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香山故事的民俗文化价值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香山故事的民俗文化价值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香山故事的民俗文化价值
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流传着一个神奇美幻的故事,这就是大香山妙善公主的故事: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70年,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在今日的西汉水流域创建了西峪兴林国,这个国家的国王叫妙庄王,他和王后生育了三个女儿,三公主妙善天性善良慈悲,不羡慕俗世的享乐,自小学佛,出家在白雀寺,后因白雀寺发生火灾,只身逃往香山修行,三十四岁舍身成道。秦汉时期,西汉水流域紧靠着中原,这个故事也就很快以特大新闻形式在中国传播。妙善公主被认定为正法明如来、观音菩萨或慈航大士的化身。
如今的香山是甘肃乡村旅游的著名景区。
从武都出发,在西和下高速,从何坝镇上山,四十多分钟即到。当我们登临香山,在炎夏的清爽山风中体察它的神奇美妙时,自然想起要解析这个历史传奇的文化意义,中国的名山圣地较多,都沿着文化的定义做成了精品旅游项目,我们陇南既然有香山,这应该是上天的厚爱,如果不做一些文化的解说和推介,实在是很可惜的。
香山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大家知道,佛教形成于公元前560多年,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教经典讲义逐渐被整理,公元前200年前后开始向周边传播,从
中国当时对于佛教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对喜马拉雅山西边的那个文化修为体系还是不太清楚的。但是中国的道教在民间已经有修学体系。西周文化流传下来的各种讲义、思想、老庄思想、黄帝思想等等,已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架。治世、修身、平天下、清静无为等,都体现了人类积极的心态和精神状态。佛教说的却是看破、放下、舍弃、忍辱、苦修、出离、解脱,在清静无为上与佛教有很多相同点。中国人当时要认识佛教确实隔着一座大山,但是在心灵上是有通感的。
香山故事这时候发生了,佛教的另一面出现了,这就是善良和慈悲、舍身、无畏的救助,活生生的事件震撼人心,这让人们对佛教有了具体的、清晰的认识。这是香山故事的意义之一。
佛教是超越财色名利的,确认自性清净、不争不贪、不怨恨、不痴心、不执着于一切为至高境界,而人类刚刚进入大规模的利益争夺时期,这种完全站在常规思维对立面的教育思想,谁会接受?谁会进一步完善、发展,只有中国。因为中国的道教与佛教有教义的相同点。大道无为,上善如水,道法自然,这就是嫁接点。
佛教从西边逐渐渗透,交界地带又发生了香山故事,佛教对中国人可以说因此产生了吸引力。它促成了佛教在中国边境地区的传播,并且和中国人对神通广大、神灵保佑、因果报应、生命轮回等文化融合。突出舍身救助的香山故事,逐渐加上了舍手眼、游历地狱等情节,千手千眼
女身能否修成菩萨?香山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完全可以。中国女人从汉代开始就走上三从四德主义了,女人缠小脚也出现了,女人要自立自强是比较艰难的。佛教这种修行,因为香山故事推翻了中国妇女依赖男人的旧观念,这一点是了不起的。这是香山故事的文化意义之三。
当鸠摩罗什、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传法时,中国已经有一定的佛教基础了。当唐玄奘法师去印度修学深造,一探佛教究竟时,观音菩萨的《心经》就成了一路上的护身利器。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一次次唤起舍身求法者的坦然自信。
香山故事从汉代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在大江南北经历了上千年的
中国信仰体系中,观音菩萨的身影随处可见。
道教故事中,真武祖师在武当山修行时期,第一次因遗精丧失信心,下山后决心放弃修行,观音菩萨化身担水妇女,告知他,满者自溢的自然之理;第二次准备放弃修行,下山时,观音菩萨化身老婆婆细磨铁棒,告知他,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道理;第三次为了考验他是否收敛了欲望,直接化身妙龄姑娘,请他交友,这位净乐国太子挥剑一怒,妙龄姑娘纵身跳下悬崖,这一幕再现了舍身崖情景,净乐国太子也跟着跳下悬崖
威武不屈、惩恶扬善、无私无畏、忠诚信义、慈悲就苦,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道教的无畏大殿里,观音菩萨和太上老君、真武祖师、关帝圣君等历史形象都出自中国,观音本西来,慈悲遍中华,香山有传奇,布道天之涯,信仰因何立,舍身救难急,面壁千仞崖,音容如昨日。(文:李廷贤)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bty1/gdnr/201605/t20160513_240206.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香山故事的民俗文化价值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香山故事的民俗文化价值;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