴致勃勃地一一和作。其中如《王维吴道子画》一诗,苏轼诗是这样写的;“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清王文诰为此诗作案语道:“诰谓道玄虽画圣,与文人气息不通,摩诘非画圣,与文人气息通。此中极有区别。自宋、元以来,为士大夫画者,瓣香摩诘则有之,而传道玄衣钵者,则绝无其人也。”[2]而苏辙则并不同意苏轼的观点:“我非画中师,偶尔识画旨。勇怯不必同,要以各善耳。……谁言王摩诘,乃过吴道子?”(《栾城集》卷二)显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又如《杨惠之塑维摩像》,苏辙是这样来描绘的:“兀然隐几心已灭,形如病鹤竦两肩。骨节支离体疏缓,两目视物犹炯然。长嗟灵运不知道,强剪美须插两颧。彼人视身若枯木,割去右臂非所患。何况塑画已身外,岂必夺尔庸自全。真人遗意世莫识,时有游僧施钵钱。”(同上)维摩诘居士超然物外的隐士风度跃然纸上。
苏辙为陈州教授期间,还于熙宁五年(1072)与顿起等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畅游嵩、少,留下了不少美妙的诗句。据《栾城三集》卷九《书传灯录后·序》云,苏辙在此时开始阅读《楞严经》:“予久习佛乘,知是出世第一妙理,然终未了所从入路。顷居淮西,观《楞严经》,见如来诸大弟子多从六根入,至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混入性海,虽凡未可以直造佛地。”京师期间,苏辙与净因寺的大觉怀琏法师、道臻法师亦多有来往。怀琏法师是云门宗人,《五灯会元》卷十五有传。[3]道臻法师是临济宗人,《五灯会元》卷十二有传。但很难讲佛教此时已经对他造成多大的影响。在给一首范镇的诗中,他这样写道:“我丈中心冰玉洁,世上浮云尽灰灭。终年行道自不知,笑指空门名异说。此心未信道不生,石上下种何由茁。道在起居饮食中,安问胡僧分五叶?”(《栾城集》卷五《次前韵答景仁》)据《居士分灯录》卷下:“或问镇何以不信佛?镇曰:‘尔必待我合掌膜拜,然后为信耶?’黄庭坚一日过镇,终日相对,正身端坐,未尝回顾,亦无倦色。镇曰:‘吾二十年来,胸中未尝起一思虑。二三年来,不甚观书。若无宾客,终日独坐。夜分方睡,虽儿曹欢呼咫尺,皆不闻。’坚曰:‘公却是学佛作家。’”[4]如此,则虽在儒门,亦可获佛教的真精神。苏辙此时,因尚未遭受政治上大的拙折,所以一方面对佛教抱一种宽容与欣赏的态度,一方面又会不自觉地调和儒释,寻找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共通点。
除了佛教之外,苏辙对于道教也很早就有兴趣。治平元年(1064)所作《和子瞻读道藏》曰:“道书世多有,吾读老与庄。老庄已云多,何况其骈傍。所读嗟甚少,所得半已强。有言至无言,既得旋自忘。”(《栾城集》卷二)尚只是在研读庄、老。而《龙川略志》卷一《养生金丹诀》云:“予治平末溯峡还蜀,泊舟仙都
苏辙的思想真正倒向佛教,与他一生中的二次贬谪有着重要关系。一次是元丰二年(1079)因兄轼赴御史台狱,辙乞纳在身官赎轼,最后轼责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辙亦坐贬筠州盐酒税开始的。这次事件对于苏氏兄弟精神上的打击极大,苏轼在狱中一度自份必死,而写下了“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世未了因”(《苏辙诗集》卷十九《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的诗句。辙后得诗,不忍卒读。在去贬所的路上,苏辙寻访了不少的名胜古迹,并都创作了记游诗,从中也可看出他心情的某种变化。如长淮的龟山:“龟山老僧在,相见一茫然。僧老不自知,我老私自怜。驱驰定何获,少壮空已捐。掉头不见答,笑指岸下船。人生何足云,陵谷自变迁。当年此山下,莫测千仞渊。”(《栾城集》卷九《过龟山》)扬州僧伽塔:“欲求世外无心地,一扫胸中累劫尘。方丈近闻延老宿,清朝留客语逡巡。”(同卷《扬州五咏·僧伽塔》)金陵钟山:“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间迹。客到唯烧柏子香,晨饥坐待山前粥。丈夫济时诚妄语,白首居山本良策。茹蔬饭糗何足道,纯灰洗心聊自涤。失身处世足愆尤,愧尔山僧少忧责。”(《栾城集》卷十《游钟山》)江西庐山:“半榻松阴秋箪冷,一杯香饭午钟催。安眠饱食平生事,不待山僧唤始回。”(同卷《游庐山山阳七咏·万杉寺》)借山水以抒泻心中的忧愁。
筠州虽然是个偏僻小城,但江西在唐宋却是个佛教非常发达的地区。青原行思、马祖道一、黄檗希运、百丈怀海、洞山良价、曹山本寂、云居道膺等禅宗高僧,都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苏辙在此与一些著名的僧人过从甚密,他们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如黄龙慧南的弟子真净克文,云门宗人圣寿省聪,黄龙派的景福顺长老等。《五灯会元》卷十八称辙为上蓝顺禅师法嗣:“参政苏辙居士,字子由,元丰三年(1080)以睢阳从事,左迁瑞州搉管之任。是时洪州上蓝顺禅师,与其父文安先生有契,因往访焉,相得欢甚。公咨以心法,顺示搐鼻因缘,已而有省,作偈呈曰:‘中年闻道觉前非,邂逅相逢老顺师。搐鼻径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锤。枯藤破衲公何事,白酒青盐我是谁。惭愧东
另一位圣寿省聪法师,《栾城集》卷十二有《余居高安三年每晨入莫出辄过圣寿访聪长老谒方子明浴头笑语移刻而归岁月既久作一诗记之》:“朝来卖酒江南市,日莫归为江北人。禅老未嫌参请数,渔舟空怪往来频。每惭菜饭分斋钵,时乞香泉洗病身。世味渐消婚嫁了,幅巾绦褐许相亲。”两人交往极为频繁,有着深厚的友谊。克文长老与他的弟子道全禅师,还曾在雪天探访过苏辙。《栾城集》卷十一《雪中洞山黄蘖二禅师相访》云:“江南气暖冬未回,北风吹雪真快哉。雪中访我二大士,试问此雪从何来。君不见六月赤日起冰雹,又不见腊月幽谷寒花开。纷然变化一弹指,不妨明镜无纤埃。”参禅阅经成了苏辙公务之余的重要内容。“老去在家同出家,楞伽四卷即生涯。”(同上《试院唱酬十一首·次前韵三首》)“目断家山空记路,手披禅卷渐忘情。”(同上《次韵子瞻与安节夜坐三首之二》)正是他此时生活的写照。
第二次贬谪仍是因新旧党争,从绍圣元年(1094)再度贬筠,此后一路南谪,直至雷州。而苏轼则被贬到了海南。佛、道在此时都成了兄弟俩互相勉励的一种精神依托:“笑揖彼岸人,回首平生空。平生定何有?此去未可穷。……晨朝饱粥饭,洗钵随僧钟。有问何时归?兹焉若将终。居家出家人,岂复怀儿童。老聃真吾师,出入初犹龙。……一瞬千佛土,相期兜率宫。”(《栾城后集》卷二《次韵子瞻过海》)“惭愧天涯善知识,增添城外小茅茨。华严未读河沙偈,偃仰明窗手自披”。(同卷《寓居二首·东亭》)“华严有余帙,默坐心自读。诸尘忽消尽,法界了无瞩”。(同卷《浴罢》)“更须诵楞严,从此脱缠缚”。(同卷《次远韵齿痛》)兄弟俩对于道教也保持着一定的兴趣,这主要是从养生的角度考虑的。轼作《龙虎铅汞说》(《苏轼文集》卷七十三)寄辙,教以吐纳调息之法。并书养生三法——食芡法、胎息法、藏丹砂法寄辙。辙则有《次韵子瞻梳头》、《劝子瞻修无生法》(《栾城后集》卷二)等诗。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6/t20130603_209593.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苏辙与佛教——张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苏辙与佛教——张煜;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