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削发人姓「释」的由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削发人姓「释」的由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削发人姓「释」的由来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
佛教初来东土,到汉地传法的多是外国僧人,人们按照中土习惯,并为方便称呼,往往要给他们起个简化的音译汉姓。开始的时刻,人们多用这些外来僧人本国或地区名称中的字作姓,如翻译《四十二章经》的竺法兰、竺摄摩腾,翻译《道行般若经》和《般舟三昧经》的竺佛朔,东晋时与道安法师合营研究禅观的竺法济、竺僧辅和竺道护等,都来自天竺,所以“竺”为姓;安世高,本是安息国太子,后削发学道,所以就以“安”为姓;曾在东吴大阐佛法的康僧会来自康居;汉末号称“世界博知,不出三支”的支谶、支亮、支谦三师徒,以及支敏度等,都是来自信月支;又有帛尸梨蜜多法师,“帛”字是西域某国名的略称。这是较为早期的外来僧人取姓方法。
到了后来,人们对佛教的熟悉逐渐深入,开始以“佛、法、僧”三字取为僧人的姓氏。如在南北朝时以传习上座部禅定著称的佛驮跋陀,翻译《华严经》的佛度跋陀罗,翻译《四分律》的佛陀耶舍,还有“现各种神异以巨大法”的佛图澄等,都是以“佛”取为姓氏的;“法”的梵语是“Dharma”,音译为“昙摩”或“昙无”,以此取为姓氏的有三国时期到洛阳专弘律藏的昙摩流支,为汉地律学鼻祖的昙摩迦罗,南朝宋时来建康译经的昙摩密多,翻译出《中阿含》、《增一阿含》的昙摩难提,晋武帝时期赴西域求法的昙无竭,北凉时期著名的翻译大师,《优婆塞戒经》的译者昙无谶等,都是以“法”取姓的;以“僧”为姓的则有南朝宋时担负戒师的僧伽跋摩,南朝梁时在杨都译经的僧伽婆罗,北朝秦时与道安法师共译《阿毗昙毗婆沙》的僧伽跋澄,以及同时代译出《阿毗昙论》、《阿含经》的僧伽提婆等,都是取“僧伽”为姓氏。
《避暑录话》曾云,“佛法始来汉土,僧犹称俗姓,或称竺,或学生多呼师之姓。如支遁本姓关,学于支谦,故为支。帛道猷本姓冯,学于帛尸梨蜜多,故为帛。”这里指出的是汉地削发人取姓氏的情况,大多扈从师父的姓氏,如支遁拜支谦为师,削发后就姓“支”。
佛教在中国的成长,先经由四五百年的民间潜伏期,到南北朝时由佛图澄在北方开创一崭新局面,佛教僧团取得合法地位,汉地削发人数骤增。到了澄公学生道安法师时,开始留意僧团组织的扶植工作。据《高僧传》卷五说
僧人统一姓氏通称为“释”,在中国佛教成长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文化意义。在中国,“姓氏”是标志一个家族的符号,世界僧人通称“释”,就注解人人都是同一崇奉的一家人,这就大大增强了佛教内部的联结与组织的统一。别的,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要在中国发展、流布、成长,必须经由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世界僧人统一姓氏为“释”,可以视为佛教与中国国民生活相契合的开始,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宜。
从此,佛教对中国的社会生活逐渐有了重大影响,例如仅仅在名字方面,魏晋以来,“号取寺名
本文评论合计条,点击查看或揭橥评论点击一边查看文章正文内容一边评论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738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削发人姓「释」的由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削发人姓「释」的由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0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