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巴古碉石砌技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建筑-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巴古碉石砌技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巴古碉石砌技艺
藏族建筑砌石技艺
丹巴梭坡古碉群
丹巴古碉甲天下
佛教在线四川讯四川甘孜州丹巴县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其藏族建筑砌石技艺常为游人所津津乐道。据悉,丹巴县是中国乃至世界古碉最集中、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地方,该县古碉群是嘉绒藏族先民的建筑艺术杰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丹巴古碉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据《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冉马龙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为汶山都……(其民)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唐人李贤注日:今彼夷人呼为“碉”也。到隋唐时代,这种古碉在四川丹巴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盛行起来。又据中路乡古遗址和石棺葬墓群的发掘,证明了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口稠密的土著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并掌握了较高的石砌墙技术。据2004年最新统计显示,全县现存古碉562座,丹巴古碉建筑形式多样,有四角、五角、八角、十三角等,多数为四角古碉。
任乃强先生在《西康图经·民俗篇》中将丹巴民间的砌石技艺称之为“叠石奇技”。在嘉绒地区,高碉与民居在渊源关系上,是一脉相承的。自然,民居是嘉绒石砌建筑的母体,正如《后汉书》中所说的“依山居止,累石为室”,故在学术界也有“邛笼为室之制始于嘉绒”的说法。高碉是后来逐渐从“石室”中分离出来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从高碉与民居之间的依存关系上讲,则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在古代的部落和土司制度时期,部落与部落,土司与土司,乃至民间内部的宗族间的争斗是常有的事,假如唇亡,则齿亦寒。就建筑技术而方,民居与碉均为石木结构,其墙体有砌筑方法是一致的。在“丹巴村寨居民
记者经过实地采访了解到,丹巴县署后北山上,均一碉一室,这一带即为古代“千碉之国”所在。尽管丹巴现在的藏族民居在建筑过程中,已经不再建碉,但是在房屋的顶部,均建有一个四方形的帽形顶层,四角呈月牙形,有的称牛角形。四角角顶除安放白石,以作诸神的象征进行崇奉外,角后还专设有插入嘛呢旗的钻有孔洞的预留石插板;后方中部还没有用作“煨桑”用的松科。各语言区对这个高出的顶层部分均呼为“拉吾则”,其内涵则代表是曾经建造高碉的位置,由于后来高碉已失去防御的功能,故仅作为一个标志而已。丹巴县民居建筑中,依然使用天然石料和泥土,进行人工砌筑,砌筑方法大体与高碉相同。
在建筑技术上,各种建碉技艺也基本相同。均先发掘取表土至坚硬的深土层,基础平整后便开始放线砌筑基础,基础一般采用“筏式”基础,即整个基础遍石块,然后加添粘土和小石,使基
说道高碉内部楼层结构,一般为楼梁、楼欠、楼板、木梯四个部分。楼梁安装于碉的中部双向加有墙筋之处,然后安装楼欠,楼欠一头达接于楼梁之上,一头伸入墙体内,为墙承重;楼欠上面铺以木板,或是铺以木柴、树桠枝,上覆泥土拍实,类似民居楼面及屋顶的做法。每一楼层高约2-3米,楼层与楼层之间,需留出楼梯口,安装独木梯以供上下。高碉顶部的造型与做法,与民居的顶层“拉吾则”无全一致,均有特色十分鲜明的四角月牙形作为标志。高碉的入口处一般都高开大约一层楼的高度,当战事发生,人们通过独木梯进入碉内,并将独木梯上收入碉内,碉门紧闭,攻击敌方是很难进入碉内的。无论哪种形状的碉,各层都预留有射击孔,射击孔呈喇叭形,外狭而内宽,一来便于碉内弓箭手的射击,二来可以较为有效地防范和缩小攻碉之敌的射击目标。在高碉的中部和上部还开有几个形似底层的碉门的孔洞,估计可能是碉内防卫人员的投石孔,同时也可以作为碉内人员的紧急出口(用绳索下吊)。各类形状的高碉,从外部观察,立面呈由底部外墙面由下而上逐渐向内收分的梯形柱体;墙下部厚度达1.5-2.0米,顶部厚度一般收至0.5-0.6米;高度低者15米,多数在25-35米之间,高者达40余米。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bty1/gdnr/201510/t20151003_234880.htm
以上是关于建筑-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巴古碉石砌技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建筑-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巴古碉石砌技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