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宗-临济宗高僧灵源惟清禅师在舒州的弘法历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临济宗-临济宗高僧灵源惟清禅师在舒州的弘法历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临济宗高僧灵源惟清禅师在舒州的弘法历程
作者:周会明惟清(?-1117),“南州武宁(今江西武宁县)人”(《嘉泰普灯录》卷六),俗姓陈,字觉天,自号灵源叟,故史称灵源惟清禅师。因长期住持今潜山县太平寺,亦称太平惟清禅师。又因受“佛寿”法号,故史也称黄龙佛寿清禅师,惟清幼年上学时,就能“日诵千言,风神莹彻”(《嘉泰普灯录》卷六)。吾伊异比丘见到惟清,知他有大慧根,便对他的父母说:“此儿苦海法船也”(《嘉泰普灯录》卷六),于是父母同意他出家。初“依戒律师”(《嘉泰普灯录》卷六)学习经律,在当地有极高的声望,“年十七,为大僧”(《嘉泰普灯录》卷六)。后进入禅门,先参谒延恩安禅师,在延恩安禅师的指点下,拜临济宗黄龙派二代传人黄龙祖心禅师(1025-1100)为师,在黄龙祖心禅师处得到印可。

临济宗-临济宗高僧灵源惟清禅师在舒州的弘法历程
张商英在宋元祐六年(1084)出任江西漕运使,当他得知灵源惟清“高其为人”时,(《禅林僧宝传》卷三十)于是带着厚礼,多次当面礼请他入住洪州(今南昌)观音寺,灵源惟清“屡致之不可”(《禅林宝训》)。后应淮南转运使朱京礼请,灵源惟清离开了江西黄龙山(今江西省修水县城西),来到了舒州,入住城郊名刹太平寺。灵源惟清入住太平寺期间,法席极盛,四方“衲子争趋之”《禅林僧宝传》卷三十)。黄龙祖心禅师去世后不久,应江西转运使王桓礼请,他离开了舒州太平寺,重新回到了江西黄龙山黄龙寺。为摆脱寺务,安心修道,不久他称病退居黄龙寺昭默堂,但仍接众传法。灵源惟清做为禅门高僧,赢得了当时许多士大夫的敬仰。特别是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甚至把灵源惟清当成了自己的林下好友,多次来舒州太平寺看望他,称赞灵源惟清“具正法眼,儒术
佛教安立果基础知识
兼茂”(《黄庭坚全集》)。黄庭坚在给自己外甥徐俯的信中,甚至还劝他经常参谒灵源惟清。他在信中说:“太平清老,老夫之师友也。平生所见士大夫,人品未有出此公之右者。方吾甥宴居,不婴于王事,可数至太平研极此事,精于一而万事毕矣。”(《黄庭坚全集》)做为宋代士大夫敬仰的高僧,灵源惟清在住持舒州潜山县太平寺期间,与曾住持太平寺、后相继住持太舒州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和今湖北省黄梅县东山五祖寺的五祖法演禅师交情极深。虽然灵源惟清是临济宗黄龙派禅师,但他多次来到舒州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与五祖法演探讨禅理。五祖法演迁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寺后,他们之间仍多有书信往来。在长期的交往中,灵源惟清非常敬佩五祖法演。他曾说:“东山师兄(五祖法演此时已离开舒州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住持湖北省黄梅县东山五祖寺。五祖法演为临济宗杨岐派三代传人,灵源惟清为临济宗黄龙派三代传人,均为石霜楚圆的三传弟子,所以灵源惟清称五祖法演为师兄)天资特异,语默中度。寻常出示语句,其理自胜。诸方欲效之,不诡俗则淫陋,终莫能及。求于古人中,亦不可得。然犹谦光导物,不啻饥渴。”(《禅林宝训》)灵源惟清评价五祖法演禅师气质非凡,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极合法度。平常出示法语,义理超胜。假若我们大家都一古脑地来仿效,不是诡谲鄙
佛教四大理论基础知识
俗之言,便为淫荡狭隘之语,都是无法望其项背的。极具慧根的五祖法演不是同时代的人能与他相比的,就是古代的先哲中,我认为有很多人也无法和他相比。即使是这样,他还是那样谦下和光地接引大众,如饥似渴地学习。五祖法演的弟子们十分尊敬灵源惟清。灵源惟清也把五祖法演的弟子当成自己的弟子,给予了许多关爱和教育。五祖法演的弟子慧勤学成后,应灵源惟清的要求,五祖法演将他送到太平寺。灵源惟清“命为第一座”(《嘉泰普灯录》卷十一),让他担任太平寺首座和尚,有时代自己上堂说法,以历练慧勤禅师。灵源惟清经常用五祖法演的言行来教育慧勤,他曾对慧勤说:“凡接东山师兄书,未尝言世谛事,惟丁宁忘躯弘道,诱掖后来而已。近得书云:‘诸庄(宋代,寺院都有田地庄园。诸庄,指五祖寺所属的田地庄园)旱损,我总不忧,只忧禅家无眼。今夏百余人,室中举个狗子无佛性话,无一人会得,此可为忧。’至哉斯言,与忧院门不办,怕官人嫌责;虑声位不扬,恐徒属不盛者,实霄壤矣。每念此称实之言,岂复得闻?吾侄(指慧勤)为嫡嗣,能力振家风,当慰宗属之望,是所切祷。”(《禅林宝训》)灵源惟清对慧勤说,我每次接到法演师兄的书信,他都不谈及世俗之事,只是再三地叮咛我要忘躯弘法,接引学人,扶掖后昆。最近我又接到法演师兄的来信,他在信中说,今年遇到了旱灾,五祖寺所属田地大幅减产,但他并不以为忧,只是时刻担心修行者没有道眼。今年夏天五祖寺有一百多人安居,他举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的公案,竟然没有一个人会得,这确实值得忧虑。你师这一席话,真是至理妙言啊。他与那些担忧寺务做的不好,害怕官府追究责任;担心自己声名地位不显赫,害怕寺院常住僧众不多的禅师,真是天地悬隔。我常常想,这样的精辟的言论现在还能听得到了吗?你是法演师兄的弟子,更应奋力振起,使佛祖教化重行于天下,以慰诸祖嘱托。灵源惟清的谆谆教诲,对慧勤影响极广、极深。灵源惟清重回江西黄龙山前,舒州州官张叔夜征求他的意见,请他推荐舒州太平寺住持。灵源惟清虽然自己门下有多个弟子,
佛教知识的重要性论文
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慧勤来住持这座舒州府所在地的名刹。慧勤没有忘记灵源惟清的教诲,在住持太平寺8年时间里,“法道大播”(《嘉泰普灯录》卷十一),引起了宋王朝的注意。宋政和二年(1112),慧勤奉诏住持京城智海禅院,将临济宗杨岐派首次传播到了京城汴梁(今开封),有力地扩大了临济宗杨岐派的影响,推进了临济宗杨岐派的传播和发展。惟清也非常喜爱五祖法演的弟子克勤,对克勤聪明伶俐、机敏灵活和喜欢强辨的性格十分了解。一天,克勤从舒州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来到潜山县太平寺。灵源惟清对他说:“衲子虽有见道之资,若不深蓄厚养,发用必峻暴。非特无补教门,将恐有招祸辱。”(《禅林宝训》)灵源惟清意味深长地教育克勤,禅人虽有见道的资质,假若不肯韬光养晦,注重涵养,如果发用出来,一举一动必带有峻险暴虐之气。这样一来,不但对禅门无补,反而还要自招祸害谤辱。灵源惟清对五祖法演的另一个大弟子清远更是喜爱倍加。当初清远出川参谒禅林高僧时,曾来到舒州潜山县太平寺,在交谈中灵源惟清认为清远悟性极高,将来必成为振兴禅林的宗师。但他并没有将清远留在自己的门下,而是对他说:“演公(五祖法演)天下第一等宗师,何故舍而事远游”(《续传灯录》卷二十五)。于是清远遵照灵源惟清的指点,沿着古驿道从舒州潜山太平寺来到了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在法演的培养下,终成为了一代宗师。清远住持舒州太湖县龙门山龙门寺时,灵源惟清也多次从太平寺前来看望清远,并在龙门寺说法。当他看到清远临莅大众周详细密,事事都做到恰到好处时,甚为高兴,于是问他有什么诀窍。清远对他说:“用事宁失于宽,勿失于急。宁失于略,勿失于
新佛教入门知识书籍推荐
详。急则不可救,详则不可容。当持之于中道,待之以含缓,庶几为临众行事之法也。”(《禅林宝训》)清远告诉灵源惟清,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诀窍,只是所要做的事宁可失之于宽缓,切不可失之于急迫;宁可失之于简略,切不可失之于周密。因为有些事情往往会因为仓促行事而导致于失败,事后又无法及时补救。有些事情会因事前考虑得很周到,事中又临时发生变化而导致失败,事后人们又无法理解。因此,我往往会守中道,兼之以和缓,这也是我临众行事的一个基本原则。灵源惟清禅师也与舒州龙门寺清远禅师的弟子们结下了深深的感情。清远的弟子雪堂道行曾说:“予在龙门时,灵源住太平,在司以非意扰之。灵源与先师(指清远)书曰:‘直可以行道,殆不可为。枉可以住持,诚非我志。不如放意于千岩万壑之间,日饱刍粟,以遂余生,复可倦倦乎?’”(《禅林宝训》)太平寺是舒州府所在地名刹,寺务繁多。灵源惟清给清远的信中表示,直心是行道的根本,然而却常行不通。违背良心做事,而我又不愿意。倒不如放意于山水田园之间,渴饮山泉,饥食野果,以乐残年,何必忧忧地去做自己不愿去做的事呢。当他重回临济宗黄龙派祖庭黄龙山黄龙寺时,因寺务繁多,称病退居昭默堂这也就不奇怪了。灵源惟清深深地热爱舒州太湖县这块二祖慧可曾经传法的土地。据《嘉泰普灯录》卷十记载,他亲自将自己的弟子慧古禅师和佛心才禅师送到太湖县,相继住持县治的真乘寺。灵源惟清临终前嘱托弟子:“诫藏骨于海会(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示生死不与众隔也。门弟子不敢违其诫,克奉至云(云:指太湖县白云山)。”(《嘉泰普灯录》卷六)岁月已逝,风雨无情。现在我们在白云山已找不到灵源惟清禅师的灵骨安葬地了。但青山依在,白云依旧。灵源惟清永远和古舒州这块土地相依、相畔;永远与他深爱的白云山相依、相畔。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2005/t20200508_286630.htm
以上是关于临济宗-临济宗高僧灵源惟清禅师在舒州的弘法历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临济宗-临济宗高僧灵源惟清禅师在舒州的弘法历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