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第二篇 食存五观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27 03:5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第二篇 食存五观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第二篇 食存五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二篇 食存五观

  第二篇 食存五观

  壹 媒介

  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仙人。”修行本是如斯,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己的清净本性。

  若何吃饭睡觉才是修行,才能悠游安闲呢?早年的高僧大德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而怡然自得;现在的人豪华奢侈,山珍海味,却烦恼无尽。这就是“修心”和“著境”的差别。

  就饮食而言,食物能够滋养我们的色身,固然是重要的,然则许多人常过份贪著,没有控制,随著自己的喜好,暴饮暴食而伤害了身体。若何吃得健康卫生并且不离修行呢?佛教在进食时的心存“五观想”就是一种不离修行的健康饮食法。

  贰 食存五观的内容

  佛教认为进食时应存有五种观想:

  1.计功若干,量彼来处。

  2.忖己德性,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一、计功若干,量彼来处

  前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日常平凡所吃的饭菜,都是由农人垦植、浇灌、施肥、锄草、收成,然后经由商人发卖,再淘洗、炊煮,最后送到我们面前,不知已花费了若干人的功夫与心血。所谓“锄禾正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当我们用餐时,应当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

  爱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然则现代社会,经济繁荣,物质充盈,许多人已习惯奢侈浪费,饮食无控制,或随意率性糟蹋丢弃,暴殄天物,不知惜福。有一个故事说,有位财主,家财万贯,生活奢华,经常将米粒丢弃在水沟里。有位节

西游记里面的佛教知识

俭的削发人,天天从水沟里将这些米粒捡起来晒干,并加以储存。后来碰到饥荒,财主沦为乞丐,这位削发人便以财主以前丢弃的米粒施舍给他,财主知道后,认为异常忸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当得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不时提醒自己要勤俭惜福。

  佛门中,饮食都是施主所赡养。《僧祇律》说:“皆为信心施主减损口腹,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谓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无修行,粒米难消。”“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汝若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一粒米是集合一切人缘所成,怎可随意马虎浪费?所以,做个佛学生应该生忸捏心,对于饮食要知道惜福,是好是坏,都不生增减贪著的心。

  二、忖己德性,全缺应供

  身为佛学生,接收饮食赡养时,要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戒行?能受得起赡养吗?假如具备勤修三学、化导众生的二利德性,称之为全,便可以遭遇赡养;没有具备的,则名之为缺,受之当觉有愧。

  许多经典里都提到,佛学生受人信施,如不好好修行,会有无量的罪恶。如《毗尼母经》记载:“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为施所堕。”

  《法句譬喻经》也说:佛陀在世时,有位比丘,天天吃饱饭后,就回去睡觉,只图色身的舒适,不知精进修行。佛陀知道后,严厉地训诫他,并以他的前世人缘果报来劝导:“以前维卫佛住世时,你就出过家,然则因为妄想利养,日常平凡又不念经诵戒,不精进修行,后来你的神识便投生为牛马身上的虫,一过就是五万年,五万年过完了,又投生为螺丝蚌壳之类的水虫,和树木中的蠹虫……。如今,你好不轻易受完罪业的果报,又削发生发火沙门,为什么还如斯贪恋睡眠呢?”

  比丘听到自己的这段前生旧事,又忸捏,又恐怖,五阴迷盖顿然消除,证得阿罗汉果位。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平生躬亲耕食,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古榜样,到了八十多岁,天天还到田里辛劳作务,学生不忍心,于是将耕具藏起来,怀海禅师找不到对象干事,便不吃饭。所谓“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一般人饮食常犯有三种过失:

  1.见到上品美食,或对能使身体强壮、皮肤滑腻的食物就生起贪心。

  2.对下品粗拙食物排斥嗔恨。

  3.对不好不坏的中品食物,不加分辨,不知来处不易,就是愚痴。

  饮食上假如产生上述的贪嗔痴三种心,会使自己腐化,应该小心防患。

  别的,对于饮食,假如食之过多,不知控制,也会产生许多疾病。《佛说医经》说:“人抱病有十人缘:一、久坐不卧,二、食无贷,三、忧闷……。”《尼乾子经》说:“人食太过时,身重懈怠,于现在与下世失大利,睡眠自刻苦,又恼他人,又迷闷难寐,故应时筹量食物。”由是可知,饮食过量有多睡眠、多病、多淫、不能精进、多著世间享乐等五种罪恶。过度饮食既然有如斯多过患,我们其实应当多加留意,善予控制。

  饮食贪多的另一个后遗症是“肥胖症”。以前波斯匿王就是因为贪著饮食而过份肥胖,甚至因为行动不便,呼吸艰苦,而焦急地请示佛陀若何减肥。

  凡事以中道为宜,饮食也是如斯。《阿含经》里记载:“若过份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使心壅塞,坐卧无安;又削减食,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可见饮食适中是异常重要的。此外,用餐时我们要以慈悲喜舍的心来代替贪嗔痴等不净的心,才能真正吃得身心欢乐健康。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r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经中说:“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生。”身体真正的大病,就是饥渴,所以经上说:“饥为第一病,饥魔难治,饥病而言,从生至终,永无暂息,余病不尔。”是以,饮食就如良药一般,能治疗形体饥渴的疾病。

  《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

  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受人赡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杂宝藏经》说:“是身如车,好恶无择,香油臭脂,等同调滑。”车子有油才能发动,身体也是如斯,有了食物的滋养,生命才能延续,道业才能成办。所以饮食是重要的,只是不要在食物上起分别,就如车油,只要可以迁移转变,不一定要求最高品德。又如穿衣服,目的在保暖,而不在原料的柔嫩舒适,颜色的华丽能干与否。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对色身的爱护,在《那先比丘经》里有这样的记载:“弥兰陀王问那先:‘沙门宁能自爱其身不?’那先言:‘沙门不自爱其身。’王言:‘如令沙门不自爱其身者,何以故自消息卧欲得安温软?饮食欲得美善自护视何以故?’……那先言:‘沙门亦如是,不爱其身,虽饮食,心不乐,不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体,奉行佛经戒耳。’”

  一般人常被欲望牵缚,对身体老是费尽心思地保养爱护。然则对修行人来说,饮食只是用来滋养四大假合的色身,《行事钞》卷下之二说:“为成道业观三种:一、为令身久住故,欲界之食,必假抟食,若无,不得久住,道缘无藉端。二、为相续寿命,假此报身假命,成法身慧命故。三、为修戒定慧,伏灭烦恼故。”饮食是

佛教知识 权威书籍

为了维系色身,借著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实的法身慧命,是以,不能起贪著。

  参 结语

  有学僧问大珠慧海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大珠慧海

网易佛学常识 燃油供佛

禅师回答说:“吃饭睡觉。”

  学僧说:“平常人也会吃饭睡觉,又有何别意?”

  大珠说:“平常人吃饭,挑肥拣瘦,千般抉剔;平常人睡觉,反覆思惟,展转难眠。”

  吃饭和睡觉自来就是佛门重要的修行,并且被定为五堂功课,许多的戒律、清规也绕著饮食的问题而设立。

  我们的身体天天在新陈代谢,天天行住坐卧的活动都在消费能量,假如没有充份的饮食营养,生命便会枯竭而死,那里还谈得上修行办道呢?只是在接收饮食时,弗成以用不清净的贪取心、嗔恚心、差别心、慢待心去受食,去计较器械的短长,拣别食物的精粗,而应该以惜福心、感恩心、精进

博学苑佛教基本知识

心、平等心、忸捏心、忍耐心来接收赡养。每餐进食前修持五观想,思惟自己的道业,便能享受世界的“千家饭”,而不曾咬住“一粒米”。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431.html

以上是关于第二篇 食存五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第二篇 食存五观;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722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