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北宋高僧佛鉴慧勤禅师的弘法历程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18 23:3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北宋高僧佛鉴慧勤禅师的弘法历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北宋高僧佛鉴慧勤禅师的弘法历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北宋高僧佛鉴慧勤禅师的弘法历程

慧勤,俗姓汪,本郡(亦说桐城)人。晚年因枢密史邓洵武的奏请,宋徽宗赐紫衣和“佛鉴”法号,故史称佛鉴慧勤禅师。

慧勤少时在家乡广教寺拜圆深禅师出家,试经得度后成为了一名沙弥。一天,他偶然听人说:“每以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味之有省。” (《续传灯录》卷二十五)于是品味再三 ,恍然有省。不久,他离开家乡广教寺,辞别广教圆深禅师,游方参学,遍访禅林高僧。后来他来到舒州潜山县太平寺,拜住持此寺的五祖法演禅师为师。五祖法演迁住舒州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时,慧勤与之相随。但五祖法演平时对他教诲不多,虽“往来五祖之门有年”(《嘉泰普灯录》卷十一),却一无所得。而此时同门师弟克勤也经常抱怨法演不为他印证,心怀愤恚。不久,慧勤与克勤相继离开了舒州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游方参学。

克勤离开法演之后,在“金山有染疾”(《嘉泰普灯录》卷十一),病好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了舒州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在法演的教导下,很快大彻大悟。而慧勤则继续游方参学。一天,慧勤忽然回到了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告诉克勤,“意欲他过”(《嘉泰普灯录》卷十一),克勤便劝阻他。克勤对他说:“某与兄相别始月余,比旧相见时如何?”(《续传灯录》卷二十五)慧勤说:“我所疑者,此也。”(《续传灯录》卷二十五)克勤便将自己的悟道经过告诉了慧勤,慧勤深受启发,于是打消了再次离开舒州白云山海会寺继续游方参学的念头。

一天,法演在禅堂举赵州和尚家风这则禅门公案。

这个公案是:有僧问赵州和尚:“如何是和尚家风。”赵州和尚道:“老僧耳聋,高声问将来。”那僧便再问,赵州和尚道:“你问我家风,我却识你家风了也。”

慧勤一听,豁然有省。

慧勤“乞和尚指示极则”(《嘉泰普灯录》卷十一),法演道:“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嘉泰普灯录》卷十一)五祖法演认为,宇宙中任何有形的事物和无形的现象,无二分别。在法演的教导下,慧勤有所感悟,于是展具礼拜。法演遂令他担当白云山海会寺书记,主管寺内翰墨等文书事务。

一天,慧勤同克勤交谈,克勤举“东寺问仰山镇海明珠”(《嘉泰普灯录》卷十一)公案。

这个公案是:仰山慧寂禅师来参,东寺如会禅师问:“汝是甚处人?”仰山禅师道:“广南人。”东寺禅师道:“我闻广南有镇海明珠,是否?”仰山禅师道:“是。”东寺禅师道:“此珠如何?”仰山禅师道:“黑月即隐,白月即现。”东寺禅师道:“还将得来也无?”仰山禅师道:“将得来!”东寺禅师道:“何不呈似老僧?”仰山禅师于是叉手近前道:“昨到沩山,亦被索此珠,直得无言以对,无理可伸。”东寺禅师道:“真师(狮)子儿,善能哮吼。”

当举至“无理可伸处” (《嘉泰普灯录》卷十一)这一句的时候,克勤便问慧勤:“既云收得,逮索此珠,又云无言可对,无理可伸?”(《续传灯录》卷二十五)慧勤一时被问得无言以对。到了第二天,他才想出一转语,告诉克勤道:“东寺只索一颗珠,仰山当下倾出一栲栳(“栲栳”喻无用之物)。”(《嘉泰普灯录》卷十一

佛教知识脸上长斑怎么回事

)克勤当即表示赞同,慧勤与克勤禅师一起去拜见法演,得到了法演的印可。

后慧勤来到了临济宗黄龙派灵源惟清禅师住持的舒州潜山县太平寺任首座和尚,从此逐渐出名。灵源惟清禅师迁江西黄龙山黄龙寺时,经他向舒州太守孙鼎臣举荐,慧勤遂应命住持太平寺。他在此传法8年时间,门庭兴盛,“自是法道大播”(《续传灯录》卷二十五)。

随着禅宗在各地的传播,在文化思想界的影响日益扩大,自然也引起了宋王朝的注意,宋仁宗有意扶植禅宗在京城开封的传播。宋皇祐元年(1049),内侍李允奏请将京城开封的家宅创建禅寺,宋仁宗赐额“十方净因禅寺”,诏云门宗怀琏禅师入住传法。宋元丰十三年(1080),下诏将相国寺改建为八院。其中二禅院,六律院,并且以东西两序寺院中最大者为慧林禅院、智海禅院。宋政和二年(1112),慧勤奉诏进京(开封)住持智海禅院。慧勤是临济宗杨岐派第一位进京弘法的禅师,他首次将临济宗杨岐派传播到京城开封。

慧勤在开封智海禅院传法三年。宋政和五年(1115),他上表请辞,得旨住持江宁蒋山寺。宋政和七年十月八日在此寺圆寂,年59岁。

慧勤门下弟子有文殊心道、南华知昺、龙牙智才、蓬莱卿、何山守珣、泐潭择明、宝藏本、祥符清海、净众了灿 、谷山海、灵岩昼、启霞楚谦、福圣深、千山智嵩、融藏主和发书记等十六人,各为一方化主。他们将临济宗杨岐派传播到今江西、广东、浙江、河南、福建等地。其中南华智昺禅师在原舒州范围内传法时间较长,影响较大。

慧勤禅师门风峻烈。接众时,“室中以木骰子六只”(《嘉泰普灯录》卷十一),骰子的每一面均写上“

佛教知识 供灯是什么意思

么”字。“凡僧入室请益,即掷之曰:‘会么?’”(《嘉泰普灯录》卷十一)无论来者回答,还是不回答,通常都被他打出丈室。

慧勤禅师是一位信仰坚定的禅师。面对北宋晚期,许多禅僧不刻苦修持,他痛心地说:

“为道不忧,则操心不远。处身常逸,则用志不大。古人历艰难,尝险阻,然后享终身之安。盖事难则志锐,刻苦则虑深。遂能转祸为福,转物为道。多见学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于是饰已之不能,而欺人以为智。强人之不逮,而侮人以为高。以此欺人,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觉;以此掩人,而不知有不可掩之公论。故有智者,人愚之;自下者,人高之。”(《禅林宝训》)

慧勤认为,修行的人不为道不广行于天下而忧虑,那么他的用心不远,而且他往往还会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贪图一时之享受。由此可知,他不会有鸿鹄之志。古德行道,历尽艰难险阻,然后道业成就,终身受益。因此所做的事情越艰难,就更需要鼓足勇气。越用力刻苦,你就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如此勇猛精进,便能转祸为福、转物为道。我常见一些愚昧的学人,逐物忘道,背明投暗,自作聪明,不懂装懂。认为自己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别人都比不上他,处处高人一等。殊不知用这种愚蠢的方法来欺骗人,竟不知道还有不可欺骗的先觉,有不可掩盖的公理。因此,自作聪明的人反而愚蠢,谦卑低调的人反而高尚。

慧勤的弟子大多成为名刹住持。但他还是反复地告诫他们:“凡

佛教基础知识慧风

为一寺之主,所贵操履清净,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差有毫发猥琐之事,于已不去,遂被小人窥觑,虽有道德如古人,则学者疑而不信矣。 ”(《禅林宝训》)

他教育弟子:作为一寺之主,操守一定要清

佛教知识点历史总结归纳

净,不能有丝毫的污点。接引四方学者,应本着诚信的态度。假如自己身上有丝毫的污点不能除去,就会被小人瞅准机会攻击你。这样一来,你虽有古人一样的道德,学人仍对你狐疑不信。

唐宋时期,太平寺是舒州府城郊一座规模宏大的禅寺。宋政和二年(1112),慧勤奉诏迁住开封智海禅院。临行前,舒州州官曾元礼请师推荐太平寺新任住持。慧勤向州官推荐了自己的弟子、时任太平寺首座和尚的智昺禅师。州官想派人去寺里请他来见一见面,慧勤说:“昺为人刚正,于世邈然,无所嗜好。请之犹恐弗从,讵肯自来耶?”(《禅林宝训》)

慧勤对舒州州官曾元礼说,智昺为人刚毅,于世淡泊,没有什么嗜好,您亲自去请他,他可能都不会来,何况您派人去请呢?于是州官曾元礼再三派人邀请,智昺说:“此所谓呈身长老也。” 智昺不愿做一个卖身求名的长老,于是逃到了太湖县司空山隐居起来。州官曾元礼对慧勤说:“知子莫如父”(《禅林宝训》),于是令舒州境内诸山长老齐到司空山当面邀请,智昺禅师碍不住诸山长老们的情面,被迫回到太平寺。智昺禅师由此得到了一个“昺铁面”的外号。

智昺禅师与后住持舒州太湖县龙门山龙门寺清远禅师的弟子雪源道行关系密切。雪源道行禅师曾说:“予住龙门时,昺铁面住太平。有言昺行脚离乡未久,闻受业一夕遗火,悉为煨烬。昺得书掷之于地,乃曰:‘徒乱人意耳。’”(《禅林宝训》)

道行说,我在舒州太湖县龙门山龙门寺时,昺铁面住舒州府城太平寺。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昺铁面当初行脚时,过了不多久,听说受业师所住的寺院失火,寺内所有财产一时化为灰烬。昺铁面后接到其师的来信,可他连拆都不拆,就将信扔到一边说,你写信告诉我有什么用呢?只是扰乱我的心罢了。由此说明了智昺禅师深受其师佛鉴慧勤禅师的影响,也是一位笃志深修,不为外境所动的高僧。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2006/t20200607_287583.htm

以上是关于北宋高僧佛鉴慧勤禅师的弘法历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北宋高僧佛鉴慧勤禅师的弘法历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30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