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宋代高僧龙门清远禅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清远-宋代高僧龙门清远禅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宋代高僧龙门清远禅师
作者:周会明
清远(1067-1120),“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县)李氏子”(《续传灯录》卷二十五)。因曾长期住持今太湖县城西乡龙门山龙门寺,故史称龙门清远禅师。又经枢密史邓洵武的奏请,宋徽宗赐紫衣和佛眼师号,故史亦称佛眼清远禅师。
清远自幼出家,年十四岁受具足戒。“为人严正寡言”(《续传灯录》卷二十五),因读《法华经》中“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句难以理解,便请其师解释,师不能答。于是他认为“义学(指言教)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续传灯录》卷二十五)于是舍弃义学,离开巴蜀,南游至当时我国禅宗重地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历访禅林高僧。虽然“行脚出关,所至小院,多有不如意事。”(《禅林宝训》)但清远求法意志更加坚定。当游至今潜山县太平寺时,住持该寺的临济宗黄龙派灵源惟清禅师(?-1117)告诉他,舒州白云山海会院“演公(五祖法演)天下第一等宗师,何故舍而事远游?”(《续传灯录》卷二十五)清远遵照灵源惟清禅师的指点,沿着古驿道西行,“径趋海会”(《续传灯录》卷二十五),拜五祖法演为师。五祖法演对清远很赏识,认为他是一位能够担当传承和发展禅宗大任的僧才。
清远在海会寺五祖法演门下前后七年时间里,平时言语不多。某冬日,他正在灯下读《传灯录》,因烤火,拨火炉炭灰见到火星,恍惚自喜,作偈:
深深拨,有些子。
平生事,只如此。(《续传灯录》卷二十五)
当他读到破灶和尚这则一公案时,忽然大悟,遂作偈:
刀刀林鸟啼,披衣终夜坐。
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灶。
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
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续传灯录》卷二十五)
破灶和尚公案是这样的,有一天,破灶和尚听说有座庙很有灵气,殿中安放了一个灶相当灵验。他去了后,拿根棍子在灶上打了三下,灶就垮掉了。这时有一人青衣峨冠,设拜师前。师曰:“是甚么人?”曰:“我本此庙灶神,受久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
火炉是江淮地区盛行的一种冬季取暖具。炉中置炭火,供人冬天取暖。为防止炉中炭火过旺,常在炭火上放置炭灰,人们可以通过拨动炭灰来调节火势。清远从拨灰中见到深藏在炉底的炭火而猛然地认识到,人的清净自性虽埋藏很深,平时难以察觉,但通过深思还是可以体悟到的。同样,其他事物在表面之后,也往往潜藏深意。
清远悟道后,离开白云山海会寺初“自是隐居四面大中庵”(《续传灯录》卷二十五),此时的四面山大中寺于唐大中年间,经唐宣宗的资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虽经历了250余年的风雨,此时仍然是“天下一新崇宁万寿寺”(《续传灯录》卷二十五)。清远在四面山大中寺期间,“舒守王公涣之命师开法”(《续传灯录》卷二十五)。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记载,王公涣在舒州任职的时间在宋崇宁元年至宋崇宁三年(1102-1104)。因此,清远隐居四面山大中寺应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宋大观元年(1106),清远离开四面山大中寺,应请住持今太湖县城西乡龙门山龙门寺,在此传法十二年,扬名于禅林之中。
宋政和八年(1118)年九月,清远奉旨移住和州(今安徽省含山县)褒禅山寺,但仅居一年余时间,便以病退,寄居在与自己情谊深厚的同门师兄克勤住持的江宁蒋山寺(今南京中山陵附近,寺已毁)的东堂。不久清远病情稍好后,又应和州知府钱公的礼请,再次往持褒禅寺。但没多长时间,因病再次退褒禅寺,重回江宁蒋山寺。宋宣和二年(1120)冬至前一日,安然去世,年五十四岁。
清远圆寂后,由克勤主法,在江宁蒋山寺荼毗。荼毗仪式上,克勤说:“故褒山佛眼禅师,道播四海,名闻九州。二十年间,三据大刹(指太湖县四面山四面寺、龙门山龙门寺、和州褒禅山寺)。退席褒岭,宴坐钟山。以平生所受用栗、棘、蓬,驱耕夫之牛。以杨岐所付嘱金刚圈,夺饥人之食。传持一大事,提振向上机。衲子云从,诸方景慕。”(《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十)
遵照清远生前遗愿,门下弟子将他的灵骨从江宁蒋山寺迎回太湖县龙门寺,安葬在他生前亲建的灵光台附近,宋宣和三年(1121)正月塔成。塔铭由克勤弟子侍郎李弥逊(1085-1153)撰写。塔铭为:
江淮之南,有大禅师,号曰“佛眼”,道行闻于朝。居和州之褒山,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远近奔凑,执弟子礼,以求法者,不知几何
清远灵塔不幸于“文革”期间的1966年秋季被毁,但由克勤所书的“清远禅师之塔”碑仍在,现珍藏在太湖县龙门寺内。
清远在太湖县期间,依靠大众护持,扩建了龙门山龙门寺。于宋政和七年(1118)完成扩建工程,使之成为规模恢弘的名刹。在龙门寺的扩建过程中,清远又在龙门寺山前建灵光台,以安葬龙门寺禅僧火后灵骨。灵光台建成后,清远亲自题写碑铭:
题灵光台壁
政和七年院成,别于南山下作灵光台。台上立双浮图,西向见日没处,是谓归根收藏之旨也。一窣堵波,以奉前后宗师化尽报体。一窣堵波,用安十方禅僧火后遗骨。是二者爰彰寂灭之道,殊途而同归,万灵咸会者也。吾之朽骨,亦藏于此,世宜遵守之。长而且久,与夫虚空齐寿者。
可惜龙门寺灵光台在“文革”期间被毁,现散落在原处雕刻精美的石条,仍可见当时之辉煌。
据清乾隆26年《太湖县志》记载,清远在太湖县期间,还对位于今晋熙镇境内的千佛寺、小池镇境内的独阜寺进行了扩建。
清远禅师弘法主要是在太湖县龙门寺。“其在龙门,道望尤振。四方学者皆曰:吾必师龙门。由是云集
虽然四方学人,云集龙门山龙门寺。然而清远常思“我无德业,不能浩归湖海衲子,终愧对老东山(五祖法演晚年住持湖北黄梅五祖寺,此指法演禅师)也。”(《禅林宝训》)
清远继承了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培养人才的方法,对弟子要求十分严格。他说:百丈清规,大概标正检邪。轨物齐众,乃因时以制后人之情。夫人之情犹水也,规矩礼法为堤防。堤防不固,必致奔突,人之情不制则肆乱。故去情息妄,禁恶止邪,不可一时亡规矩。(《禅林宝训》)
清远的弟子学成后,大多住持名山大刹。为使弟子们能够更好地接引学人,弘扬临济宗杨岐派,为此他教导弟子们:
莅众之容,必肃于闲暇之日。对宾之语,当严于私昵之时。林下人发言用事,举措施为,先须筹虑,然后行之,勿仓卒暴用。(《禅林宝训》)
他教育弟子,作为一寺之主,临众时一定要比平时严肃。当着客人说话时,要比私下严肃。因为自己若不严肃,那你就没有办法来管理禅林。但如果一味地严厉而不随和,则为人呆板,又无法接引学人。所以在寺院里说话、行事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然后才去说、去做,要尽量避免仓促盲目行事。
据《续高僧传》记载,清远门下弟子有龙翔士珪、云居善悟、西禅文琏、黄龙法忠、雪堂道行、白杨法顺、云居法如、归宗正贤、道场明辨、方广深、成都世奇首座、净居尼惠温、给事凭楫、云居圆、云居祖、三圣道方、寂庵主、三角劼、三圣真常、辨侍者和越州石佛世奇禅师等,各居名刹,成为一方化主,将临济宗杨岐派从太湖县传播到今江西、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地。
清远的再传弟子中,南宋挺守赜禅师主持编辑了《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书中汇编了自中唐至南宋前期南岳怀让一系几十位历代禅师的说法语录。石室祖秀编撰《僧宝正续传》七卷以及记述东汉至南宋孝宗时佛教史书《隆兴佛教编年通论》二十九卷,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禅宗史料。
日本僧泉涌俊(1166-1227),从清远三传弟子无聪受临济宗杨岐禅法,将临
在清远众多弟子中,值得一提的是给事冯楫。他是清远的一位俗家弟子,字济川,四川遂宁人,号不动居士。冯楫居士青年时即信仰佛法,一度遍礼尊宿,“最后居龙门,从佛眼清远禅师再岁。”(《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三)
一日,冯楫居士陪同佛眼禅师在法堂上经行,忽然有一童子从堂外经过,吟唱道:“万象之中独露身”,佛眼禅师于是拊着冯楫居士的后背,说道:“聋”,冯楫居士于是言下有悟。两年后,冯楫居士离开了太湖县龙门山龙门寺,继续参访禅门高僧。他后每到一处为官,政事之余,仍然坚持禅修不倦。曾题诗自咏道:
公事之余喜坐禅,少曾将胁到床眠。
虽然现出宰官相,长老之名四海传。(《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三)
除修禅之外,冯楫居士还兼修净土,曾作弥陀忏仪。在今四川泸州为官的时候,冯楫居士曾率道俗二众组成“系念会”,以西方为归。南宋建炎以来,金人入侵日紧,兵事频繁,许多名刹被毁于战火,藏经残损尤为严重。为了保护经典,冯楫居士曾多次捐出俸钱印制藏经,共一百二十八藏。冯楫居士晚年定居邛州(今四川邛崃)。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2004/t20200424_286013.htm
以上是关于清远-宋代高僧龙门清远禅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清远-宋代高僧龙门清远禅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