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医治“文明冲突”的东方智慧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国学-中:医治“文明冲突”的东方智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医治“文明冲突”的东方智慧
20多年前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指
近段时间以来,在美国和欧洲愈演愈烈的民粹主义浪潮,让人们似乎看到了不祥的征兆:对内的民粹主义、对外的孤立主义、经济的民族主义,加上部分地区的宗教极端主义,如今,亨廷顿的预言如同幽灵一般,盘旋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各文明、宗教、种族之间彼此尊重、宽容友好、和平相处,成为当今世界日益紧迫的任务。
比丘本性认为,世界性危机、全球性难题的源头,是错误理解文明,各执己见,导致文明冲突、极端主义!解决此重大问题的药方是文明互鉴,建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合共生。
而药方之药就是东方文明、东方智慧。不论是儒家的中庸,还是佛教的中道、道家中和,其本质都是中,中即是基于缘起的相通相依、息息相关,是没有对抗性、排他性、极端性的圆融、包容、和谐并存、和睦共处!
一、“中”是东方文明和智慧的精髓
东方文化的“中”,涵义丰富。从汉字方块文字“中”造字的形体结构,就呈现出“中间、中央、居中、方正、平衡、协调”等意义。在东方典籍中,“中”包括了“中空、适度、圆融、恰到好处、不偏激、不走极端”等涵义,还由“内秀于中”、“中心”等引申,以“中”指代人心、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作为东方文明三大主干的儒、佛、道三家,都非常重视“中”的思想。“中”可以说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的经典《尚书》里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
佛教的大、小乘中各宗,也都一致以“中道”为核心教理。如《中阿含经》曰:“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成唯识论》曰:“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亦即是中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名为中道。一切法因因缘而假有,自性毕竟是空。修学佛法,就是不落有无二边,体认缘起中道,生起观见世界真相的智慧,不再执迷于错误的认知。
在道家,“中”的地位也非常关键,如《道德经》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中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老子想尔注》亦曰:“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守中和之道。”
早在七八百年前的宋末元初,中国著名思想家李道纯,就将“中”作为儒释道三教的共同之道,他说:“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
清代著名思想家、医学家刘一明也说:“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与儒释道三家思想均关系密切的中国古代重要经典《易经》之中,“中正”、“中行”、“中节”、“得中”、“中道”、“中吉”等也随处可见。清代研究《易经》的两位大家惠栋和钱大昕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故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
现代研究《易经》的名家郭沫若说:“中之义为《易》所摄取,作《易》者的基本认识,是以为宇宙万物均在变化之中……人乘此变化,当处于中正之地位,使对立物无过无不及,使在人事界的变化,可以不至于走到极端(‘亢’),因而变化便可以静定下来,地位便可以长久安定(‘永贞’)下去。这样便有百利而无一害”。
千百年来,在中国,儒释道三教能够融合发展,和合共生,没有宗教战争的历史,正是得益于“中”。中华民族是包容的、爱好和平、讲求和谐的民族,“中”,可以说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心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
二、儒释道三教论“中”
1、儒家的中庸
“中”的思想观念频见于儒家典籍《论语》《中庸》等之中。
《论语》里记载,尧说:“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尧帝劝诫舜要谨守中正之道,不走极端,把握好平衡点,以使天下平正和顺。
《中庸》里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志。君子都恪守中庸,尊重规律,不偏不倚。而小人违反中庸,常常表现得肆无忌惮。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是君子,“回之为人,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里还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联系《论语》里孔子说的“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空空如也,就是心里守“中”,内心没有成见,没有偏执一端,没有自我的私念,没有任何预设的前提和结论,随顺当下的因缘,因事因时因处做出最适当的反应。
《中庸》里还说:“中也者,天下
汉儒董仲舒说:““中者,天下之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和者,天地之大美;中者,天地之达理,圣人之所保守也。”
唐代的柳宗元说:“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立大中,去大惑,舍是而曰圣人之道,吾未之信也。”
宋儒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朱熹曰:“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陆九渊曰:“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
明儒王阳明认为:“中只是天理。”清儒王夫之说:“中道者,即尧舜以来相传之极致,《大学》所谓至善。”
当代国学大师庞朴认为:“中庸不仅是儒家学派的伦理学说,更是他们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是他们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方法论”。“公正地而不是徇私地听取对立两边的申诉,便能得‘中’。那么,这样的‘中’,已经不是道德范畴,而属于认识领域了。这就是说,‘中’不仅是善,而且也是真”。
儒家思想认为:“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认为中庸是天地的至德,中庸之道是最高、最完美的德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之道出自于天命,这种道德智慧是天所赋予的,是人性中所蕴涵的,人实践中庸即能实现人性,这样,“中”就上升到了世界观和人的本体论的高度。
2、佛教的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中道”是中正不偏的意思。离二边之极端、邪执,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取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圆融无碍。
佛教认为,对于事物的看法不能独下定论,偏激偏执,万事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定性,一切都是相对而言。世人若以自己主观的好恶、偏见来面对外境,就会因贪嗔执着而烦恼,若能依于“中道”的智慧行事,就能得大自在。在佛教看来,不仅好坏、善恶、是非、得失等没有定性,可以相互转换,甚至生死、涅槃,烦恼、菩提也没有定性,可以互相转换,可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智者以烦恼为菩提,愚人以菩提为烦恼。
佛陀成道之初,开示四圣谛,其中道谛就是教弟子们离于偏执,履中正而求解脱之道,故称中道。《过去现在因果经》说,佛陀告诉五比丘:“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我已随顺中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世人般放纵欲望、事事执著不是解脱之道,同样,佛陀经过雪山六年的苦修,深感苦行也不是究竟之道,唯有随顺“中道”之行才能解脱。佛陀还曾以弹琴为喻:琴弦太紧,声音粗涩;琴弦太松,则声音沉闷;不松不紧,声音才会美妙。
到了大乘佛教时期,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宇宙万法都是缘起的现象,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故是“性空”。缘起产生的诸法,不是空无所有,也不是真正的有,而是自性空的假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在时间上都是刹那生灭,生即无生,灭亦无灭。不生不灭,不断不常,非空非有,紧密相联的一体两面,就是“中道”。
龙树菩萨所造的《回诤论》说:“佛说空、缘起、中道为第一义。”因为一切都是缘起,所以没有任何实体性的存在,任何一法皆与其他万法有联系,诸法互摄互入,相对、相关、相依、相连,成为一大因缘无尽的网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息互摄。如是体悟,就可以熄灭所有的诤论,这就是“中道”。
从“中道”绝对真理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冲突、斗争,都是因人的贪嗔痴、偏见成见私见而起。将“中道”运用到世俗相对的生活,就能正确观察时节因缘,了解对方的想法、诉求和感受,在彼此的互动变化中避免偏激的观念和行为。从“中道”来看,人生也是祸福相依,退步原来是向前,危机中有转机,盛世中有危机,胜不可骄,败不必馁。
3、道家的中和
“守中致和”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在道家看来,“中”就是“道”,守“中”就是守“道”。
道家崇尚清虚、无为,认为虚无中自然有生机。《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河上公注曰:“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老子》中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河上公注曰:“冲,中也。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
大道如同一个大风箱一样,中间是空的,自然运化产生万物,绵绵不绝。人最好顺应自然大道,少废话,少乱想,守德于中,颐养内心精神。“中”,指“中空”、“内心”。
道家思想认为,“守中“就可以到达“和”的境界。《老子想尔注》曰:“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过分,志得意满,不顺中和,就会失败。
“中和”亦即“适度”,“恰当”。《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河上公注曰:“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就是要处中和,有节制,有限度,避免过与不及。
承继老子思想的庄子亦如是说。《庄子?齐物论》中说:“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则阳》说:“得其环中以随成”。郭象注曰:“夫是非反复,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也。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无是无非,故能应夫是非。是非无穷,故应以无穷。”
道家认为,万物相生相克,循环不已,但环的中间是空的。不论环上的是非好坏如何运转,它的中心是不动的,立于“环中”,胸无成见、偏见,就能超越彼此、是非、善恶、美丑的矛盾纷争,超然于纷繁纠葛的事象,顺道而行,自由应物,从容应对无穷无尽的是是非非。联系前面提到的《论语》里孔子的“空空如也”,佛教《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知儒释道三家面对问题都是一致的,都是要达到“中空”,即放下一切的成见、我见、偏见、私见的束缚,从容处事应物。
道教的主要经典、汉代的《太平经》中也说:“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道家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着阴阳两个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方面,阴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相依、相对、相互转化的矛盾统一体。要把握好事物发展变化的度,而不能走极端,完全消灭某一方,因为如果事物内部缺少了对立面,也将失去转化的动力,只有以“中和”把握好矛盾的平衡,才能万物滋生,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今天,作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的许嘉璐先生,在多个场合大力推崇和倡导“中和”之道。他说:在哲理上,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二元辩证、整体论等中华文化核心概念,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特别重视世界上所有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以“中和”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中”即不走极端。“和”即不对抗。他还指出:道家秉承老庄的基本精神,在劝世浩瀚的道家经典中,无论是论内丹养生,还是讲修神仙道,抑或治国安民,都突出了“中”、“和”和“中和”的重要。
三、“中”是医治世界“文明冲突”的妙药
中之道也是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大力倡导的思想,如《古兰经》中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过分。真主的确不喜爱过分的人。”
基督教的《圣经》中也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个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意思是:不要照着自己所想的,而要照着神所想的。若要有正常的宗教生活,首先所要对付的,就是对自己的高估、高抬。一个重要的心态,就是不要自大、自以为是,不可以轻看别人,不可自己去判断别人是否是个好的信徒,而要谦卑,要尊重、包容别人。
综上所述,中之道是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意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理论。“中”的妙理,深刻揭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和相对、相依、相关性,体认中之道,实践中之道,就可以远离一切偏执。因为任何国家、民族、个人,都同生共处于一个“大缘起因陀罗网”中,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极端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都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不主观臆断,不自以为是,各方兼顾、不偏不倚,相互妥协,平等包容,不走极端,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如果大家都能承认各个文明、各种宗教、各种思想文化,都有其相对的合理的成分和所适用的对象,同时,又都有各自的不足,因此,只有在相互尊重、友好互动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差别中看到平等性,在千姿百态中看到共同性,即中庸、中道、中和,这样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上升。(文:本性法师)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bty1/gdnr/201705/t20170502_244435.htm
以上是关于国学-中:医治“文明冲突”的东方智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国学-中:医治“文明冲突”的东方智慧;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