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宗教与中国文化:清净之音 佛教音乐漫谈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18 12:4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宗教与中国文化:清净之音 佛教音乐漫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宗教与中国文化:清净之音 佛教音乐漫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宗教与中国文化:清净之音 佛教音乐漫谈

佛教-宗教与中国文化:清净之音 佛教音乐漫谈
佛教-宗教与中国文化:清净之音 佛教音乐漫谈

中国梵呗的起源,相传始于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游鱼山,闻空中有梵响,清扬哀婉,深有体会,摹其音节,写为梵呗。图为位于山东东阿鱼山的梵呗寺。

一、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意为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

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比如,在《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就一再说,佛弟子不要接近世俗的音乐者。不过,佛陀对此也有开许: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因此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人们修行,这是得到佛陀赞许的。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度众成为僧团的重要责任,佛教音乐由于其具有摄受大众的作用,更是广为流传。

最早的佛教音乐是“声乐”——以人声唱诵为主。据《十诵律》卷二十五记载:“佛语亿耳:汝比丘呗!亿耳发细声,诵波罗延萨陀舍修妒路竟。佛赞言:善哉比丘!汝善赞法。汝能以阿槃地语声赞诵,了了清净,尽易解。”

亿耳比丘用阿槃地语(西印度的一种地方语言)唱诵佛经(修妒路),他的呗声具备了梵音中应有的诸种清净(了了清净),同时又有通俗性(尽易解),因此得到佛陀的赞许。

这实际上也是对佛教音乐内外的两种功能的阐述:一是像《华严经》所说的“以音声为佛事”,即佛教音乐是作为一种修行的辅助工具,因此它必须“了了清净”。二是中国历代高僧大德所强调的“弘法之舟楫”,即佛教音乐是弘法摄众的工具,因此应该“尽易解”。尽管二者不能简单地区隔开来,但是后来佛教音乐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这两种路径而来的。

当然,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本质上却是一致的,最后的落脚点

介绍佛教基础知识书籍推荐

都是“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这种音乐有助于“止息”“净心”,从而有助于完成某种法事,或者辅助修行。历史上的佛教音乐通常都是按照法事的内容来归类,比如各类“赞”,其功能也就是局限在宗教意义。另一方面,是出现了针对社会大众、以弘法为目的的佛教音乐。而这一方面,尤其为中国历代高僧大德所推崇。

二、佛教音乐的核心,在于必须保有“清净”的本质。

《长阿含经·阇尼沙经》说:“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也就是说,“清净的声音”(也可以推而广之地说佛教音乐),也就是符合“正直、和雅、清澈、能够深入人心、通俗易懂”的标准。

不过这毕竟是一种抽象的原则性表述。我们可以从其他经论中发现一些对于佛教音乐的具体规定。比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中记载,佛陀说:“于我法中所有声闻弟子,音声美妙,善和苾刍最为第一。由其演畅,音韵和雅,能令闻者发欢喜心。”也就是说,佛教音乐能够使人发“欢喜心”。再比如,《十诵律》卷记载:“有比丘名跋陀,为呗中第一,是比丘声好,白佛言:世尊!愿听我作声呗。佛言:听汝作声呗。呗有五利益: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这是都是对佛教音乐的要求。

归纳起来,也就是《长阿含经·阇尼沙经》所说的五条标准。具体而言是三个:一是音乐的“宗教性”。佛教音乐本质上是对佛教义理的弘扬,也就是“正直”;二是“艺术性”,这是指佛教音乐的优美(和雅、清澈);三是“通俗性”(深满、周遍远闻)。

佛教-宗教与中国文化:清净之音 佛教音乐漫谈
佛教-宗教与中国文化:清净之音 佛教音乐漫谈

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庄严清净,蕴涵慈悲之情,使人听后动容,起欢喜之心,动善意之念。图为2015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式上的佛教音乐演出。

三、佛教音乐并不排斥“通俗性”和“大众化”,但是并不是“媚俗”。

《毗尼母经》卷六记载了佛陀诃斥外道的歌音:“用外道歌音说法,复有五种过患:一不名自持,二不称听众,三诸天不悦,四语不正难解,五语不巧故义亦难解,是名五种过患。”也就是说,导致心神散乱、不大众化、枯燥无味、装腔作调、没有善巧方便技巧,都是佛教音乐所不取的。

单纯从音乐形式的角度而言,从弘法的角度出发,佛教音乐由内向外,由宗教向世俗、流行音乐方向的变化古已有之,甚至成为当时“流行音乐”的主导。

比如,唐代被誉为“俗讲第一人”的文淑法师,他在俗讲中的唱颂,就被“教坊

正果法师《佛教基础知识》

效其声调,以为歌曲。”(唐·赵璘《因话录》)

考诸世界宗教音乐的发展,其实都有这样一个“从宗教性向世俗化转变”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摆脱宗教仪式徒具形式的音乐发展困境,走向面对世俗大众、直接承载宗教教义的多元化发展。或者说,是从“服务于神”,向“服务于人”的转变。

中国的佛教音乐也不例外。在供养音乐和佛事音乐相对“固化”“形制化”的时候,出于“兴佛化俗”的目的,这种针对“俗人”为服务对象、以“通俗”“化俗”为宗旨的音乐发展更为迅速、更为活跃。只是在今天,我们似乎已经无从查考历史上,到底哪些是为当时所不能接受,而到如今成为传统的佛教音乐。较近的例子,则是20世纪初期,西洋音乐逐渐盛行于中国。佛教界当时制作佛教音乐也受其影响。比如,弘一法师作曲的《三宝歌》,恢宏超拔,就脱离了传统梵呗的藩篱,有西洋音乐的元素。《三宝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现代梵呗”也可以归因于此。

总之,佛教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传统音乐不断改变

佛教修行知识书籍有哪些

自己的过程,它有适应世俗、流行音乐的一面,也有引领世俗、流行的一面。当然,只有出现了既精通佛

佛教知识十大愿王

教义理、又精通音律的大德或僧团,才能最终善巧方便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刊《中国宗教》2016年第11期)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805/t20180503_255388.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宗教与中国文化:清净之音 佛教音乐漫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宗教与中国文化:清净之音 佛教音乐漫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05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