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三宝-第一篇 四恩总报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27 03:4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三宝-第一篇 四恩总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三宝-第一篇 四恩总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一篇 四恩总报

  第一篇 四恩总报

  壹 四恩总报的意义

  经云:“诸法人缘生,诸法人缘灭。”在这人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人缘前提。以人类生计的前提来说,父母生育我们,是亲情人缘;师长教导我们,是学问人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人缘;生计的情况没有污染,是环保人缘;到公司上班,黉舍上课,有人接送,是行路人缘;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或收音机,就可以欣赏到美妙的歌舞或音乐,这是视听人缘……。有了以上诸多奇妙

佛教基础知识论丛

人缘的组合,生活才有快乐幸福可言。人类生计如斯,一切事物的存在,其人缘也是如斯。世间的万事万物,既然须要靠各种人缘前提才能成就发展,这各种人缘前提,恰是生计的来源,也是恩义的所在。人从出生到年迈,恰是受这许多恩义的赐赉,才能成就一切。

  生计在世间的我们,所遭遇的恩义,主要有四种: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合称为四恩总报。

  贰 四恩总报的内容

  一、父母恩

  在寰宇间,能生育、教导我们色身的人,无过于父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依慈父慈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泰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慈母之恩,深似大海。”

  在《六方礼经》中,佛陀指出父母教化子女的五种恩义:

  1.教导子女,不让为恶。

  2.指其善处,使有高尚品格。

  3.慈爱入骨,教其广博学问。

  4.善为婚嫁,务使知足。

  5.随时供给所需,协助事业成就。

  父母在儿女心目中,具有一致的地位,然则母亲十月受孕,三年乳哺,是以对于子女的恩惠似乎更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载有母亲的十种恩义:

  1.大地──母亲十月受孕时代,因子女在母胎中依托孕育,常怀忧虑恐惧的心情,即使碰到欢乐的事或金衣玉食也无心享受,其间所受的忧?,非言语所能形容。

  2.能生──当临盆时,有如千刀割体般苦楚,甚至因难产而致灭亡。

  3.能正──孩子生下后,五根的清涤,母亲要细心照顾婴孩。

  4.养育──母亲照顾子女无微不至,不时刻刻留意四时变换及冷热风侵。

  5.智者──能以各类方便,促使子女进修各项常识技能。

  6.肃静──给予子女衣著穿戴,肃静子女色身。

  7.安稳──母亲处处保护子女,甚至当子女有了危难时,往往不屈不挠,前往救护,纵使就义生命也在所不惜。

  8.教授──以善巧方便教导子女进修。

  9.教诫──子女有了错误,以善巧的说话或方法,使子女远离罪行。

  10.与业──能以家庭事业授与子女。

  父母恩重,山高水深,是以在佛经中劝孝的文章很多。例如: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若善须眉、善女人,为报

佛教一些知识素材图片大全

父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五分律》卷二十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异衣食赡养,犹不能报转瞬之恩,故当尽心尽寿赡养父母。”在《梵网经》中,更提到孝顺是至道之法,并且以孝为戒之一。

  如何才算是孝顺父母呢?莲池大师将孝分为三种层次:

  1.甘旨伺候,使父母免于饥饿,是小孝。

  2.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中孝。

  3.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之苦,是上上大孝。

  前二者是世间的孝道,其利益仅止于一世,况且即使家庭和敬孝悌,子孙承欢膝下,也会有生离死别之苦;家业宏大,功业彪炳,足以让父母享有富贵,万一无常光降,天灾人祸也会使崇高的地位毁于一旦。

  最高的孝道是引导父母正信,不只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济度,增长菩提聪明,而且使他们永断恶道,甚至了生脱死,其福德广大难量,是属于出世间的孝道。所以,《毗尼母经》卷二说:假如父母穷苦,应先授三皈、五戒、十善等法,然后赡养财物。《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六记载,长芦赜禅师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后二十篇是以劝父母修持净土窍门为主旨。凡此出世间的孝道,才能彻底让父母离苦得乐,是以称为“上上大孝”。

  广义的父母恩,应包括师长的恩惠在内,因为在世间上,父母虽能生育我身,然则假如没有世间师长指引,就不能知礼达义,所谓“一日为师,毕生为父”;假如没有出世师长,就不能懂得佛法真理,所以,我们将出世师长又称为“法身父母”。

  师长之所以为学生所尊敬,是因为师长能以五事教导学生:

  1.顺法调御,以爱教导。

  2.诲其未闻,增广常识。

  3.随其所问,令善解义。

  4.示其善友,乐于交游。

  5.尽其所知,诲授不吝。

  师长引导我们具足德性,使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有了罗盘指导偏向,不致迷失沈堕,所以应该常思感恩图报。

  在《阿含经》、《六方礼经》等经典中都曾经说起事奉师长的方法,兹综合列举如下:

  1.师长来时起立迎接,善为承顺其意。

  2.对师长礼赞赡养,恭敬受教。

  3.对师长尊重仰戴,不违其意。

  4.对于师长的教敕,敬顺无违。

  5.从师明理,善持不忘。

  二、众生恩

  什么是众生?《大智度论》说:众生是由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所以称作众生。《不增不减经》说:“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死活,是以名为众生。”总之,众生就是指被无明烦恼所覆,流转死活的六道有情而言。

  众生与我们的关系,就现世日常生活资具所需来看:我们吃一顿饭,要靠农民耕种、商人发卖、典座烹煮;穿一件衣服,从缫丝、织布、裁缝、成衣,历经别人若干辛苦;我们栖身的房屋,依附农民植林、工匠砍伐、建筑师设计、工人营造等而成,让我们用以避风遮雨……,此外,大自然的鸟叫虫鸣,鸢飞鱼跃,使我们置身于多采多姿的世界中。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甚至育乐等,都是由十方众生的人缘成就,所以我们要常思感谢。

  众生与我们的关系,假如再深入商量,就更为密切了,《心地观经》说:“佛言:自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历百切切劫,曾互为父母。”

  《劝发菩提心文》说:“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晕厥,互不了解,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以前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

  众生从无始以来,既曾与我们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为无明所障,对前世父母不复记忆,但因为累劫有大悲人缘,所以我们对一切众生应心存感恩,视一切须眉为慈父,一切女工资悲母,并且戒杀放生,常思利益于其他一切有情。

  《地藏经》说:“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毕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歇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是以,为答谢众生累世以来的恩惠,最重要的是要行菩萨道,救拔众生永远离开六道轮回之苦。

  三、国家恩

  尽管父母师长生育我们的色身,养育我们的法身;十方众生于现在世中给予我们各种便利,于以前世中与自己互为父母,我们还需要国家政府来保障我们生命家当的安然。

  一个优越的政府,不必定是全能的,但必须导民以正。在佛教经典中对于政府治国之道有相当精辟的看法,综合诸经所说,可归纳为下列七点:

  1.尊重法治:政府应该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一切以法为首,并且努力守护处死不坏。

  2.优礼贤仕:政府应该尊敬德慧兼备的学者、专家、沙门等,并且常向他们咨询国家大事,宜行则行,宜舍则舍。

  3.照顾弱势团体:政府应该怜恤孤寡,照顾贫苦无依的众生。

  4.老诚民风:政府应该以十善来治理国家,让社会道德趋于纯善。

  5.重视经济临盆:政府应该重视民生经济,以各种方法提倡临盆,使国民能丰衣足食,不虞匮乏。

  6.提倡融和交流:政府应该放宽气量气度,悲智双运,接应四方。

  7.施行民主政治:政府应以议会轨制,履行民主法治来决定全民的利益。

  我们依附国家而生计,所以我们要与国家和合在一路,有力量者赞助临盆,有技能者要提升科技扶植;有聪明者建言国是;有财力者善尽义务……每小我在自己岗位上尽忠职守,以答谢国家覆护之恩。

  四、三宝恩

  三宝是佛宝、法宝、僧宝。个中法是真理,佛是真理的发明者,僧是弘传真理的削发人。三宝难遭难遇,为世间罕见的宝藏,是出世解脱的宝筏。世间的财富,只能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但佛法僧三宝,却能解决我们生命的问题,使我们出离死活苦海,获得涅槃解脱。

  三宝功德,无量无边,如佛经云:“三宝出现世间,利乐众生,无有歇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如同大海;聪明无碍,等如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苦海,死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断爱河,超升觉悟彼岸,是故三宝恩难报也。”

  三宝使我们获得究竟解脱,恩义广大,无有穷尽,我们应若何答谢呢?在《法华经》、《无量寿经》、《阿含经》、《十住毗婆沙论》、《十地经论》、《大日经赡养法疏》、《大日经义释》、《法华文句》等诸经论中多有阐述,今归纳如下:

  1.赡养佛:礼拜、赞叹、端心正意,念佛功德圆满、相好光明,及以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等肃静具来赡养佛像。

  2.赡养法:著书弘法、恭敬赡养、布施经书、听经闻法、研究佛理、受持不忘、敷演妙法、宣扬经文、思惟法义、依教奉行等,都是对佛法的赡养。

  3.赡养僧:赡养僧团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日用品等道粮,使僧伽们都能专心修道弘法,从事净化人心的工作。

  在诸多的赡养中,最上等的赡养,莫过于如实奉行法义和至诚恭敬三宝了。

  参 结语

  若无四恩的人缘,我们

传统佛教知识讲解图片素材

便无法生计于世间,所以,对于父母、师长、众生、三宝,要不时怀著感恩的心。

  经云:“知恩者,虽在死活,善根不坏;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德者。”知恩报恩就是做人的根本,我们身为万物之灵,假如不知感恩,连禽

佛教中重点知识有哪些呢

兽都不如,又若何出离死活呢?

  社会上一般的人往往以自己为前提,只想获得,不想付出,是以离心离德,交相征利,产生许多无谓的苦楚。假如我们能时常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个世间,自能包涵一切,善尽己责,那么长短烦恼、嫉妒嗔恨自然会消失于无形,从而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43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三宝-第一篇 四恩总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三宝-第一篇 四恩总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721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