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27 03:2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壹 媒介

  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然则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不能离开世间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如同觅兔角。”所以对于世间、出世间法,我们应该抱著「先入世、后出世”的立场,惟有把世间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出世;惟有先入世的人,才能出世,才能升华。

  另一方面,要以出世的思惟,做入世的事业。佛陀成道今后,不舍世间众生,仍然到处说法,把菩提的欢乐散布给大众,不求独乐,但求众乐,这就以出世的思惟做入世的事业。所以,学佛应该要先入世后出世,然后再从出世而入世;要具备出世的般若聪明之后,再积极从事入世的度众工作。

  贰 入世的生活

  人既然不能离开世间而生计,也不能没有入世的生活。一般人的生活,大部份是过著:

  1.以物质为主的生活,因为物质占了我们生活的主要部份。

  2.以情感为主的生活,因为人是情感的动物,所以佛说“众生”为有情。

  3.以人群为主的生活,因为人不能离群而茕居。

  4.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因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

  人虽然过著物质的生活、情感的生活、群居的生活、根身为主的生活,然则物质是有限的,不能知足我们无限的欲望,所以我们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令我们知足,所以我们要有净化的情感生恬;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常久和平相处,所以我们要有六和的处世生活;根身是无常的,人缘会招感聚合离散,所以我们要有法乐的崇奉生活。

  一、合理的经济生活

  八正道中的“正命”告诉我们:身为佛教徒,必须从事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用正当的方法取得钱财。

  所谓正命就是合理的经济生活;反之,经营不正当的事业生活,就是邪命的生活。譬如开酒家,强迫别人从事色情行业;开赌场、

了解佛教知识的正规网站

发卖人口、毒品、枪械,或者算命、卜卦、看相等。在《佛遗教经》中,佛陀曾指导佛教徒不应该仰观星宿,推算命运,因为这些都是不合乎人缘轨则,不合乎正命的经济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许的。

  有了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生活后,假如钱财有盈余时,佛法指导我们有几种的处理方法:

  第一、要赡养父母师长。(约占全收入的十分之二)

  第二、要让妻子儿女衣食无缺。(约占十分之四)

  第三、要扩展正当的事业。(约占十分之二)

  第四、要有一些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约占十分之一)

  第五、要布施、救济,以造福人群,广结善缘。(约占十分之一)

  这就是佛教处理财富的方法。

  二、净化的情感生活

  平常一般人只对自己爱好的人好,碰到和自己有缘的人,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身心生命都交给他;自己憎恶的人,不只不肯多付出一丝关心,甚至还要袭击、伤害他。一个学佛的人,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怨亲平等”的精神,对待众生要能从“有缘”的情感做到“无缘”的情感;甚至别人对我不好,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应该平等施予欢乐,施予关怀,不必计较得失短长。进修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大慈悲精神,升华情感,与众生同体,这就是净化的情感生活。

  三、六和的处世生活

  佛教称削发工资“僧伽”,就是“僧团”的意思,又叫“和合僧”。因为僧团是本著「六和敬”的精神,在追求聪明与行事度众方面都能调和相处。

  “六和敬”可以做为我们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1.见和同解:这是思惟的统一。在佛教里,人人对佛法有合营的熟悉,以佛法为行事的最高标准,每一小我能够捐弃小我的成见、执著,建立相同的共识。见和同解运用在社会中,我们每一小我对于国家的律法轨制、行事政策要能认同,在思惟看法上要能统一,以免意见不合,背离轨道。

  2.利合同均:这是经济的均衡。僧团中假如有施主财施赡养,弗成私自独享,要交由僧团集中处理,大众共有。利和同均运用在社会上,让有钱的人赞助穷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直弱小的人,建立一个安稳均富的社会。

  3.戒和同修:这是法制的平等。僧团遵守著合营的戒律,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小我都要遵守国家的司法,不拥有特权,在司法规章之前,人人平等,养成奉公守法的习惯,公平合理的生活。

  4.意和同悦:这是心意的开展。在日常生活中,人人要培养坦荡的气量气度和心意的调和,不要比较人我得失,不要计较长短短长。心意的和悦,就是人世净土。

  5.口和无诤:这是说话的亲切。人与人相处之所以会有不悦、误会等工作发生,大都是从言语上引起的,是以,措辞恳挚,语气委婉,人人就能够和平相处。

  6.身和同住:这是相处的和乐。人人有缘相聚一处,应该互相赞助,互相尊敬,能够平等的相处、生活,就能获得调和、快乐。

  四、法乐的崇奉生活

  佛经上譬喻说,世人愚痴,妄想五欲六尘之乐,殊不知“五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五欲于人,既然有这么大的祸患,在五欲世间生活,若何才能不被五欲所染?《维摩经》说:“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

佛说里面的佛教知识

乐。”真正的快乐不在欲乐,而在法乐,唯有从崇奉中寻找快乐,才能获得佛法的喜悦,真理的快乐。

  佛法的快乐不是以感官去感触感染的人世快乐,而是一种虽然不看不听也欢然安闲,发诸心坎的宁静之乐。如参禅者有禅悦,诵经者有法乐,拜佛者有法喜的聪明之乐。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简朴勤奋,超然物外的宗教生活,他们所向往的是内在生命的显发,精神上解脱安闲的般若之乐。假如我们能体会这种法乐,则不只不会“身为形役,心为物役”,反而能把身心安住在佛法中,而获得安闲、安泰。

  参 出世的思惟

  所谓“出世”,就是跨越和胜出一般世间的意思。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世,到别的的地方过生活而不问世事;也不是要死了今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艰苦,真正的“出世”是思惟上的出世。出世的思惟要有如下的熟悉:

  一、要有人生无常的警醒

  世间上每一小我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一期的生命,数十寒暑,石火电光,刹那即过;人世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无常变幻。普贤警众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能够对世间兴起无常之感,

佛教禅修健身知识

能够有人生苦短的警醒,精进不放逸,努力修行,这就是有出世的思惟了。

  二、要有远离物质的看法

  世间上每一小我都爱好金钱物质,甚至有人临死之际,金钱物质也不肯给人,他以为来生还可享用,所以贪恋、聚集,最后一棺长盖,一坏黄土赍恨而归。

  金钱物质本来是给人用的,然则有人不会应用金钱物质,反而被金钱物质奴役了。苏东坡说:“物质有穷,欲望无尽。”我们假如不能对物质存有远离的看法,毕生就会做物质的奴隶。假如有出世的思惟,就能超然物外,对金钱做最有意义的运用。

  三、要有淡化情爱的观念

  经云:“爱不重不生娑婆,愿不切不生极乐。”众生因为有爱,才有死活,才有长短;因为有爱,才有你我,才有烦恼。佛教并不是要人人都舍弃情爱,而是要人以智化情,因为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便无法增长一分。有了出世思惟的人,就能以般若聪明化导情爱,获得佛法的受用,反而能享受人世的真爱。

  四、要有不满自己的要求

  一般人都是对别人不满,绝少对自己不满。其实,自己充满我贪、我嗔、我痴、我爱、我执、我怨、我私、我妒等,怎么还能对自己知足呢?

  对自己知足,这是道业进步的障碍。人生到处都是缺陷,到处充满了考验,能够对自己不满,道德人格才会有所增进,这才是积极的出世的思惟。

  肆 结语

  佛教虽然有入世与出世之分,然则它的精神仍然著重在入世,因为佛教的本质具有人世性、生活性。“出世”并不是要我们离开世间,而是一样在世间过著与常人一样的衣、食、住、行的生活,只是在思惟、境界上更超越。能够“以退为进,以无为有,以空为乐,以众为我”;对世间的一切能够不贪不求,不计较、不执著。然后把这种出世的思惟、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在救度众生的事业上,使每一小我能发出离心,了死活,使世界到处充满著佛法的

佛教经典知识问答

真理与和平。

  是以,对于真正能萌发出离俗世的菩提道心的人,在贰心里,入世、出世其实都只是当下一念而已!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43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720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