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瑜伽-姚卫群:《瑜伽经》中的三昧状态及修行方法[1]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19 18:5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瑜伽-姚卫群:《瑜伽经》中的三昧状态及修行方法[1]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瑜伽-姚卫群:《瑜伽经》中的三昧状态及修行方法[1]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姚卫群:《瑜伽经》中的三昧状态及修行方法[1]

[内容提要]:瑜伽修行是印度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瑜伽经》则在瑜伽发展的历史上占有显要地位。瑜伽修行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三昧状态作为目标。《瑜伽经》对三昧的特征和主要种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达到这种状态的基本修行手法。《瑜伽经》中的这些内容与印度远古的宗教圣典有重要的渊源关系,并在发展中与古印度其他派别文献中的有关成分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研究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深入理解印度宗教哲学的特色,促进东方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瑜伽经;三昧;修行;印度宗教;东方哲学

《瑜伽经》是印度宗教中十分重要的一部经典。该经将在其产生前印度古代广为流传的瑜伽修行方法和思想进行了归纳,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促成了婆罗门教哲学中瑜伽派的产生。《瑜伽经》所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是三昧状态,而为达到这种状态又提出了一些修行方法。本文拟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三昧状态的层次和种类,对有关修行方法的基本特点进行探讨,并就《瑜伽经》中的这类成分与古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文献中一些内容的关系进行简要评述。

一、三昧的主要含义和种类

《瑜伽经》中所谓“三昧”的原文为“Samadhi”。这一词音译为“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定”等。它主要是指心专注一处而不散乱的安定精神状态。这种状态要通过人的瑜伽修习努力才能达到。

《瑜伽经》在一开始就给“瑜伽”下了定义,该经1,2说:“瑜伽是对心作用(心的变化)的抑制。”所谓“心作用”在《瑜伽经》中被分了五种,该经1,6-11将心作用分为五种,即“正知、不正知、分别知、睡眠和记忆”。正知指日常生活中一般的真实认识,主要指通过现量、比量、圣教量获得的认识;不正知是对事物的虚假认识,这种认识不表明事物的真实特性;分别知由言语表达的认识产生,它对事物进行区分或类别划分,没有实在性;睡眠也是一种心识的形态,它依赖于不实在的原因;记忆是对以前经历过的事物的未遗忘的感觉印象。

三昧实际也就是瑜伽行者对心作用抑制后所达到的状态。三昧状态在《瑜伽经》中被区分为若干种。《瑜伽经》中首先把三昧作了两种区分:一种是“有想三昧”,另一种是“无想三昧”。

“有想三昧”是还带有一定思虑情感的状态,这种三昧虽然也是一种入定的状态,但还伴随着人的想象等自我意识。如《瑜伽经》1,17中说:“有想三昧伴随着想象、思索、欢喜和自我意识。”

“无想三昧”则摆脱了各种杂念,不存在现行的心作用,仅保留作为潜在能力的心作用。这是一种较高程度的三昧状态。如《瑜伽经》1,18中说:“以终止意念为基础的三昧是另外一种无想三昧。在它之中,仅保持着过去的行力。”

《瑜伽经》中还把三昧分为“有种三昧”和“无种三昧”。

“有种三昧”是一种对心作用的抑制状态,但抑制得还不是很彻底。在这种三昧中,修行者虽然逐步排除了当时的杂念或印象,然而还没有彻底消除过去行为(业)所产生的残存潜势力(种子)。

“无种三昧”则是把有种三昧中残存的潜势力也消除掉或加以完全抑制的状态。

“三昧”状态有时被称为“等至”(Samapatti),并作了种种分类。在《瑜伽经》中提到的等至有四种:有寻等至、无寻等至、有伺等至、无伺等至。

“有寻等至”是修行者还掺杂着主观的言语、概念等的状态。如《瑜伽经》1,42中说:“掺杂着言语、意义、概念差别的等至是有寻等至。”

“无寻等至”是修行者的主观记忆印象被

小度佛教知识讲座视频

排除的状态。如《瑜伽经》1,43中说:“无寻等至时,记忆停止,心在其中仅作为客体照耀,就如同它没有自己的特性一样。”

“有伺等至”以细微之物为禅定对象,处在接近事物实相的状态中。

“无伺等至”也以细微之物为禅定对象,处在更加接近事物实相的状态中。《瑜伽经》的古代注释者毗耶舍在对《瑜伽经》1,44的注中说:“进入细微元素的称为有伺等至。……无伺等至作用于在各方面都不受限制的细微之物。……有伺等至和无伺等至作用于细微元素。”《瑜伽经》1,45中说:“细微之物的领域达到事物的实相。”

这四种等至尽管逐步对心作用进行了控制,但都还没有达到瑜伽行者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它们都属于“有种三昧”。修行者的禅定程度不断加深,却还遗留过去行为(业)所产生的残存潜势力(种子)。只有把这种潜势力也消除或加以抑制了,才能根绝再生或轮回的种子,达到所谓“无种三昧”的状态。

除了这些“三昧”外,《瑜伽经》中还提到了“法云三昧”。

所谓“法云三昧”实际也是一种“无种三昧”,即瑜伽派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瑜伽经》4,29中说:“由于甚至在最高理智中也不残留兴趣,因此,从永久的辨别智中(就产生了)‘法云三昧’”。毗耶舍在注释《瑜伽经》的这段经文时说:“通过摧毁行力种子的力量,其他的意识不再产生。这时获得的三昧称为‘法云三昧’。”

这里提到的“辨别智”指对数论派或瑜伽派中设立的两个实体的辨别之智慧。这两个实体是物质性的“自性”和精神性的“神我”。数论派及瑜伽派认为,自性这一实体在神我作用下可以生成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也就是说,自性和神我通过相互作用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会产生轮回,而轮回是充满痛苦的。产生二者的结合或轮回现象,与人们不能正确辨别二者有关。要想摆脱轮回中的痛苦,就要有对自性和神我的“辨别智”。瑜伽修行的目的也就是通过抑制心作用而打消种种影响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观念,体悟最高智慧,去除产生轮回的根源。

《瑜伽经》4,32中说:“由于‘德’达到了目的,(它)变化的连续就结束了。”毗耶舍在注释这段经文时说:“‘法云三昧’产生时,‘德’的变化的连续就结束了。”这里说的“德”指自性及其转变出来的轮回现象。德的变化的结束也就是轮回的结束,也就是痛苦的结束。

《瑜伽经》4,34中说:“(当)没有神我的对象的‘德’变成潜伏(状态时),或(当)意识的力量建立在自己的特性之中(时),绝对独存(就达到了)。”毗耶舍在注释这段经文时说:“绝对的独存是德在没有神我的对象时的潜伏(状态),或者,它是意识的力量建立在其自己的特性之中。绝对的独存是德通过相反的过程变成潜伏(状态)。”这里讲的“绝对的独存”即是自性与神我不再相互作用,轮回状态结束,达到解脱,也就是“法云三昧”的状态。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405/t20140520_219643.htm

以上是关于瑜伽-姚卫群:《瑜伽经》中的三昧状态及修行方法[1]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瑜伽-姚卫群:《瑜伽经》中的三昧状态及修行方法[1];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77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