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李莹:汉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演变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李莹:汉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演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李莹:汉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演变
洛阳白马寺,最早的汉传佛教寺院,当时是模仿印度祇园精舍而建,以佛塔为中心呈方形庭院布局。
寺院建筑是佛教外在的表现形式,其演变与佛教思想中国化的过程是完全吻合的。在这个过程中,寺院建筑追随着佛教的中国化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加强了中国化思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绵延至今的多彩而丰富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寺院, 是安置佛像、经卷, 供僧众居住, 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是佛教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构成元素之一。佛寺建筑是佛教精神最直观的表现,是弘扬佛教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时设置的各种精舍。佛教典籍《大智度论》《大毗婆沙论》对此有明确的记载。时隔两千多年,这些精舍的建筑形制已经无从查考。不过,在对古印度寺院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当时印度佛寺的形制大多是在中央设方形佛殿(或者是佛塔),外围设僧房,佛殿(佛塔)内设佛龛。按照印度的传统,首先是“为了供佛而立塔”。此外则建讲堂、精舍,以此供养僧众。所以必须以塔为主,然后包含讲堂与精舍。
最早的汉传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就是按照这种形制而建造。据《魏书·释老志》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阁,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官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一。”可见白马寺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的布局。实际上,这模仿印度祇园精舍而建,属于典型的印度佛寺建筑模式。
而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中国佛寺的史料是晋陈寿的《三国志》,其中记载了东汉笮融在公元193年前后建“浮图祠”(祭祀佛陀之祠,即后来的佛寺)的形制:“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下为重楼阁道。”这也是以供奉铜制佛像的佛塔为中心,在周围建有各种殿堂、阁道,供礼拜的信众安住。由此可见,佛教初传中国时,寺院的情况大多如此。
二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各地兴建了大量佛寺。据北魏杨炫之所撰的《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期的洛阳有1300多座佛寺。当时洛阳最大的佛寺永宁寺的形制如下:北面是正殿,仿太极殿。正南有三门楼,殿南“立九层浮图(佛塔)”。可见当时的佛寺建筑依旧是“前塔后殿”,由此突出佛塔的重要性。不过在总体布局上,永宁寺已经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置方式,而殿堂则是按照中国传统建筑来建造。
在这个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有很多王公贵胄“舍宅为寺”——将自己的家宅供养出来,改建为佛教寺院。显然,这些私宅改建的寺院不可能按照印度佛教的形制来设置。随着这类寺院的增多,这时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寺院。先是寺
三
此后,随着中国化的佛教思想在唐代逐渐建构完成,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作为主体来阐释佛教,成为当时文化的主流。佛教的寺院建筑当然也反映了这一点。初唐时期,道宣律师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书写并绘制了《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中国早期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布局,改变成为以佛殿为中心、塔寺并存重重庭院的布局形式。作为中国律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道宣律师的这一做法是极具象征性的。
这一思想在唐代寺院建筑中有广泛的体现。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的陕西西安大慈恩寺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是首先建寺,4年之后才在寺外建大雁塔,这说明,此时的佛塔已不再是寺院的主体,而成为列在寺旁的建筑物。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有了自身的设置。尤其是在唐中叶至五代时期,禅宗的兴盛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步伐。而随着汉传佛教“七堂伽蓝”(即寺院应该具备七种主要堂宇)规制的建立,佛教寺院的布局就完全被中国纵轴式的殿堂、院落所代替了。
四
到宋代,随着佛教的迅速发展,佛教文化已经广泛融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中。此
到明代,佛教已经完全融入中国传统
寺院建筑是佛教外在的表现形式,其演变与佛教思想中国化的过程是完全吻合的。在这个过程中,寺院建筑追随着佛教的中国化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加强了中国化思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绵延至今的多彩而丰富中国佛教文化。(作者:吉林建筑大学 李莹 本文刊《中国宗教》2017年第6期)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803/t20180328_253695.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李莹:汉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演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李莹:汉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演变;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