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如来佛-普明法师:如来禅与祖师禅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18 17:1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如来佛-普明法师:如来禅与祖师禅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如来佛-普明法师:如来禅与祖师禅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普明法师:如来禅与祖师禅

内容提要:中国禅宗自达摩西来传心地法,递代相传至第十代黄檗希运禅师时,大抵皆将宗门这一法名为最上乘禅,或如来清净禅(如来禅)。黄檗的师兄沩山灵祐禅师,与其弟子仰山慧寂共同创立了五宗之一的沩仰宗,仰山在验证师弟香严智闲的悟境时,首次提出了祖师禅这一概念,并认为如来禅是低于祖师禅的禅法。所谓一石千层浪,古今议不休。本文将一面梳理自达摩以来的如来禅法思想,一面以沩仰宗人的禅法思想为中心,剖析祖师禅的见处、行处与证处,解读祖师禅与如来禅的关系。

关键词:佛性、机关、如来禅、祖师禅

一、迦叶传灯

禅宗这一法,追溯其源头,还应从“拈花微笑”这一则公案说起。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末后于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婆罗花奉献于世尊,世尊随即拈起婆罗花,瞬目扬眉,示诸大众,一时百万人天罔措,独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说:“有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见二卷本《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之《初会法付嘱品第一》。《卍新续藏》第1册,第418页下。】这即是宗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第一则公案,目为禅宗的起源。摩诃迦叶受佛付嘱,是为西天传授正法眼藏的第一代祖师。

二、禅风东播

正法眼藏递代相传,至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又为东土禅宗之第一代祖师。公元520年达摩大师来东土传佛心印,面壁于嵩山少林,因感慧可、道育二沙门求法之精诚,乃传授《二入四行论》一卷,作为入道指南。此论阐述入道要途,不出理入与行入二种:(一)理入,即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依此真性凝住壁观,作为禅修之根本。(二)行入,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及称法行。此四行是将壁观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之运用,内于荣辱、毁誉境界而不动心怀,外行利济众生之事业而心无所著。这“二入四行”即是大乘行人安心法要及顺物利生之法要。末后,大师传法予慧可大师,并传四卷《楞伽经》以印证心地。达摩欲西归,途经禹门千圣寺时,期城太守杨衒之前来问法:“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师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见《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大正藏》第51册,第219页下。】这句话意思是说,借助教理以悟明佛心作为修行的宗旨,行门与解门相应,即名之为祖师。达摩大师又说一偈,以阐明祖道: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祖师依“佛心”作为修行根本,以教理作为印证心地的禅法,当然就是祖师禅了,不过当时并没有“祖师禅”这一概念出现。到五祖弘忍大师时,只言此宗禅法名最上乘禅,并著《最上乘论》一卷,借引《十地》、《维摩》、《金刚》、《法华》、《涅槃》诸经论,阐述顿悟“自心本来清净”为本门修行要旨。

三、如来清净禅

正法眼藏递代相承到了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因闻《金刚经》而发明心地,一生更是盛弘般

佛教建筑知识

若。据元·宗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宣诏第九》载:神龙元年(705),武则天、唐中宗遣使者薛简来曹溪请法,薛简问:“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六祖回答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六祖大师依金刚般若宗旨,在回答薛简问曹溪禅法的要旨时,第一次提到祖师所传禅法,名为“如来清净禅”。又于《坛经·坐禅第五》中,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是对如来清净禅最亲切的解释。读者还可以参照六祖《金刚经解义》,进一步认识“如来清净禅”的内涵。不过这段“宣诏”的内容在当今学术界颇有争议,因为成书最早的敦煌写本《坛经》和稍后的惠昕本中都没有相关记载,而后出的北宋契嵩本《坛经》和元代宗宝本则加以了记载,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在祖师禅的概念出现之后,后人出于对如来禅的界定和肯定而加以添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完全不能成立,因为武则天宣诏的圣旨,现今还完整地保存在曹溪南华寺的藏经阁内供人瞻仰,这只能说明敦煌本和惠昕本不是善本,漏失了很多重要的内容而未予记载。

从六祖再下传三、四代人,都把宗门下辗转相传的法名为如来清净禅(如来禅)。像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面说:“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就是经典一例。

从六祖传南岳怀让,让传马祖道一(709—788),马祖示众云:“心真如者,譬如明镜照像,镜喻于心,像喻诸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缘,即是生灭义;不取诸法,即是真如义。声闻闻见佛性,菩萨眼见佛性,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见《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卍新续藏》第69册,第3页上。】马祖的这段开示,和《大乘起信论》“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与六祖释如来清净禅义如出一辙,是学人极佳的修证指南。

从马祖传百丈怀海,海传黄檗希运(?~850),黄檗在《断际禅师宛陵录》中说:“夫学道者,必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瞥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离生禅想。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见《古尊宿语录》卷第三,《卍新续藏》第68册,第19页下。】黄檗明确指出历代祖师“唯传一心”之禅法即是如来禅。与黄檗同一时代的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禅师(780—841),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见《大正藏》第48册,第399页中。】圭峰是一位宗教皆通的大师,他这一解见普遍被诸方所认同、引借。

从以上所列举内容来看,从菩提达摩到黄檗先后十代相承,皆将顿悟自心本来清净作为禅宗修行的根本宗旨,依此而修者,即名为最上乘禅,或如来清净禅,向没有祖师禅之说。

四、沩仰祖师禅

祖师禅这一概念的提出,得从沩仰宗人说起。从百丈怀海下传沩山灵祐(771~853),沩山传仰山慧寂(804~890),由沩仰师徒共同创立了禅宗五家最早之沩仰宗。仰山在勘验师弟香严智闲(?~898)的证悟境界时,首先提出了祖师禅与如来禅相对立概念,并认为如来禅是低于祖师禅的禅法。所以对祖师禅的正确认识,笔者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到这则公案中来具体剖析说明。下文将围绕香严悟道的因缘及沩仰的禅法思想展开,来具体阐述祖师禅的见地。

据《沩山灵祐禅师语录》所载:沩山一天问香严:“我听说你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你聪明灵利,意识知解所得,是生死之根本。父母未生以前,你试道一句看。”香严被这么一问,茫然无对。回寮房后,把平日所看过的经书从头到底翻过一遍,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翻阅了几天,结果却一无所获。香严感叹道:“画饼不可充饥。”于

佛教中有许多知识分子

是他便屡次去方丈室,乞求沩山为他说破。沩山说:“我若说给你听,你以后将会骂我。我说的是我的见地,终究不干你事。”香严遂将平昔所看的文字付之一炬,说道:“此生不学佛法了,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遂辞别沩山出来行脚,路过南阳慧忠禅师道场的遗址时,觉得挺适意,于是决定住下来。

一日,香严在挖除草木时,偶然抛起一片瓦砾击在竹子上,“啪”,传来一道清脆的响声,他忽然大悟。于是便急忙回到室内,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叹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如何会有今日之事?”并作颂曰:

一击忘所知【所知:即所知障,为二障之一,与“烦恼障”对称。所知障,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故名。又作智障、智碍。谓众生由于根本无明惑,遂迷昧于所证知之境界,由此覆蔽真如法性,而成中道种智之障碍,故称智碍。烦恼障,是指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着有我,因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盘的显现,故称为烦恼障。烦恼,指三界内之见、思二惑。见、思二惑断尽,即证得四阿罗汉果,心空寂静,见偏真理。】,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悄然机:跟“上上机”相对。悄然机,即悄然无为之类别,指二乘法。上上机,指最上乘佛法。机,机类、类别。】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这首偈颂的大意是:瓦砾敲击到竹子,一道清脆的响声,使我顿时忘却了所知障,真心本性全体现前,更不假借于有为的修持。从今一举一动、扬眉瞬目皆在播扬古圣先贤的法道,而不堕在二乘悄然无为的类别中。处处都没有踪迹可寻,远离于音声色像等六尘境界之外,却又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处处显现妙用。诸方通达大道的圣者,都说这是上上乘佛法。

沩山听到了这首偈子,便对仰山说:“你师弟彻悟了。”仰山说:“这恐怕是他心机意识著述得成,待我亲自去勘验过再说。”仰山见到香严后,说:“和尚赞叹师弟发明了大事,你把证悟的见地试说说看。”香严举前所颂过的偈子,仰山说:“这是你夙习记持而成,如果是真正的悟彻,再作个别的偈颂看看。”香严于是又作一颂:
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贫,空的意思。这首偈颂的大意是:去年空,不算是真正的空;今年空,才是真正的空。去年空,还有个卓锥的地方(人执虽亡,法执未空);今年空,连卓锥的地方都没有了(人法双空)。这是对香严作修治心地功夫的精彩描述。从中可以看出香严在大彻大悟之前,功夫已经做得非常透彻了。大底本参已破,心空寂静,而住于偏空理中,但因理境未破,能空之智,所空之境犹存,故说还有个卓锥的地方。现因瓦砾击竹做声,临门一脚打破偏空理,人法双亡,故说连个卓锥的地方都没有了。云门文偃禅师(864~949)也有一段相类似的开示,可对香严这首偈颂所述之境界进行补充说明,云门说:“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点检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大正藏》第47册,第558页中。】大底香严及云门所述的途中风光,不出《楞严》解三空的具体内涵,《楞严经》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大正藏》第19册,第125页中。】即是说直得功夫做到人法双亡,堕在俱空之境出不来,还是病根未除,透得此关,才是得大解脱自在人。

再说仰山听香严说什么去年贫、今年贫的,摇摇头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梦都没有梦到。”香严于是又作一颂: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听了这首偈颂,方才点头认可,于是回去向沩山报告说:“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了。”

这样看来祖师禅的见地主要就反映在这第三首偈颂里了。现在先来解读“我有一机,瞬目视伊”一句的意思。机,即机关,与永嘉《证道歌》“唤取机关木人问”之“机关”二字同义,喻指六根之性,亦即佛性。这句话字面句意思是说:我有一个机关,扬眉瞬目之间就见到它。直白一点说,我在扬眉瞬目之间,当下就见到自己六根中不动的自性,也就是佛性了。若用《楞严经》中的一段偈颂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最亲切不过了。经云: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大正藏》第19册,第130页上。】

经文大意是说,譬如魔术师制作了各种男女形象的木偶人,在临时搭建的棚架上演木偶戏,虽然见到木偶人表演各种惟妙惟肖的动作,但要依一机关来回抽动线条才行,息了机关,一切都归于寂然了。我人的六根也是如此,原依一精明之心体(喻机关),分成六根见、闻、嗅、尝、觉、知之用,若能从一根门返本归元,则六用之差别都不能成。在这里《楞严经》为学人指出一条用功办道最直截了当的下手处,那就是从六根中选择一个根门作“返本归源”的功夫,念念回光返照一精明之心体,熏习功深,复本归源,六用之差别都不能成,所有的前尘垢染应念消灭,还成圆明净妙的真性。这就是香严“我有一机,瞬目视伊”的见地及做功夫下手处!这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祖师禅!

再来解读“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某人(意指仰山)不解我方才所说之意,就别唤做有主沙弥。“有主沙弥”,在这里是特指仰山为沙弥时去参访沩山的一段公案,据《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所载:

(仰山)后参沩山,沩山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云:“有主。”沩山云:“主在甚么处?”师从西过东立。沩山异之。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山云:“以思【思:原意为思维,在这里应是“智慧观照”的意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于言下顿悟,自此执侍,前后盘桓十五载。【见《大正藏》第47册,第582页中。】

这则公案是对祖师禅见地的最亲切诠释,现在逐段进行剖析。先解读“有主沙弥”的意思。沙弥,是指在佛法中依剃度师出家受过十戒的男子。通常情况下,沙弥都依止剃度师而安住,听从剃度师之教导,学习规矩威仪、背诵佛经等,不能离开师父单独远行,故名有主沙弥。如果是私自出家或剃度师已经往生者,则名为无主沙弥。沩山问仰山:“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这句问话一语双关,既是问仰山剃度师父是谁,独自出来参学是什么道理?同时也是问他是否知道自己内在的自性主人公?仰山回答:“我是有主沙弥。”这句答话也是一语双关,既回答自己有剃度师,是离开师父出来参学,也回答自己识得自性主人公。沩山进一步勘问:“主在什么地方?”仰山从西侧走到东侧,站立不动。沩山一见,便知这沙弥与众不同,于是

佛教中医知识与技能

对他非常重视。

为什么仰山从西侧走到东侧,沩山便知他与众不同呢?借引临济义玄禅师的开示来作解答,禅师示众:“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见《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497页上。】大意是说心法虽没有形象可见,但可以通过六根的作用觉知心性的存在,表现在脚上就是可以来回运动奔走。所以仰山从西侧走到东侧,是在告诉沩山指挥这色身来回走动的,就是他的自性主人公,得到了沩山的认可。同时,读者还可以比较一下,临济这段开示和上文所引《楞严经》的偈文是多么的一致,又临济三句之第三句“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藉里有人”即源自上段偈文,临济心法无疑是从《楞严》脱化而出,这是很多禅者没有注意到的。

仰山又问:“怎样才是法身真佛安住之处呢?”仰山这一问的意思是说,我虽然领悟了参禅要依“自性主人公”起修的道理,但功夫做到究竟处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沩山回答说:“用智慧去观照没有起思维分别以前的寂妙心体,返观心体灵光独耀无有穷尽,时节因缘成熟,能观照之心亦灭尽无余,犹如波浪息灭还归于本源心海,一切诸法当体空寂,性相常住不动,一切因缘所生之有为事相与不生不灭之理体平等无别,法身真佛如如,常住诸法空寂舍。”仰山于言下顿时领悟玄旨,从此执侍于沩山坐下,前后盘桓达十五年之久。

香严举这则公案,仰山一听立马放手,知道香严已经悟彻,乐呵呵回去向沩山报告说“闲师弟会祖师禅”了。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703/t20170331_244086.htm

以上是关于如来佛-普明法师:如来禅与祖师禅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如来佛-普明法师:如来禅与祖师禅;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15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