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俱舍论》史略及其价值——振宇法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俱舍论-《俱舍论》史略及其价值——振宇法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俱舍论》史略及其价值——振宇法师
前言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为佛灭后九百年(约公元400年间),北印度犍陀罗国的世亲菩萨所造。世亲菩萨是部派佛教末期佛学思想的进步者,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其出家于萨婆多部,后由其兄无著菩萨引导而转入大乘,大弘瑜伽行派之教说。由于世亲菩萨一生著作丰富,后被尊为“千部论主”。此《俱舍论》即是世亲菩萨前期佛学思想的代表作。
本论之教义,多采自《大毗婆沙论》,基本反映了当时流行于迦湿弥罗之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及修行之主要学说,于其中并吸收了经量部的许多观点。论主技巧地以八品的架构,融摄了广博繁杂的毗婆沙义,体系严整,冠于诸论。本论成书于部派佛教后期,可说是集部派佛教之大成、较为成熟的一部重要论著。因其既是以有部教学为主,又以经量部与大众部之学说加以批判,对于理解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基础,价值甚大,故广受大小乘学者之珍视。论中之内容,含摄了宇宙万法,从有情世间到器世间,从有为到无为,无所不包,以能开启学者之慧解,如慧毒门,故又被誉为“聪明论”。
一、作者之考察
世亲,梵名Vasubandhu,音译婆薮槃豆,旧译为天亲。依照一般流传的说法,世亲是公元四世纪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人,乃国师婆罗门憍尸迦第二子。
在佛教史上,世亲有着极高的声誉,《光记》称赞其为“学通内外,博达古今,名振五天,声流四主。”[1]世亲虽从萨婆多部出家,而通十八部义,后来受其兄无著的劝导,转入大乘,更致力于瑜伽、唯识之学的弘扬,其一生论著注疏甚多,故享有“千部论主”之誉。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称赞说:“在印度佛教史中,世亲虽不是具有创发性的智者,如龙树、无著那样;而多方面的,精审而又富于综合性的智者,世亲是一位仅有的大师,少有人能与他并美的。”[2]
对于“世亲”,佛教史上有关于新世亲和古世亲的不同说法。
据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的考证,造《俱舍论》的是新世亲,而新世亲与古世亲之间还有着师承的关系。
如《俱舍论》卷九明十二缘起的部分中,对“有余释言:余契经说,
印顺导师援引西藏所传的《俱舍论称友疏》进一步地证实:“西藏所传《俱舍论称友疏》,也在明十二缘起时,说‘如意阿阇黎之和尚,世亲阿阇黎说’。这样,世亲为如意的和尚,与《付法藏因缘传》所说相合。而如意为《俱舍论》主世亲的和尚;古世亲确为‘祖师’。古世亲与后世亲,有师承的关系,应该是可以信任的。”[5]
《付法藏因缘传》中有说到,婆修槃陀(即古世亲)付法给摩奴罗:“婆修盘陀白言受教,从是以后,宣通经藏。以多闻力、智慧辩才,如是功德而自庄严,善解一切修多罗义,分别宣说,广化众生。所应作已,便舍命行。次付比丘,名摩奴罗。”[6]此摩奴罗,印顺导师认为就是如意论师。
而说(新)世亲为如意门人的还有《大唐西域记》:“世亲室南五十余步,第二重阁,末笯曷刺他(唐言如意)论师于此制毗婆沙论。论师以佛涅槃之后一千年中利见也,少好学,有才辩……乃书诫告门人世亲曰……”[7]
《大唐西域记》所载如意论师(末笯曷刺他)与外道辩论,因辞义有失而自尽,此情形与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中的婆薮槃豆之师佛陀蜜多罗雷同,因此说(新)世亲是如意论师的门人,问题应该不大。但印顺导师以藏传《俱舍论称友疏》“如意阿阇黎之和尚,世亲阿阇黎说”为依据,认为《付法藏因缘传》中的摩奴罗就是如意,却难以发现其它有力的依据,古世亲与新世亲到底有没有师承关系,即使有,是否就是介于摩奴罗之前与之后?恐怕还待商榷。
而《佛光大词典》有另外的看法:“另据现代学者之考证,著《俱舍论》之世亲与无著之弟世亲,为同名之二人,前者为说一切有部之论师(新世亲),后者为瑜伽行派之论师(古世亲)。历来将二人混同之原因,系因真谛所译《婆薮槃豆法师传》之记载,该书以两人为一人,其中间部分主要为新世亲之资料,前后部分则为古世亲之资料。古世亲即富娄沙富罗城憍尸迦之子、无著之弟,出家后初学说一切有部之学,后转习大乘,其年代应在三二○年至三八○年顷。新世亲之出生地不详,曾以佛陀蜜多罗为师,属于有部,然又倾向经量部;据传说,甚受正勤日王及太子婆罗袟底也礼遇。其年代约在四○○年至四八○年间。俱舍论、七十真实论等书均为新世亲所著。”[8]
对于这些,学界尚无定论。但以历来的传说推断,弘扬瑜珈唯识学的世亲,是无著之弟无疑;通过以上这些资料来看,造《俱舍论》的世亲,曾以如意(末笯曷刺他或佛陀蜜多罗)为师,应该也是可信的。至于两位世亲的关系如何,由于史料的不足,就难以确定了。
那玄奘所传的《光记》也说:“古世亲解,是后世亲祖师”,并说其“是说一切有部中异师”!这要从阿毗达磨的发展来说,世亲的《俱舍论》,是属于《阿毗昙心论》的系统,《阿毗昙心论》出世后,注释的很多,传说古世亲也有六千颂的广释(但没有传译)。古世亲有《心论》广释,并说他是“说一切有部异师”,这对世亲的《俱舍论》来说,依《心论》为本,更为深广严密的论究,不拘于毗婆沙正义,显然有着共同的倾向,所以就可以说他为新世亲的祖师了。
至于如意论师,真谛的《婆薮槃豆法师传》与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都有讲到世亲之师与外道论议失败而受到耻辱的事,窥基更说“此非世亲之师,世亲认取为师。”[9]所以《大唐西域记》的“末笯曷刺他”与《婆薮槃豆法师传》的“佛陀蜜多罗”可看作是同一人的不同译名。总之,如意为世亲的前辈,是真谛与玄奘所共传的。
《四谛论》说到:“大德佛陀蜜,广说言及义。”[10]佛陀蜜多是一位经部师,“广说言及义”,对世亲的思想,应是有重要影响的,这才“世亲认取为师”。
总的来说,世亲继承了古世亲的犍陀罗学风,而佛陀蜜多罗,在经部的思想上,给予世亲以重要的影响。
二、造论之背景
佛灭后四百年间,西北印度的说一切有部系,因得到迦腻色迦王的护持,其势力一时达到了极盛。为了确立有宗在佛教中的正统地位,萨婆多部进行规模宏大的三藏结集,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十万颂的《大毗婆沙论》。《大毗婆沙》是在《发智论》研究的基础上集成的,它的问世,代表着说一切有部教义的大成,也确立了迦湿弥罗毗婆沙师成为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的正宗地位。然而也正因于此,注定了有部思想在不久将来的没落!婆沙论中以有部的极端思想,裁正众说,阿毗达磨系的西方师、外国师等,说一切有部的譬喻师,上座别系分别论者的一切异义,都被评破,大有唯“婆沙正义”才是佛法正宗的意思。《大毗婆沙论》是在迦湿弥罗结集完成的,为了确保有部教义的权威性,毗婆沙师对婆沙的思想进行了严密的统治,“既结集已,刻石立誓,唯听自国,不许外方。敕药叉神守护城门,不令散出。”[11]一方面评黜百家,一方面不许外人听习,更不许精熟毗婆沙文义者外流,这在树立迦湿弥罗权威的同时,也引起其他部派的反感。
由于迦湿弥罗诸师固守自己的《毗婆沙论》,无法突破其机械、繁琐的究理风格,封闭、保守的学风,使迦湿弥罗的思想越来越趋于极端。而与此同时,以反对有部的论藏中心主义者,而主张以经藏为中心,思想自由活泼。经部盛行,形成了与有宗相抗衡的局面,说一切有本宗的权威,显得摇摇欲坠了!这种情况,一直沿袭到世亲的时代。世亲是一位思想的进步者,对自所宗仰的说一切有的学说,固有精深的研究,对盛行的经部学,更有独到的认识和了解。目见本宗的渐渐衰微,世亲决定隐姓埋名,前往迦
依照一般的传说,世亲回国后,讲解《大毗婆沙论》,每天摄成一颂,至完结时总有六百颂之多,这就是《俱舍论本颂》。然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大都认为《俱舍论本颂》是以当时犍陀罗流行的《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更广泛地吸取《大毗婆沙》等资料改编而成的,而一般流传的其为论主讲演《大毗婆沙》后的提要之作的说法是不符事实的。如印顺导师说:“但从《大毗婆沙论》的组织次第来说,也与《俱舍论》的次第不合。每日造一颂的传说,是决无其事的。”[12]
《俱舍论本颂》的造作,当然与《大毗婆沙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简单的说就是日摄一颂而成的。当时,阿毗达磨研习之风非常隆盛。《大毗婆沙论》集成以来,有部学者为了研习的方便,类集了各种版本的阿毗达磨要义书,影响深远而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法胜的《阿毗昙心论》和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
世亲有西方系阿毗达磨的传统,对于阿毗达磨论义,是有着非常崇敬的感情的。世亲的前往迦湿弥罗学习《婆沙》,本意也在于挽救有部衰落的厄运。但世亲的思想是先进的,有着勇于批判的求真精神。应该说,《俱舍论》的造作,是世亲受经部思想的影响,在精熟于毗婆沙文义之后,出于求真的精神,将迦湿弥罗的毗婆沙义,流行东方的经部义,辗转立破,明确对举出来,采纳其精要,在有部《心论》、《杂心论》的基础上,以更为严密、充实与整齐的组织,广摄六足、《发智》、《婆沙》的胜义而成的。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6/t20130608_209830.htm
以上是关于俱舍论-《俱舍论》史略及其价值——振宇法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俱舍论-《俱舍论》史略及其价值——振宇法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