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般若三经”的社会文化价值——王志远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般若三经”的社会文化价值——王志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般若三经”的社会文化价值——王志远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一座宝藏,需要我们去开掘,去发现,汲取其中的精华为当代服务。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时绝不可以忽略佛教文化的重要作用,甚至要从国家文化战略的角度去审视它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
要了解佛教文化,不能不了解“般若三经”,即《心经》、《金刚经》、《坛经》。讲述“般若三经”,先要讲什么是般若;讲什么是般若,则先要讲什么是佛教;讲什么是佛教,可以有诸多立场、诸多角度。
般若既是佛教思想,也是哲学思想,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思辨模式,尤其值得我们了解和关注。正是由于般若的存在,使佛教成为人类历史中几乎是唯一的一种最终并不承认“神”的宗教。
近年,中国的佛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新一代的学者,能够更客观、历史地看问题,并且随着和佛教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对佛教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再也不是简单地、粗暴地进行否定性的批判。
般若的定义
般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是根据梵语音译的佛教术语,读作bōrě,意为智慧,为三无漏学、六度之一。
般若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高僧支娄迦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距今已经两千年了。般若在中国没有相当的名词可以代替,所以译经家不直接汉译为“智慧”,而以音译。
《大智度论》说:“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浅薄,是故不能称。”即我们一般人所说的智慧不能完全概括般若的内容。
佛教徒认为,般若是经由内观所产生的正见,是深刻地体验真理所得到的特殊智慧,代表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世界观;般若是解脱世间烦恼、了生死的大智慧。佛教认为,为了生活上的需要,或者为了达到某种实用目的的智慧,是方便智。世俗的方便智是不究竟的、不完满的,甚至一般的哲学家、科学家的智慧仍然局限于方便智。
般若思想的内涵
般若思想的内涵是什么?一个核心就是“假有性空”。从字面上来看,“有”和“空”是矛盾的。“有”的存在是一种假象,“性”是指它的本质,本质是“空”。“空”是什么?《中论》卷四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今天,我们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这四句话都是对的,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确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是我们理解般若思
“缘起”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理解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外界事物,另一方面是对人自身生命的理解。内缘起是什么?就是我们人的生命,内缘起思想展现了佛教更深刻的内容。“三世两重因果论”不仅仅是用来解释过去、现在、未来三段人生,而且要理解为在每一个生命现存的每一个阶段里也会不断地出现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就强调了今世内部的因果关系,避免了机械的宿命论。
佛教还要进一步地说明“有”和“空”之间的关系,要找到一个平衡,即“中道”。“中道”是般若思想弥合自身矛盾的思辨模式,也是般若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过去,一般人对佛教概念的理解是,佛教是消极的、遁世的。大乘佛教认为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称之为堕入“恶取空”,也叫做“顽空”。如果一个人只要接触佛教之后就脱离世间,灰身灭智,那这个宗教最终将没有生命力,自身就要毁灭。所以,佛教从理论上一定要找到一种既要回到世间,又要保持自身精神胜利的方式,一定要在空与不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就是“中道”。《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也就是说,虽然本质是“空”,但是现象还是存在的;既不要执迷现象,永远认为现象是实有的;也不要认为“空”就什么都没有。这就是“中道”思想,不著两边。
在空、假、中三个范畴里,原来强调的是“空”,强调的是“中道”,到了中国的高僧智顗和知礼时,认为“假”最重要,认为只有把“假”这个社会现象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地去理解“空”,才能把握“中道”。
大乘思想和般若思想之间的关系
大乘佛教兴起的主要特征是般若思想。大乘反对小乘出家至上、厌世主义、学院主义的倾向,重树信仰主义大旗。大乘佛教不是简单地认为人生、社会都是没有意义,而认为普度众生本身是佛教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通向成佛道路的必由之路。所以,大乘佛教和般若思想是共存的,没有大乘佛教就没有般若思想,没有般若思想就不能够支撑大乘佛教。
佛教包括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三个主要派别。在中国,基本上以大乘佛教为主,并传播到韩国、日本等国家,现在也走向了欧美。盛行于斯里兰卡以及南亚一些国家的,是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保持着比较原始的佛教形态。在中国西藏地区、蒙古地区传播的藏语系、蒙语系的佛教,为密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在家居士为主体,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维摩诘经》的主人公就是叫维摩诘的居士,经中记叙了维摩诘居士的言语行事。维摩诘的学问特别大,一次,维摩诘称病,佛令文殊菩萨等前往探病,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往复问答,揭示空、无相等大乘深义,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一部佛教的经典,把一位在家的居士提到如此高的地位,这就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一个典型的表现。
般若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作用
般若学传入中国后,很快被中国人所接受,广泛流布,其核心思想渗透到各宗各派之中。
(一)沟通玄学传统,形成般若学派
在佛教思想传入之前,基本上是以道家思想为背景的玄学盛行,佛经一开始传入的时候,特别是般若学,是借助于中国道家思想的词语来翻译的,很快就被接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家对般若所论宗要各异,而形成六家七宗之说。这里要提到的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姚秦时代的鸠摩罗什,他主持了中国最大的译场,翻译了很多的经典,如《大小品》、《心经》、《金刚经》等各般若,遂令般若光芒愈盛。鸠摩罗什还培养了很多学生,其中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名叫僧肇,他在般若思想中国化方面,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二)促进宗派出现,展现中国特色
般若思想的出现促进了
(三)融汇儒道两家
道家思想被佛教大量的吸收,而佛教思想在宋代以后基本上被儒家吸收了。无极生太极,两仪生四相,宋代儒家思想体系构成,与佛教八识思想的内在框架结构极其相似。所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宋代以后,佛教自身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它的哲学内涵被儒家吸收过去了,儒家不仅有道德性情之学,而且还开始讲抽象的宇宙生成理论。
佛教思想在中国很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提倡“一分为三”,这与毛泽东同志讲的“一分为二”有很大差异。一分为二是斗争的哲学;一分为三,是说在对立之外还有一个调和,即“中道”。也就是说,虽然任何事物都具备两端,但是不能执著于两端。佛教自身就分为俗谛和真谛,称之为“二谛说”。俗谛面向世俗之人,要巡民教化,辅助国家政权长治久安。真谛面向有头脑、有作为、有成就的人,要告诉他们终极真理。前者重视讲“假有”,而后者重视讲“真空”。由于仅讲俗谛往往不能吸引精英,因此要超越就要讲真谛。两千年来中华民族中很多有大智慧、大成就的人,为什么最终要信仰佛教或者推崇佛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在理论方面给出了一个非常绝妙的二重结构,使人超越假有的现象,把握性空的本质,产生一种精神或心灵的解脱。当一个人能够有所解脱的时候,就服膺这一真理,佛教理论的魅力就在这儿。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6/t20130628_210409.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般若三经”的社会文化价值——王志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般若三经”的社会文化价值——王志远;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