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理解佛说的“圣言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如何理解佛说的“圣言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如何理解佛说的“圣言量”?
圣言量(sabda),以教典或圣者所说的经典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
佛法的理论根据,以三种标准作为说服人的方便,那就是:一、现量——用事实证明;二、比量──用逻辑推论;三、圣言量──佛在经中所说。一二两点
由于流传的地域越广,时间越久,经典的内容越多,便见其不同的分歧观点,这就是形成部派佛教的原因;之后,又渐渐地出现了大乘经典。不论是小乘、大乘的各种经典,均须出于佛教徒中的大修行者所传,而任何一个派系,都认为他们所传的才是真正代表佛说,这便形成了所谓“部执”或“部计”的思想。站在他们任何一个立场,多以为他们的所执、所计,是不可违背的圣言量。
可是到了今天的学者,能把现存各派、各系,每一个时代所有的圣典拿来排比、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就能指出相互的出入、彼此的矛盾、前后的增减;但如果要他们把全部圣典均视为佛说而不相违背,那是办不到的。而如果对这些圣典,全部予以否定,或采取怀疑的态度,便无法使人获得无尽的利益,也就产生不了佛法化世的功效。如何折中、取舍,便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
其实,这样的问题,非于今始。在印度,就已产生了教判思想和判教的办法,例如《法华经》等经,判一切经教为大小二乘;《楞伽经》分顿渐二门;《华严经》举日出、日中、日没的三照;《涅槃经》分作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的五味。到了中国,则有罗什三藏的一音教,罗什的弟子道生则分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之四种法轮。后来的天台、华严、唯识等各宗,也均各依经教而有教相判释的施设,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佛陀说法的对象有不同的程度,人有不同的根性,所以接受不同程度及不同修行方法的佛法;但是,古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所做的教相判释工作,渐渐地已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观点。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观点来看,佛说的“圣言量”应该贴切到佛法的根本教义──三法印和四依为基准。
所谓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从因缘法看,是无我的,是空的;从因果法看,是无常的,是苦的;无常与苦是世间法,无我寂静是出世间的解脱法。四依是指: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从三法印的原则看一切经教,就可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2004/t20200418_285694.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如何理解佛说的“圣言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如何理解佛说的“圣言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