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心法师:如何建立信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常心法师:如何建立信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常心法师:如何建立信仰
编者按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2019年11月26日宗教界主题协商座谈会上强调,宗教教义教规阐释是管方向、管根本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各宗教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研究与运用相贯通,坚持发挥宗教界主体作用与各方面大力支持相结合,做好教义教规阐释这篇大文章,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宗教思想体系,夯实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基础。中国佛教协会网站和公众号将陆续刊载佛教界对教义教规进行时代阐释的文章或视频。
“信仰”一词,出自唐译《华严经》:“一切仙人殊胜行,人天等类同信仰,如是难行苦行法,菩萨随应悉能作。”“信仰”又作仰信,谓“对佛、法、僧三宝不疑而钦仰之。”身为佛教徒,如何正确的建立信仰更是学佛修行至关重要的一步。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信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立不倒的民族,我们伟大的祖国之所以能在历史的变迁里保持自己的民族本色,巍然屹立于世界,就是因为有了信仰的存在。
建立佛教信仰的三个层次:第一、从“知苦”缘起;第二、从实践中才能建立;第三、不断蜕变自己,才能圆满。
第一、从“知苦”缘起
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或者对于信仰不了解的人,往往对于信仰会有两种错误的见解:
1、人可以不需要信仰,这里的人是指人类、社会、人群、或是个人。其实信仰最基础的要素是“敬畏之心”,古人云“头上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意思是做人做事要有底线、有良知,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否则“神明”就会惩罚你的。设想一下,你愿意和一个做事没有底线、做人没有良知、无恶不作的人做朋友吗?)如果人人都没有敬畏之心,在家不讲上敬下和,在外不讲公共道德,处事没有任何原则,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你不会觉得害怕吗?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人需不需要信仰,已经不言而喻了。
2、有些人认为信仰是抽象的,或是唯心主义的产物。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新华词典》对于信仰是如何解释的,“信仰: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信服、崇拜而奉为言行的准则。”依此可知信仰绝非只是唯心主义或是抽象的,依靠信仰而奉为语言和行为的准则,这和佛陀在经典里所说的“依教奉行”,依着
正信的建立是从知苦而来的,这里所说的知苦,不是单纯是从文字上知道苦、认识苦,更重要的是从生活当中“对苦的体验与感触”。简单的来说就是经历苦,不是我们要自讨苦吃,而是对于苦,我们每天都身临其境,无法逃避。苦,逼迫性,就是我们不得不受苦,没有选择的。《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我们此时是三界中的众生,经历苦是业力的必然与因缘的使然。从个人来说,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等,由这八苦衍生出的无量诸苦。苦大体由烦恼与业习感召的法境(色境、心境)和合而产生对苦的感受。因过去生中的烦恼炽盛造种种恶业,形成恶业与恶业的串习,转至今生对恶境与恶习境的感召,由此种苦、熏苦、结苦果、再召苦、种苦……如此这般生生不息。众苦不止。《佛说八大人觉经》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增一阿含经》“四意断品”第八经云:“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一切诸行皆苦,一切诸行无我,涅槃寂灭。”由此可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的道理。这恰恰契合了三法印当中的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二法印。所以对于凡夫众生来讲苦的体验越深刻或对于苦的观察越深邃,就对信仰寻觅的越急切,依靠信仰从而实践信仰。《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云:“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
第二、从实践中才能建立
如果把建立信仰比喻成搭建一座高楼大厦的话,那么皈依三宝只是地基而已。记得一年前有位居士和我说:“师父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摄抉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云:“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即名皈依。”亲近善士,善士就是善知识的意思。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卷四记载有三种善知识:一、外护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教授善知识。一、外护善知识,对于出家人与在家人是有区别的。对于出家法师来说外护善知识是指居士以四事供养法师修行的外在助道缘。对于在家人来说是父母或者养育与教育你的人们。二、同行善知识是指同事,同伴或者同参道友。三、教授善知识,是指能够于佛法中教导你的人,精通佛法,能宣般若,能示以正道,非道,随善导学,令受教者,弃恶从善,断惑明真。亲近善士所指的善知识是第三种教授善知识,对末法时期的我们而言,教授善知识是指出家法师。也就是三宝之一的僧宝。
《三皈正范仪》中开示:“若不依僧,安能闻法,苟非佛法,无以出尘。”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听闻正法,法赖僧传,僧赖法显。如来正法是每一位善知识身上最宝贵的东西,亲近与被亲近者应以法相见,以道相会。
《佛说稻杆经》中讲:“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当时佛正在为佛弟子说法,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可是用凡夫的见解来说当时佛弟子就在见佛,怎么佛还说见了法才是见佛那?那是因为如果自己不去修行,纵然见佛、亲近佛也无法获得解脱,反之,如果依照佛所说的法去依教奉行,即使无有因缘见到外相的佛菩萨,也还是可以解脱的。经典里有云:“如来法身,常住不灭”。所以说光听闻正法还不够,还需要思维对于自身所起烦恼的察觉与法义本身所起的作用。因佛所说法是对治义,契合不同众生根机而说不同的法,《大智度论》曰:“如来说法,为执空者说有,为执有者说空。”当处如理作意思维自身什么烦恼最粗重,以何法对治自身烦恼?如此方可,依照如来正法去对照,去观照自身的身语意三业,慢慢对治,勤习改变,让自身的信仰稳步上升,更上一层楼。
第三、不断蜕变自己,才能圆满
在修行中如何让信仰的高楼固若金汤?记得曾经认识一位李居士,有一次她在家读《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快到中午了,她的小外孙子正好饿了,叫:“姥姥,我饿了。老居士立刻不高兴的说:“吵什么吵,马上读完了,无我相、无人相……”。这位老居士看起来很努力的在读经,但她不是很清楚读经的目的是为了用依照‘经书上的道理’去指导我们如何去修行,在生活当中改变自己错误的身语意行为,正如虚云老和尚开示:“佛陀大医王,如医生治病,病有多种,故药有多种,依病发药,以除病苦,修行亦复如是,如有病吃药一样。”只明其药,不服其药,说食不饱,是这阶段修道人的病。明?宋濂《杭州灵隐寺故辅良大师石塔碑铭》:“教兼固当学,若沉溺不迫,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学习教法是为了依教修行如此才能于法受益,若只学不修,反论所学徒增我慢,犹如深入大海,弃无量珍宝于不顾,却只对无数海沙执着不已,真是身入宝山,反而空手而归,于佛所说无上解脱大法中,无所希求,或仅培些许人天福报,自负如“盲龟穿木”之人身,自废幸遇佛陀教法之机缘,远不能渡他,近不能自渡,妄来人间,空入轮回,纵遇佛法,不能解脱。岂不扁痛哉,哀哉!《华严经》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皆悉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因众生苦故,寻觅信仰;深入众生故,实践信仰;面对众生故,发现烦恼;依靠众生故,发菩提心;不离众生故,成等正觉;若无众生,则无诸菩萨。
教源西天,东传震旦。两千余载,沧凉大道。几经消亡,仗赖三宝。流传于今,已是末法。当今这个时代,信仰的缺失将使人生变得迷惘彷徨,随着物质神话的逐渐破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灵,寻求信仰。希望更多的人能早日闻法,用佛教的信仰来治“病”,修行,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2004/t20200411_285211.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常心法师:如何建立信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常心法师:如何建立信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