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荆三隆:佛教慈悲理念溯源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荆三隆:佛教慈悲理念溯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荆三隆:佛教慈悲理念溯源
——兼谈当代中国佛教的慈善实践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佛陀(前563——前483)是北印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按照传统,他从小就接受了完整的贵族式的婆罗门教育,研习诗体宗教著作“四吠陀”(《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和“五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学说,这些都为佛陀在以后创立新的宗教提供了思想基础。他在思考众生命运、社会发展、国家前途时,看到田中被不断抽打的耕牛而于心不忍;为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而不安;为在酷暑中劳作的农夫感伤;为病痛折磨的患者悲悯不已;为临终之人的痛苦感到深深地无奈;更为北印城邦国家之间长期混乱的争霸局面感到无比忧虑。对这一切的穷思极虑,使佛陀终于在二十九岁时,放弃了王位,告别了妻子耶输陀和
一、佛教慈悲理念的理论基础
佛教创立后,在长期的发展中教义虽有所演化,但基本教义仍保持一致。
如“三法印”、“四谛”、“五蕴”、“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缘”等。这些基本理论都是互为因果,相互联系的,其中都浸润着佛教慈悲为怀的观念,如“四谛”学说:
“四谛”又称“四圣谛”,指佛教对人生价值判断的四条真理。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人生是苦”的价值判断,即“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1]佛教认为人生的一切,由因缘合和之身构成,七情六欲、生死相因,皆成苦难,缠绕始终。人生总是处在痛苦的重压之下喘息,在生死轮回、茫茫无涯的苦海中挣扎。因此彻底从精神上摆脱人生的苦难,就是佛教追寻的目标。“集谛”是探求产生苦的原因。而欲念就是产生烦恼和痛苦的原因,究其因则是“无明”,即对自己的身心皆由因缘而生,一切无常、无我的道理不能认识,形成诸烦恼,从而如欲海情波,永无止息。若消灭了无明,就消灭了产生一切苦恼的原因。“灭谛”指消灭产生苦难的原因。灭尽了爱欲,就灭尽了烦恼,灭尽了执著和产生苦难的无明,达到了知实相万有的本质,皆归于空,进入理想境界——涅槃。“道谛”指到达涅槃境界的方法和修行实践。“云何苦灭道圣谛?谓证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2]以上合称“八正道”。
“八正道”,指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佛教认为只有按这样的途径修行才能由凡入圣,由迷转悟,即所谓“苦乐俱谴,出于苦乐之外”。与“八正道”相关的是“六度”,即智慧、持戒、布施、精进、忍辱、禅定,这是大乘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六种由此岸到达彼岸境地的途径。“八正道”与“六度”的相互关系是:正见、正志对应“智慧”,正语、正业对应“持戒”,正命对应“布施”,正精进对应“精进”,正念对应“忍辱”,正定对应“禅定”
(一)慈悲的善行——布施
“布施”是指以福利施与
在佛陀随缘施教、讲说因缘的《杂宝藏经》中,就有许多宣扬布施得福的故事,鼓励人心永远向善,对人有极大的心理引导作用。如“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3]是说有七种布施,不需要用财富,同样是善行,并且可以得到极大的善果。分别是:
一是眼施,以慈眉善目对待一切长者、尊者,不用凶恶、轻蔑的眼神。其善果是转生后,可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若修佛理,可得天眼、佛眼。
二为和颜悦色施。对长者、尊者,不愁眉苦脸、漠然视之,而要和颜悦色。转生后可以生得相貌端庄。若修佛理,可得到纯金般的瑞相。
三是话语施,对长者、尊者,说话彬彬有礼,不讲粗话。死后转生,辩才无碍。若修佛理,可以得到法无碍、义无碍、说无碍、辩无碍四种智慧。
四为身施,对师长、尊者,要恭迎礼拜。死后转生会长得端正高大。若参证佛理,则身体如大榕树一样健美,成就佛果。
五是心施,对师长、尊者,心存善念,真诚相待。死后转生,可以明察事理。若修证佛义,可得一切智慧,成就佛果。
六为床座施,能够给师长、尊者,提供方便,礼让铺位、座位。死后转生,可以得到金、银、琉璃、玛瑙、玻璃、珊瑚、砗磲等七宝的贵位。若修证佛理,可得法座,成就佛果。
七是房舍施,礼邀师长、尊者到房屋中做客,热情招待他们。死后转生,可以得到宫室房屋。如修行佛理,可得禅房,成就佛果。
这里讲的七种布施行为是大乘佛教世间法的表现,虽然说的不是捐出财物的布施,但佛典中仍然对这些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这样做都可以获得福报和善果。这七种布施分别从眼神、情态、语言、行动、心理、坐卧、处室等七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在言行举止方面应当具有的善良品行。这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具体要求,把佛教慈悲为怀的理念,体现在这些善行上。所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一滴水可以反映三千大千世界,从一言一行可以看到佛教扬善止恶、匡扶人心的作用。应当指出,七种布施所提及的果报,把人们的心理预期推到了来世,给人以心灵召唤的作用。它符合一切善良人们的心理愿望,同时又把这种愿望同佛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彼岸世界是无法证实的,但只要信其有就会产生践行的强烈愿望,这也是佛教慈悲理念广被世间的根本原因。
(二)善恶有报的“世谛”
因果报应是佛家世间法中阐发一切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即“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指任何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有因必有果,有善恶的行为,也必然受到行善或作恶的报应,即由现在之因,得未来之果,这种因果关系符合人们的心灵期许。多做善事,不做坏事,以期得到福报和善果,这就对人的言行从道德上给予了引导和约束。这种认识具有现实基础,符合生活常理,也成为佛教慈悲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人们通常所説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种下仇恨,谁自己遭殃”等,都是这一认识的反映,并在中国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善恶有报的观念,在对人心给与抚慰作用的同时,也使人的心灵得到了升华,完成了从现实到未来的转换,实现了由此岸到彼岸的跨越。
佛教认为,现世人生的一切都是由业力决定的,都是由前世之业因,造成今日之报果。同理,现世的一切善恶行为,也会形成业力果报在来世中体现。这种认识在道德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感召力,产生扬善止恶的作用。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业报与轮回学说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多层面的生命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轮回所显示的不同生命,也是与人的善恶行为相互对应的。因此,佛教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体现在“业报”与“轮回”上,具体对应在“善有善业,恶有恶业”的因果之中。所谓“轮回”,意指如车轮旋转于六道之间,生死相续,以致无穷。“六道”又称“六趣”,即根据生前所作善恶,死后往生的六种去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应当看到,单纯的善恶观念只能产生死后进天国或地狱的朴素想法,却不会导致轮回思想的产生,只有在业力学说建立之后,才能产生轮回思想。这是因为所谓的业力,就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潜力,连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绵绵不息。在佛典中,有大量关于业报轮回的故事和传说,宣扬了行善与作恶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这在客观上,对佛教人间净土观念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使行善去恶的思想深入人心,在淳正世风上也有积极意义。
大乘佛教世间法中的业报轮回学说,促进了社会伦理的发展,丰富了善恶理念的内涵,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其实践意义在于,它不仅拉近了出家人和在家人之间的距离,推动了佛化人间的慈悲实践,也为佛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传播,铺就了广阔的道路。因果报应的观念,在相当长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都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缓解利益冲突,为社会和谐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6/t20130606_209737.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荆三隆:佛教慈悲理念溯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荆三隆:佛教慈悲理念溯源;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