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对宋朝火葬盛行的影响——王宇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1 12:2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对宋朝火葬盛行的影响——王宇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对宋朝火葬盛行的影响——王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对宋朝火葬盛行的影响——王宇

中国封建时代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入土为安”这种儒家的丧葬观在宋代以前一直左右着中国丧葬风俗的导向,但却在两宋时遭到强有力的挑战。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火葬最为盛行的时期,据估计当时的火葬率因地而异在10%-30%之间,而即使在提倡火葬的今天我国的平均火葬率也不过30%。两者相比较,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何宋代火葬盛行?对此,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解释,如张邦炜、张敏提出宋代火葬盛行,是因为宋朝地狭人众及火葬卫生、节省等因素;徐吉军则认为是贫困、地少、少数民族影响等原因促成宋朝火葬盛行。而本文将针对佛教影响这一因素,进行深入的论述。

一、佛教在宋代社会上的影响

(一)宋代佛教的特点

讲到佛教对宋代火葬的影响,我们不得不先说一说佛教发展到这一时期所具有的特点。宋代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的时期,在社会的影响层面远远超过了唐代。一般我们认为唐朝是佛教的全盛时期,这是从佛教发展的思想史来划分的,而从佛教社会史的角度来看,引用竺沙雅章在《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一书序言中的观点:不应该说

佛教教徒的基础知识

宋代是佛教的衰退期,由于深受唐宋间政治、社会变革的影响,宋代佛教表现为与唐代不同的另一种形式的兴盛。宋代佛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唐以前的贵族式的经院佛学开始深人社会生活,自上而下地走向民间,出现了佛教的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而且也出现了具有中国近世佛教特色的居士佛教这一现象,说明佛教的中国化进一步发展。宋代佛教的世俗化、平民化、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为:教义、修行方式的简易和平民化。其中禅宗和净土宗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宗派。

宋代佛教早期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主要派别,即律宗和禅宗。所谓“东西分祖,南北异宗,以摄戒名律,以见理名禅”。以地域来划分的话,北方多律宗,而南方多禅宗。但由于禅宗的灵活多变,而且对教义、修行方式的不断简化,使禅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逐渐由南方往北方发展,进而取代律宗的地位,成为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代名词。禅宗自“昔菩提达摩,得正法眼藏于西天祖师,而来震旦为第一祖,其法不假文字,直指心源,无诸修证,见性成佛,易于经教在所摒弃”,其后多继承其思想。到慧能时,禅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其立教仍标榜“不立文字”,声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而看重内心的体认和观悟。因为语言具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所悟的道理,而且许多的道理也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所以要脱离语言为媒介的表达方式,强调心灵上的相通,即所谓的“心心相印”,而大家所熟知的“拈花微笑”这一经典故事是对此最好的证明。因而禅宗不尚经义研习和记诵。慧能传法40年,仅留下由其弟子记录整理的《坛经》一书,这很能说明问

佛学常识试题

题。在所用经典上,慧能之前的禅宗信奉《楞伽经》,而慧能则推重内容浅显、文句通俗易懂的《金刚经》,使禅宗的教义更加易于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除此以外,慧能对禅宗的修行方式也进行了重要的改造,形成最富有南宗特色的“顿悟”说,以至于后人称南宗为“顿教”。这一法门与其它宗派的苦修相比,可以说是便捷的。从“一念平直,即众生成佛”,“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可以看出,成佛的关键是在于悟的与否,而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以民间的最为通俗的理解即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宗给了世人均可成佛的机会,用意能的话来说:“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这就否定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等级差别,向芸芸众生敞开了进入佛国的大门。这些是中国佛教的基本精神从出世转向人世的表现。慧能公开声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这种人世的精神更加适应中国的社会需要,使信仰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符合中国人在信仰中的实用主义观念。如在广南地区,僧人既不出世也不出家。庄绰记载道“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室家。故其妇女多嫁于僧”。曾有北方士人看到此景遂作诗云:“行尽人间四百州,只应此地最风流。夜来花烛开新燕,迎得王郎不裹头。”

除禅宗外,净土宗也极富有平民色彩。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来说,其与禅宗的侧重点不同。禅宗注重学理和思想方面,而净土宗则以宗教信仰修行方面为多。因此,其教义简单,理论内容粗疏。其以“净土”作为崇佛修行的目标,信仰者不需成佛,而只要能够往生到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即可。而其修行的主要手段是念诵佛号,简便易行,这更为适合平民社会的要求。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要在中国发展,则必然要同中国本土社会意识相融合,被社会广大阶层所接受,因而在不断地改变其理论表现形式,呈现出由开始的粗糙至魏晋、隋唐时的精密,再到宋时简略易行的不同面貌。与此相应,其接受群体亦自上而下地延伸、拓展,使佛教不再停留在统治阶级和士人这一阶层,而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使宋代佛教世俗化、平民化,其寺院和僧尼的数量超过唐朝,用宋人的说法是“家家观世音,处处弥陀佛”。而这样的佛教,才真正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而火葬就是在佛教世俗化和平民化的背景下盛行起来的。相对而言,唐朝的贵族经院式佛教的影响是很有限的。这就可以回答火葬盛于宋而非唐的疑问了。说明宋朝时火葬盛行不仅受了佛教的影响,而且影响极大。

(二)佛教对宋朝皇室的影响

宋朝立国之初,在经历了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争之后,全国各地的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国家十分凋敝,一方面为使新建立的统一国家能够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得到精神上的慰籍,同时也吸取了前朝在宗教政策上的教训,认为“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间因而大肆宣扬佛教,使佛教在宋朝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于“三武一宗”灭佛后,再次出现了繁盛之景,仅僧尼的数量在宋真宗时已达45万余。这也是衡量佛教在宋朝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佛教的“四大皆空”等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追求的是精神或灵魂的永恒,这种永恒超越了形体的制约,不在拘泥于肉体。佛祖死后也采取了火葬这一形式,而后的高僧大德、僧侣等在死后也广为使用火葬,那么普通信众必然会受到佛教这种丧葬观的影响,火葬的使用概率必然会受到影响。宋朝虽多次提出要禁止火葬,可能会减少火葬之人的数量,但其对佛教的弘扬则对此禁令产生了阻力。虽然弘扬佛教与禁止火葬在理论上并不矛盾,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必然会受到影响,信仰佛教必然会对禁止火葬产生一定的冲击,因而不能有效的禁止火葬,阻止火葬率的上升。宋朝皇室中,信佛者甚多。“太宗第七女申国大长公主,生不茹荤,真宗即位,遂乞削发”,皇帝特准。一时“藩国近戚及掖庭嫔御,愿出家者”,竟达30多人,包括太宗孙女、大将曹彬之女等“皆随出家”。不仅如此,统治者本身也在破坏禁令,如宋嘉佑八年(1063)九月二十三日,年仅4岁的皇侄孙赵士弁卒,“火而寓骨于都城之西大慈佛祠,……十月甲午,从仁宗皇帝葬河南永安县”。对皇室成员实行火葬。可见佛教丧葬观念已深入统治阶层,当然,其对社会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

(三)对士人阶层与下层社会的影响

任何一种文化,其首先的接受者主要是士人阶层等。在中国,士人这一阶层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影响者。佛教要在中国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可以说他们的喜好可以影响中国整个社会的文化风向。中国社会推崇有识之土,使土人这一阶层受到百姓的崇敬,认为他们值得信任、学习,因而竞相模仿其言行。佛学作为一种思想被广大的士大夫、文人所接受,他们通过吸取禅宗佛教的哲学观、修心养性的路线和通俗语录的表达方法,为新儒学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其次,将禅宗作为平衡心理的手段,把丛林当作避世的退路,为政治失意者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和人生出路。中国儒家哲学注重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但社会毕竟是现实的、复杂的,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论其它方面,仅科举取士这一点,其残酷性就使多少人做官的梦想破灭。虽然这是出于时代的关系,但从客观上却促成了这些在仕途失意者、不得志者对佛教的信仰,使他们脱离现实的残酷。下层群众信仰佛教也许没有士大夫那些因素,仅是一种机械的模仿,但这就已经增加了佛教的信仰人数。因此,也就会影响到其对丧葬观的改变。在史料中也可多见到对士大夫阶层喜佛的记载,欧阳修、王安石等好佛,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加赘言。李纲在其对黄伯思的记述中提及,“公初不甚信释氏,遭会稽公丧,读佛书,恍若有悟,遂笃好之,奉事精谨。将没之夕,沐浴易衣,西向修念佛三昧而逝”。网另外,南昌县丞吴彦申“晚节颇喜浮屠氏书,能达其要旨。将殁,知时至。疏食逾旬,屏左右衣冠而化,其践履所至如此”。此类记述在史籍中多见,在此就不再多加引述。而且这些精通儒家礼仪的士大夫、文人对火葬也“鲜不溺焉”。贾同亦说:“闾阎既以为俗,而渐染于士大夫之家,亦多为之。”宋真宗时,节度判官朱炎,“学禅久之”,读《楞严经》,……“炎后竟坐化”。这些对下层群众的信仰产生重大的影响,增加了宋朝的佛教徒人数,从而间接影响到宋朝的火葬率。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6/t20130605_209690.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对宋朝火葬盛行的影响——王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对宋朝火葬盛行的影响——王宇;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35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