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龙树《中论》思想述义——理净法师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1 07:1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龙树《中论》思想述义——理净法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龙树《中论》思想述义——理净法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龙树《中论》思想述义——理净法师

《中论》是三论宗立宗的三部论之一,为龙树菩萨的代表著作。也是佛教众论藏中的一部重要论著。是阐述“般若”思想的代表著作之一。主要叙述佛教的性空思想,阐明一切法自性本空,诸法实相不可得的理论观点。是学习三论思想的主要著作,也是研究佛教性空思想的主要论著。为佛学爱好者和佛学研究者所必读的佛学著作。《中论》在佛教各大宗派都非常的重视,尤其是对《中论》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被誉为是诸论的“精髓”,是整个佛教思想的浓缩,表明了佛教真俗二谛的思想根源。但在三论宗对龙树的《中观》思想有不同于其它宗派的思想内含。

一分钟佛学常识视频

为了能使《中论》爱好者对《中论》有一个整体思想认识,今本文仅从三论学的观点,对龙树的《中论》思想作一点概述。

一、解释论题

《中论》亦名《中观论》或《正观论》,其内容是在说明中道观的真理,因此从所诠得名,所以称为《中观论》。如果从能观而言,此“观”是一种中道正观,因此亦名《正观论》。“中”是正确真实之义,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二边。“中”又是正而不偏,是中正不邪之义,即是中道实相。“观”是用智慧观察体悟,即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相,不观有无颠倒的实相慧。“观”又是观行、思量义,即观诸法实相,以观心而行于正法。“论”是言论、文字,了别之义,即说明诸法实相,中道义的经论等语言文字。故“中观论”者是龙树菩萨解释佛经而引导众生悟入诸法实相的言论文字。如昙影大师言:“问答析征,所以为论”。僧叡亦云:“以论为称者尽其言”,故名为《中论》。又古德云:“言辩于口,观称其心”故名为《中观》。

又“中”者有简别之义,即中者是中间义。因为《中论》在龙树的三大论中,《无畏论》广,《十二门论》略,而《中论》处于中间,广略适中故称《中论》。如内容太广、篇幅过长,一般人不易学完。如太略而又言简意精,一般人也不易了解全论的思想。因此,《中论》内容适中,意义全面,适合于大多数人学习和研究。如果学懂了《中论》的思想理论,就基本上可以完全掌握了龙树的“中观”思想,所以本

佛教传播的什么文化知识

论名为《中论》。

佛教中百科知识的含义是

以通而言之,三字皆中皆观皆论。所言皆中者,中道之理实而不偏,故中道之内理名为中,因中道之理能发观,故观亦名为中。因中道之观而发论,此论亦名为中。三字皆观者,中是义相观,观是心行观,论是名字观,故皆名为观。亦如三种般若观,中是实相般若,观是观慧般若,论是名字般若。三字皆论者,论是能论故名为论,余二是所论,亦名为论,故皆名为论。若就别而言者,中道实相之理正而不偏,故以中为名;智慧能达照实相之理,故以观为称;论是言教,故名为论。

今离释三字者有四义:一者、依名释义,中以实为义,中以正为义。中以实为义者,立于中名,为欲显诸法实相故。如叡师云:“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中以正为义者,正名为中道,离偏曰中,对邪名正,故知中以正为义。二者、教理释义,中以不中为义,因为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无名相法为众生故,强名相说,欲令因此名相以悟无名,故说中为显不中。三者、相互释义,中以偏为义,偏以中为义,因为中偏是因缘之义,故说偏令悟中,说中令识偏。如经云:“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说第一义令识世谛故。”四者、无方释义,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中以一切法为义。故《华严经》云:一中解无量义,无量中解一,故一法得以一切法为义,一切法得以一法为义。

所言“中“者有四种:一者对偏中,即对大小二乘学者断常偏病,而说中道之法,是故名为对偏中;二者尽偏中,即大小乘学人皆有断常偏病,所说之中则不成为中,若能偏病断尽,则唯表于中,故名为尽偏中;三者绝待中,即本来是对偏病而说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本来非偏非中,为教化众生,强名为中,故名为绝待中;四者成假中,即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由于有无二边之见,故说非有非无之中,所以此中是为成于假,故名为成假中。

所言“观”者有二种:一者小乘有得之生灭观,即是说境无生灭,而智有

佛教知识抖音视频怎么做

生灭。烦恼断故是灭,修智慧即是生,如此烦恼则成本有今无,智慧则成本无今有,此是境智殊生灭异。如此观诸法皆是生灭断常之见,故名为生灭观。二者大乘无所得之无生灭观,即是境智不二,境无生灭,智亦无生灭。烦恼本自不生,今亦不灭,智慧本自不灭,今亦不生。此是境智不二,有无平等。此“观”是以了达之义,亦观照为义。即了达诸法实相,观照断常生灭之见。

所言“论”者是论辩之义,亦是尽言之义。故云尽其言穷其虑,若一言不尽,则众异扶疏,若一虑不穷,则颠倒乱起。今尽其言故众异息,尽其虑故颠倒净。所以论者是言尽虑穷也。如叡师所说:“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

二、造论缘起

佛所说的法名为经,说经者为教化众生,菩萨造论为释经。佛说的法能使众生通向涅槃之道,故名为“经”。而众生则由于无明所障,迷失佛所说之法,不知其理。如望指为月,而不识真月。菩萨为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而造论解释佛经。故《中论序》云:“称为论者尽其理也”。

佛灭度之后由于对教理和教规教仪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使佛教开始分岐,形成部派佛教。开始分出根本、大众二部,从大众部又分出十部,上座部又分为八部,共为二十部。佛灭五百年之后,佛教又分为五百部,称为部派佛教时期。由于对佛教教仪的分岐和部派的分裂,使佛教渐渐衰败,外道兴盛。此时佛教不仅在外部势力的压迫下,失去了弘教利生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佛教内部由于小乘部派的分裂,使得部派之间不和相互排斥。佛教已走向了崩溃的边缘,任凭外道的摆布和蹂躏。寺院被外道侵战,僧侣不得在寺内鸣钟击鼓,讲经说法等佛法事活动。更加无力与外道辩论弘扬佛法,使得佛教当时面临危机一蹶不振。正如《序论》中所言:“夫滞惑生于倒见,三界以之而沦溺。”

由此而感四依菩萨出世承救佛教于水深火热之中,承救众生于六道轮回之中。所以造论来释佛经,破斥外道,振兴佛教。使之失教者能弃迷而回归正道,使之外道而生畏归依佛教。因此,《三论玄义》云:“上弘大法,下济沉沦。”尤其是当时佛教内部小乘排斥大乘佛法,小乘人闻说一切法空如刀伤心,认为我空而法实有,断烦恼而证涅槃得到解脱。所以龙树菩萨依《般若经》著《中论》,以般若思想诸法实相毕竟空寂,一切法皆空的理论而破斥小乘的法执之边见。众生皆因有无之见而不能真正悟入佛之知见,龙树把佛教思想升华为“空”之中道思想,以破上座部与大众部各家之争论,振兴大乘佛教于世间,教化众生于沉沦。因此,龙树菩萨造此《中论》。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6/t20130627_210346.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龙树《中论》思想述义——理净法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龙树《中论》思想述义——理净法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22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