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第五篇 四禅八定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禅定-第五篇 四禅八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五篇 四禅八定
第五篇 四禅八定
壹 四禅八定的意义
三增上学中,戒增上学有一定的进修次序递次,就在家众而言,须依五戒、十善戒、菩萨戒的次序递次而修;就削发众而
什么是四禅八定呢?四禅,是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境界。色界天的四禅境界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境界,合称为八定。所以,八定其实包括了四禅。
四与八的法数之所以并举,是因为色界与无色界是相对的,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假如以色界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的“散”心,则色界和无色界都称为“定”。
此外,四禅也称为四静虑。静,是寂静,也就是定;虑,是审虑,也就是慧。以寂静的定,生审虑的慧,叫做静虑,也就是定慧的意思。然而,定慧不仅限于色界定,也通于无色界定,只是色界的禅定是定慧均等,而无色界的禅定相很细微,而且是定多慧少,所以为差别起见,对色界定给予禅及静虑的名称。
贰 四禅的内容
一、初禅
1.心理活动状态:有寻有伺。寻,指寻求推度;伺,指伺察思维。寻与伺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比较粗杂的精神感化,后者是比较深细的精神感化。《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以扣钟及鸟飞作比喻,说明二者的差别相状:扣钟时,先发粗重的声响,然后细声随之鸣起,粗声好比寻,细声好比伺。鸟儿飞翔,先鼓动双翼,再踊身向前,鼓翼好比寻,踊身好比伺。初禅虽然已经离去欲界的恶不善法,然则还保有寻、伺的心理活动。
2.主观感触感染:离生喜乐。喜,是对于所得的利益认为欢乐;乐,指轻安的精神感化。离生喜乐,是指修到初禅境界时,已离开欲界的恶不善法,此时认为呼吸气息经由全身毛孔进出自如,因而生起轻利安适的喜乐感触感染。
二、二禅
1.心理活动状态:内等净。即断除寻、伺的分别心理,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
2.主观感触感染:定生喜乐。是指由此禅定所生起的喜乐。
在达到初禅境界今后,逐渐对初禅境界认为不知足,所以便摄心在禅定上,而泯除了伺、寻的感化。这时,甚深禅悦油然生起,心灵朗然洞彻,如同从暗室中走出,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称为二禅。
三、三禅
1.心理活动状态:行舍、正念、正知。住于非苦非乐的&ldquo
2.主观感触感染:离喜妙乐。是指离去寻伺喜,唯存乐的心理状态。
在达到二禅今后,喜心涌动,使得禅定不固,所以开始摄心谛观,喜心因而断除,于是泯然入定,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可说是“世间第一乐事”,称为三禅。
四、四禅
1.心理活动状态:舍清净、念清净。舍三禅妙乐,令心清净,是以称为舍清净;又唯念修道的功德,所以称为念清净。
2.主观感触感染:非苦非乐受。是指寻伺喜乐都已断除的境界。
在达到三禅今后,又认为三禅之乐令心不清净,遂生厌离想,是以加倍精进不懈,终于进入四禅。这时进出息断,绝诸妄想,正念稳固,心灵空明寂静,有如明镜离垢,清水无波般湛然而照,万事万物都显现无遗。
参 四无色定的内容
一、空无边处定
1.心理活动状态:离色心缘虚空,与无色响应。灭三种色:可见有对色、弗成见有对色和弗成见无对色。
2.主观感触感染:与空响应,心中清白,不苦不乐受加倍增长。
达到四禅的境界后,身心仍受色法的捆扎,不能安闲,于是加紧功力,观察己身有如罗縠,内外通彻,因为一心念空,所以在深定中只见虚空无边,而没有一切色相。这时,心中清白,无碍安闲,似乎飞鸟破笼而出一样,在虚空中自由安闲地飞翔,称为空无边处定。
二、识无边处定
1.心理活动状态:舍空缘识。
2.主观感触感染:与识响应,安稳清寂,心识明利。
达到空处定今后,识心遍缘虚空,因为虚空无边,所以识心分散太广,使得定心开始动摇,于是舍弃以前向外缘取虚空,而开始向内以心识为观察的对象,念念不舍。逐渐与识响应后,在深定中不见余事,只见以前、现在、未来诸识显现,与定响应而不分散。这时,心中的清净寂静,无法用言语形容,称为识无边处。
三、无所有处定
1.心理活动状态:舍空与识等内外二境,而缘无所有处。
2.主观感触感染:安稳寂静,不见诸法。
达到识处定今后,因为心所缘的以前、现在、未来诸识无量无边,能破坏定力,三世心也是和合假有,并非真实,所以,舍去识处,而系心于无所有处,精进不懈。在深定中,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称为无所有处定。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
1.心理活动状态:破识无边处的有想境界及无所有处的无想境界。
2.主观感触感染:不见有无,恬然清净。
达到无所有处定今后,心中如痴如醉,如眠如暗,因为还有无明覆盖,所以无所觉了,无所爱乐。于是一心专精,于非有处非无处,念念不舍,终于出现真实定,一切有无边幅都荡然不存,心中清净无为。在三界的定相里,以此定的境界最高,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肆 结语
禅定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窍门,通于各宗各派。四禅八定是世间定,是禅定的基本,佛陀在成道和涅槃时,也曾依这些禅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其重要性弗成忽视。
由四禅八定的内容可以得知:每一项的禅定成就都是对于前一项的境界认为不知足,而再加功用行,精进修持所杀青。“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事贵在有恒,譬如烧火煮水,假如不能赓续添柴,水就无法烧开。学佛修道也是如斯,假如得少为足,就不能“平步青云,更进一步”。尤有甚者,如四禅比丘因证四禅而生慢心,堕入地狱,岂弗成惜!
《杂阿含经》卷十七中,佛陀告诉阿难:&ldqu
可见即使证到第八定,还不是究竟止息之处,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精进,观人空法空,才能彻底去除心垢,达到解脱。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460.html
以上是关于禅定-第五篇 四禅八定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禅定-第五篇 四禅八定;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