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孔子-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法师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1 07:4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孔子-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法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孔子-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法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法师

引言

孔子是中国的一位大思想家,尤其是最早的一位大教育家。他名丘,字仲尼,是鲁昌平乡陬邑人,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551-前479年),大至和佛陀同一个时代。

孔子父名叔梁纥,母名颜征在。叔梁纥曾为陬邑宰,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孔子少年时“贫且贱”,很早时就开始为人

佛教知识 供灯是什么意思

作事,养家糊口。所以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1]孔子自小就勤奋上进,“十有五而志于学”。[2]他不但博学,而且好礼。《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3]

孔子之时,正是周室衰微,礼乐败坏的春秋时期。他看到“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4]不合自己“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5]的思想,因而不愿出仕。于是就周游列国,聚众讲学,广兴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游历与授学生涯,取得很大成就,学生遍布天下。其中,“弟子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6]

中国的教育,孔子以前是学在官府。“自孔子以后,才有私人讲学的风气;自孔子以后,文化才不是贵族的专利品”[7]所以说他是最早的一位大教育家。

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本文之佛陀指的是世尊释迦牟尼佛。

释迦世尊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姓瞿昙(即释迦),名悉达多,父母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入灭于前486年。[8]

释迦世尊由于出生于王家贵族,得以接受良好教育。他很小就通达了五明、四吠陀和骑射等文化与技艺,所以很小就被称许为“若当出家,成一切种智;若在家者,成转轮王”。[9]

释迦世尊天生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又善于思考。少年时,“路旁见耕人,其心生悲恻,痛俞刺贯心。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蓬发而流汗,尘土岔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悯心”。[10]由此感悟人生是苦。青年时,出城游玩,于四门见到老病死等各种苦患,更深觉世事无常。富裕优越的贵族生活不能满足他解决宇宙人生问题的愿望。为了寻找人生真谛,于是二十九岁时他便离家别国,开始了断恼离苦的修道生涯。

太子出家之后,曾多方游学参访,还曾经在雪山六年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结座立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11]进行禅观思惟。终于睹明星升起而超越一切障碍,觉悟正法,成就佛陀之果。

觉悟后的佛陀,为令一切众生脱离苦恼,于余生四十五年间,足迹踏遍恒河两岸,讲经三百余会。既建立了人人平等,法味同尝,财味共享的僧团,又度化无数世俗弟子,从而开创了以教育为本的伟大佛教。

孔子创立了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佛陀创立了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他们二者的学说都是世界文明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孔子和佛陀在讲学和弘化的过程中,各自都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各自都有完善的教育思想。佛教产生于印度,能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这与中国具有儒学不无关系。作为一个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学佛者,了解他们二者教育思想的同异对我们今天的修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首先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接着论述佛陀的,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叙述比较之意义。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研讨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从其教育的态度、方法、内容和目的四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教育的态度

1、教育的功能与限度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原本无有善恶之分,只是由于习染的不同,才便有了善恶智愚的差别。所以其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2]这与佛学中“阿赖耶识”的非善非恶之说很有点相近。因为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人明理知礼,向善远恶。如其言: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1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14]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5]

因此,“毋友不如己者”。[16]“乐多贤友,益矣”。[17]

同样,知识的来源并非是先天带来的,而是多闻、多思,努力求学,善于分别取舍而得到的。如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8]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19]

正是因为如此,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人无志而不行,他认为“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或成为理想的人格,立志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个坚定的意志,要成为理想的人格是不可能的。”[20]

故言:

苟志于仁,无恶也。[2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2]

2、对教之态度

(1)、有教无类

孔子生活在一个阶级分明的时代。那时不但在政治上有阶级之分,就是教育也带有阶级性。当时原本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接受教育,而孔子却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大规模接受平民的教育,这可称为是他最伟大的首创。所以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23]

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说,人的身份虽然有贵贱之分,但是同样都有接受适当教育的权利和资格。所以,孔子接受弟子,只要稍尽一些礼节,就可以成为他的学生。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4]

修者干肉,“束修”即是十条干肉。这么菲薄的一点礼物,孔子就会把原本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知识传授出去,他的思想多么伟大。

孔子对于出身贵贱不同的学生,一律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给予热心的教育。仲弓的父亲是一个身份很卑贱的人,孔子不但没有不接受他,而且为避免一般的学生因其父的出身而轻视他,还特别关照地说: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25]

耕牛所生的牛子长得不够标准,虽不能做为祭祀来使用,但是山川大地却没有舍弃它。同样,仲弓怎么能因其父的贫贱而就没有资质和前途呢?

孔子招收学生,不论他们天资如何,只要愿意学就可以。他曾评价自己的四个学生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26]这几个学生,一个愚笨、一个迟钝、一个偏激、一个鲁莽,可是孔子却把他们全部教育成才了。

互乡那个地方的人非常鄙陋,一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很多人不屑和那儿的人讲话。一次有个互乡的青年来拜见孔子,孔子没有不接见他。门人很是不理解,孔子就说: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住也。[27]

孔子的意思是说要赞成他的进步而不是退步。别人洁净而来,我们就应该只看到好的一面,而不应该记着不好的一面,人不能把事情做得太过。这种既往不咎,与人为善的精神真是可贵。

孔子的平等,就是自己的儿子都不会给予特别的照顾。有一次: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庭而过。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28]

陈亢想知道孔鲤是否得到了父亲特别的教育,岂料因疑问反而知道了孔子是连自己儿子都不偏爱的真君子。

这些都是孔子有教育无类的思想的表现。

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29]真的不假。

(2)、诲人不倦

如果说有教无类体现的是孔子大教育家的精神,那么诲人不倦则就是体现他的为人师者的优良品质。

一般的人教育别人,一遍两遍还可以,再多就会不耐烦了。而孔子对待学生则是热心无比,往往是不知疲倦地教导训诲。他自己就说: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0]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31]

这里前两句话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介,后句话是孔子的自谦之词,虽然只是平实的两句话,但真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学生谆谆教导,不知劳苦的高尚师格。

孔子教导学生要为“善”,知“礼”,他的一部《论语》总共只有一万二千七百字,可是单这两个字就分别出现了三十六、七十四次,[32]这不就是他诲人不倦的直接体现吗?

3、对学之态度

《说文》云:“儒、柔也,术士之称”。而且,“儒本为有知识材艺者之通称”。[3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既然“儒”是有知识与才艺之人的通称,那么可见他是有很高的才学技

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有哪些

艺的。孔子时期,中国尚无有完善的典籍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孔子是怎样取得这样大的学术成就呢?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34]

做学问好像在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再失去。

又:

藏传佛教佛像知识大全

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5]

原来孔子是这么的勤奋好学,无怪乎能成为集大成之先师。不惟如此,为了追求真理,甚至可以:

朝闻道,夕死可矣。[36]

这是多么坚韧不拔的一种精神。如果解脱之道的修学上能有这样的毅力和宏愿,怎么能不得佛法三昧呢!所以,孔子告诉弟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37]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38]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39]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也。[40]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4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42]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真正求学的人不应该注重于衣食住行这些份外的小事;真正求学的人不应该惧怕得不到应有的名誉地位,而应该担心自己是否真有才学实力。

那么,在对待求知的态度上,就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3]这是说不要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真正的“知”应该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另外,好学还应该是建立在“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44]的快乐心态上。而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5]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6/t20130627_210353.htm

以上是关于孔子-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法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孔子-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法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23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