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共生、共保、共享——青州的佛教文物保护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共生、共保、共享——青州的佛教文物保护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共生、共保、共享——青州的佛教文物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全方位地推进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各项工程。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佛教方面的约占据五分之一,可见其分量之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维,如何保护佛教文化和佛教文物,让文物活起来,与现代的社会环境和评价体系相融合,发挥其承载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当今弘扬佛教文化的重要课题。对此,山东青州在佛教文化和文物保护方面所作的工作值得借鉴。
古青州为古九州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因其“左有山河之固,右有负海之饶”,成为疏通南北之要地。从西汉起,青州就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青州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忽视,据考证,东汉末年即有佛法传入青州地区,青州的首座寺院——宁福寺,修建于西晋太安元年(302)。此后,佛教在青州极为盛行,历代多有高僧驻留此地。据僧传载,佛图澄对青州佛教十分熟悉;佛陀跋陀罗曾于青州东莱郡登陆,由此前往长安,诣会鸠摩罗什;法显也由青州上岸,曾在青州弘法一年;法朗于青州入道,开始研习佛教……此外,真玉、明舜、道奘、道宗等僧人都与青州有着不解之缘,直接助推了青州佛教的发展。
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为青州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产。1996年,在龙兴寺遗址中发现窖藏佛教造像400余尊,主要凿刻于南北朝时期,造像类型多样,风格上糅合了印度犍陀罗、笈多王朝和中国本有的文化特征,其鲜明的艺术形式和精美的雕工,为东方艺术史增添了光彩的一笔。此窖藏造像一经出土就得到广泛关注,被列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
龙兴寺窖藏佛像是南北朝佛教的典型代表,摩崖石刻则集中反映了隋唐时期青州地区的佛教发展。驼山、云门山、尧王山、仰天山均发现多处佛教石窟,并以驼山和云门山最为集中。驼山位于青州市西南约6公里处,共有5窟石窟,造像计638尊,是我国东部保存较为完好的石窟造像群;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南约4公里处,存5处摩崖石刻,造像共计272尊,梁思成曾赞其“雕工至为成熟,可谓隋代最精作品”。两山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青州的文物保护工作也早已展开,并在实践
首先,以古城修复为基础,实现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共生与发展。青州在文物专项保护的基础之上,扩大文保概念,建立大的文化生态圈,将古城作为串联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文化遗产的线索和支撑。青州市在主城区划定古城保护风貌控制区,保持历史街区完整性,并在主城区外,将古代建筑元素延伸至其他街区,实现了“白墙灰瓦、绿树青石”。漫
其次,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结合先进技术,切实做好文物的修护和宣传工作。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现主
再次,以服务于民为宗旨,加强惠民力度,使文物保护成为公众使命。青州并没有将文保工作局限于文保部门,而是以民生为本,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参与和受益权,从而带动全体市民参与到文保活动中来。青州市在修复古城的过程中,改造老城区的基础设施,改善了老城居民的生活质量;青州博物馆定期开设“海岱大课堂”,向市民普及文保知识;云门山等对市民免费开放,大量铺设健身步道、自行车道,满足市民健身、休闲的需求。向公众开放,由公众保护的理念,使青州市民有了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的机会,增强了历史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也赋予了其弘扬、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在青州,文物所承载的意
佛教文物是佛教文化的直接载体,也是我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文物古迹,可以触摸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了解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见证我国文明多样性的形成过程。然而目前,全国依然有大量的佛教文物或束之高阁,或亟待修复,未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希望各地能够借鉴青州“共生、共保、共享”的佛教文保模式,发掘佛教文物的宗教、艺术、人文价值,弘扬中国佛教精神,讲好传统文化故事。(文:向慧、王芳作者单位为河北大学哲学系 本文刊《中国宗教》2018年第8期)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bty1/gdnr/201908/t20190814_277334.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共生、共保、共享——青州的佛教文物保护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共生、共保、共享——青州的佛教文物保护;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