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演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观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正念-演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观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演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观身
演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观身
入息,我对我的全部身体了了分明。前程,我对我的全部身体了了分明。
第三个演习是为了使身心达到调和的状态。赞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身分是呼吸。在禅修的过程中,身心的分别消失了,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身心合一”。在这个演习中,我们所观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呼吸,而是全部身体本身,因为它与呼吸是融为一体的。
有一些修行者和论师因为过分执著于获得色界四禅(巴利文:Jhanas 梵文:Dhyanas)和无色界四禅的重要性,因而他们把“全部身体”这个短语解释为“全部气息身”,而不是修行者的色身。《无碍道论》(Patisambhida Magga)、《解脱道论》(Vimutti Magga)和《清净道论》(Visuddhi Magga),这些都是著名的论著,它们告诉我们,要牵挂捆扎我们的鼻尖,也即我们呼吸的时刻气息进出身体的地方。它们没有告诉我们留意力要跟着呼吸进入体内,因为论师们担心我们的身体可能太大了,不适合牵挂捆扎于它而入定。这种猜想,导致论师们把经中的“身体”(kaya,“body”)这个词解释成&ldqu
《安般守意经》(Anapanasati,“The Sutra on the Full Awareness of Breathing”)的前四个演习教导我们,要把留意力集中到身体上,所以《四念处经》(Satipatthana,“The Sutra on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的第三个演习也教我们对于色身要了了分明,这是很自然的。这两部经中没有任何一处教导我们要把留意力集中在鼻尖处的进出息上。没有一处说我们不应该把留意力集中到色身上。
在近代,缅甸禅师摩诃希·萨雅达(Mahasi Sayadaw)教给人们一个方法,即留意由入息和前程所引起的腹部的膨胀和压缩。应用这种方法,修行者可以很轻易地入定,然则摩诃希没有说它是一种观照呼吸的方法。根据摩诃希所说,这种修行的依据是“有定自然能生慧”(prajn~a,“understanding”)。 摩诃希·萨雅达没有把这种方法当成是一种观照呼吸的演习,其原因大约是传统的成见,即有意识的呼吸不应该跟着气息进入体内并下到腹部。
在这里,讲讲禅定的目的也许是有用的。“正定”(samyaksamadhi,“Right Concentration”)是八正道之一,它可以导致对所牵挂捆扎的对象的觉照和深入的观察,并最终导致清醒的聪明的产生。“samatha-vipassana”(梵文:samatha-vipasyana)这个巴利文复合词的意思是“止观”(stopping-observing)、“寂照”(calming-illuminating)或“定慧”(concentrating-understanding)。
也有一些禅定境界诱使修行者回避复杂的苦楚和现实,而不是鼓励他们为了改变自身而正视自己。这些禅定可以被称之为“邪定”(wrong concentration)。佛陀曾经跟阿罗逻(Alara Kalama)和优陀迦(Uddaka Ramaputta)等师长教师修习过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禅等禅定,他认为它们不能导致解脱苦楚。大约在佛陀进入大般涅槃(mahaparinirvana)二百年阁下的时刻,这些禅定境界又被人们写进了佛经中。这些禅定的结果是使修行者无法看清实相,所以我们可以说,它们不应该被视为正定。为了对治习惯的缘故而在这些禅定中安住一段时间,这是可以的,然则为了回避而长时间地住于这些禅定中,这不是佛陀的主张。
在
当身心成为一体的时刻,我们身心的创伤就开始获得治疗。只要身心是决裂的,这些创伤就弗成能获得治疗。在坐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2917.html
以上是关于正念-演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观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正念-演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观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