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即心即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即心即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即心即佛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
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惟基本,确立自信自立;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惟基本。
作为一小我,作为一个佛教崇奉者,首先要有果断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惟基本。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起点。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学生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等于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倒置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窍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弗成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后指出它是达磨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为证。其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从而要求求法者,不要倒置不要外求,“著衣吃饭,长养圣胎”,思惟上达到自信自立。
马祖的这种概念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他直接持续发挥了禅宗祖师们的理论。初祖达磨大师在《二入四行论》里所讲“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为“理入”,与马祖的“一心”是一样的意义。二祖慧可也说过“是心是佛,是心是法”。四祖道信曾经引《无量寿佛经》中“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提出:“当知佛等于心,心外无别佛”。五祖弘忍依据《金刚经》,更是发挥“即心即佛”的思惟。到六祖慧能,加倍直接,明确众生心就是佛心。《坛经》中说:“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困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素心生万种法。……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当然,道一更直接地持续了怀让禅师的思惟衣钵。在马祖问道时,怀让在运用了“磨砖”、“打车”等比喻后,总结出一首偈语:“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这里的“心地”被马祖直接引用,与《坛经》中“心是地,性是王……性含万物为大,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的意味是一致的。
关于马祖所谓“一心”的含义,一般认为它所表达的是人的清净自性即佛性,人一旦悟到并归依自己的清净本性,也就与佛性没有什么差别了,从佛性或心性上讲,人与一切事物没有根本的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当然,祖师们为了应机说法,在不合的时间、地点,对不合的人物、工作,用不合的概念、词语来表达,就出现了不合解释。但大致是指众生思维的功能和思维的活动(心识)、大乘佛教所说的精神性本源和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佛性等)、佛教最高的人格化理念(法身)等。不过,马祖所讲的首介绍身于佛性本源上,然后讲众生的心识功能。前者重在“理”,强调本性的认同和平等;后者重在“事”,强调事相的转化和意义。对修行者来讲,只有从根本上体会了凡圣的无差别性和可转化性,才可能果断信念、培养精神。假如用《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等概念,那么,马祖的一心是可以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形容的。马祖的《语录》里赓
马祖的“即心即佛”说,显然是融合了佛教华严、唯识等理论,持续了禅宗祖师们的思惟,而且简要直捷。这简约化的命
本文评论合计条,点击查看或揭橥评论点击一边查看文章正文内容一边评论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755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即心即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即心即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0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