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金刚经精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金刚经-金刚经精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金刚经精义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网
《金刚经》为《大般若经》的精华,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然则已经涵括修行要旨,表现了真空妙有的佛法中道思惟。现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金刚经》的宗趣
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离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聪明),就是性空无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人缘、四无量心、四摄六度。由性空生聪明,由缘起修善业,这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行。
(一)离一切相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说:“如来聪明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聪明,但以妄想倒置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真如,然则众生受妄想执著的缠缚而体证不到。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妄想,指因各种分别而生起的各种倒置;执著是第七末那识,包括人我执、法我执,由人我执就生烦恼障,由法我执生所知障。必须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刚宝剑,才能斩断妄想执著。
金刚的特点有三个字:第一、坚,金刚是很稳固的,不坏不灭;第二、利,很锋利;第三、明,金刚是透明体。所以金刚具足稳固、锋利、透明的特点。稳固就能不坏不灭,代表实相般若;利代表正智(准确的聪明),智由定生,叫观照般若,指能够观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说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刚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够斩断妄想执著,就是聪明。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由文字懂得今后至观照,由观照而证实相,就可以离一切相。
《金刚经》讲的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就是执著有个我,我能够度众生,执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执,一切法经常都存在,永远都不坏。不法相,一切法现在存在,祛除了就没有了,还有人、一切物质都是这样。法相就是常见论,不法相就是断灭论。般若就可以消除众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诸法的法相、不法相。
(二)修一切善
修一切善,就是从五戒十善、四谛、十二人缘,到四摄六度。六度中特别以施为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舍众生,不离众生,所以《金刚经》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以上就是关于《金刚经》的宗趣。
二、般若就在生活中显示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具体就表现在第一段里,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就表现了六度的修行。
[经文]“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序递次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著衣持钵。穿起衣,拿起钵,形象很好,庄重肃静安祥的形象,表示持戒精严。这代表持戒度。
第二,城中乞食。众生以饮食赡养佛,而佛以法味布施众生,这就代表第一度,布施度。彼以财施,我以法施,广行布施,使众生都能够有见佛闻法,广种福田的机会。这就是修布施度。
第三,次序递次乞已。比丘乞食是一家一家依次序来,不分别贫富贵贱,不分别是获得半钵照样满钵,也不分别食物的短长。这种不分别、平等对待一切的心就是广大忍辱的心,这就修忍辱度。
第四,饭食乞,收衣钵。说明穿衣吃饭,收饭具,不假手于人,亲自着手。这代表精进度。
第五,洗足已,敷座而坐。脚洗了,再把坐具安好,坐下来。这代表守静,修禅定。禅定就是祛除妄想,祛除心坎的狼藉,达到心坎的镇静。这代表禅定度。
第六,以上几项能够做到圆满,而且很自然,不着相,就是般若度。
我们来看一看,般若由世尊来显示,就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间就可以显示般若的妙趣和般若的生活。不是说离开生活,离开行住坐卧,别的去找个般若。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是道。”所以说般若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若何发心
[经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就要发这个心,这是什么心呢?菩提心!具有对象广、空间宽、时间长、目标高的特点。对象广就包括胎卵湿化,欲界、色界、无色界。空间宽就包括全部众生世界、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时间长,从以前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目标高,使众生都能获得解脱,都能证得无余涅槃,这就是最高的目的。无余涅槃就是阿罗汉,没有余报可受,已经获得了死活解脱,不受后有,为无余涅槃。
四、若何修行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提出的以布施为重要的六度行,这六度中特别发挥出来是第二忍辱行,别的还有无诤行,这三种行都是《金刚经》上很凸起的。
(一)布施行,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六度中特别提出布施行,布施就可以代表六度。
(二)忍辱行,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刻苦忍、谛察法忍。
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敌,或者坏人、他人,对我批评、刺伤,我就以德报怨,气量气度广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别人,要化冤为亲,冤亲平等,不能冤冤相报,纠缠不休,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
第二,安刻苦忍。这个苦就是情况造成的,自然灾害、工资灾害等等。在灾害强迫之中,我不能自怨自艾,要随缘生活,要有坚毅不拔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第三,谛察法忍。要信任真如的境界、菩提涅槃的境界、不生不灭的境界。只要你能够修,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对此要果断不困惑。
(三)无诤行。什么叫无诤行?《金刚经》上讲“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在赞赏“无诤行”。实际上有分别心就有诤,有诤就有
五、应若何住、若何降伏其心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应若何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住就代表由空慧达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提到:《金刚经》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以无念为宗,无念,心坎不要有妄念;以无相为体,对外境不要执著;以无住为本,不管内外,心坎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缠、执著。
“无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之心,就是菩萨的悲智行愿。
《六祖坛经》中讲到:“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安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向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这里讲了两种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于一切处,心要无憎无爱,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安闲安静,虚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惟、无住的精神,叫无相,也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指在行动上,行住坐卧,纯一正直,无私无杂。要保持纯一,保持正直,没有私心,没有杂念,如如不动,在一切行动中保持不动的佛性,动中有静,就可安坐道场,真成净土,这样你存在的地方,走过的地方,以这个精神对待,无不是净土,无不是道场。所以这个“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是解释“无住生心”的。
(二)若何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就是修布施而不执著布施,能施、受者、施物都不执著,三轮体空。甚至于修忍辱而不执著忍辱,修般若而不执著般若,修禅定而不执著禅定,修精进而不执著精进。修一切善法,都要达到三轮体空,才可铲除一切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不法相。这样才能降伏其心。
这是《金刚经》中典范的三段论式,语体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深合辩证法。下面列举十四种:
1.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2.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3.如来说三十二相,等于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4.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5.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六度之首,是其余五度的指导思惟);
6.肃静佛土者,即非肃静,是名肃静;
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如来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1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1.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2.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13.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不法相,是名法相;
14.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十四种论式就代表般若,为般若的论式。“如来说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从否定意识说话的执著,而契合中道妙义的真理。
“说”就代表立,言语假立,为有;“非”就是不要执著这个,代表空,要空相、空执著;“是名”代表中道,你能够从假名中懂得空的事理,懂得一切法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中道。《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等于空,空等于色”,就是中道思惟。
晒台宗发挥成空、假、中的“一心三观”,即观空、观假、观中。修“空”得一切智;修“假”得道种智;修“中”就得一切种智。由空可以证般若,由假可以得解脱,由中可以证法身。
六、由大行趣大果
何谓大行?就是菩萨的六度行,四摄六度。虽然《金刚经》讲空,但它不是断灭空。修一分善就证一分果,积累一分功德就有一分功德的果,这是实其实在的,这个功德是不落虚空的。修一切善法,具“空除执著、空除烦恼、空除妄情”之真空,因果响应,必有“妙有”之功德。
大果是什么呢?就是无住涅槃,这是佛菩萨的果。无住,以大智故不住于死活,以大悲故不住于涅槃,而度众生。不管佛照样菩萨,都是住的无住涅槃,叫住大涅槃,也可以证得大菩提。
《金刚经》中有一段话:“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遣相去执,不着相,这样来修一切善法,即能得大涅槃,证大菩提。
大涅槃就是大解脱,离开死活就是大解脱,虽然离开死活证大解脱,但不舍众生,所以叫无住涅槃。同时也可以证大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就是般若的果,般若就是证菩提的因,般若里边包括六度,在六度中,般若是指导思惟。
所以能够从真空妙有之中,懂得真空而不执著一切相,懂得妙有生大悲心,不舍一切众生,就可以证得大涅槃、大菩提。大涅槃是已经解脱死活,虽然已经解脱死活而不舍众生;大菩提是最高的聪明的结果。这样就可证得如来法身,为菩提之果,包括三身、四智。三身指法、报、化三身;四智指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本文评论合计条,点击查看或揭橥评论点击一边查看文章正文内容一边评论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7563.html
以上是关于金刚经-金刚经精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金刚经-金刚经精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0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