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四圣谛-第二篇 四圣谛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26 19:0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四圣谛-第二篇 四圣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四圣谛-第二篇 四圣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二篇 四圣谛

  第二篇 四圣谛

  壹 佛说“四圣谛”的启事

  佛陀成道今后,最初为世人宣说佛法,是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讲说“四圣谛”,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轮”。

  而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轨则深奥难解,佛陀生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却步,所以在初转*轮时,佛陀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死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事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

  四圣谛与缘起、三法印构成佛

查找佛教的知识

教教义的三纲目领,名称虽然不合,意义却是相通的:缘起论的主要内容是十二缘起,而三法印是缘起论的思惟基本,四圣谛则是缘起论的具体型态。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惟,今后的经论,莫不由此开展出来,是以,我们将四圣谛、缘起、三法印,称为佛教的根本佛法。

  贰 四圣谛的意义

  四圣谛就是指苦、集、灭、道四种真理。

  “圣”,是正的意思,《胜鬘宝窟》卷下本说:“圣者,正也。以理正物,名为圣义”。“谛”,是指真理,包含有审查、真实不虚的意思。《瑜伽师地论》说:“从苦谛到道谛,是如实的,无倒置的,故名为谛。”又说:“唯有圣者能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能如实知,如实见,是以诸谛唯名圣谛。”由上述注疏可知,苦、集、灭、道是四种准确无误的事理,是真实不虚的,是圣者所知见的,故称为四圣谛。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就是圣者。是以,《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

  《佛遗教经》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弗成令异。”可见四圣谛是宇宙间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弗成不去研究懂得。

  苦谛,是以聪明观察出这个世界是充满苦楚的火宅;集谛,是以聪明彻悟烦恼与造业是形成死活苦楚的原因;灭谛,是透过聪明,证得涅槃自性,究竟解脱死活烦恼;道谛,是达到究竟涅槃的方法。是以,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集是因,苦为果;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道是因,灭为果。

  若依因果的顺序来说,四圣谛应该是集、苦、道、灭,何以佛陀要先说果,后说因?这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果”易明而“因”难晓,为了方便化导,是以佛陀不得不先明示苦相,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再示业因,使之断集,继而示以涅槃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说修道之法,令其行持,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参 四圣谛的内容

  一、苦谛

  苦,泛指强迫身心忧?的状态。苦谛,说明人生实相是苦的事理。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二苦、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甚至无量无数的苦。今就二苦、三苦、八苦说明如次。

  1.二苦:依身体内外来分,苦有二种:

  (

藏传佛教的大善知识

1)内苦:指身痛、头痛等四百零四种病的身苦,以及忧闷、恐怖、嫉妒、猜疑等心苦。

  (2)外苦:指来自信自然的风雨、寒热、雷电、霹雳等灾害,以及虎狼、狮豹、蛇虫等伤害之苦。

  2.三苦:依程度而分,苦有三种:

  (1)苦苦:是指人的身心本来就苦,再加上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所生的苦,称为苦苦。

  (2)坏苦:是指本来顺乎己意的乐境,一旦时过境迁,或因故遭受破坏,而强迫身心的忧?。如“乐极生悲”或“丧亲之痛”等,都属于坏苦。

  (3)行苦:是指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使身心认为逼恼,称之为行苦。例如,我们常因“时光飞逝”或“世事无常”而慨叹良多,即属于行苦。

  3.八苦:从内容来分,苦有八种:

  (1)生苦:在母腹中,正坐胎时,处溷秽中,头下脚上,如坐监牢;等出胎时,母子交危;既出之后,风触嫩皮,刀割脐带,有魔难言。凡此因出生世间所带来的苦楚,称为生苦。

  (2)老苦:从少至壮,从壮至衰,力量羸少,动止不宁;甚至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是为老苦。

佛教知识大全回向

  (3)病苦: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不免因四大不调而染患疾病。当病起时,或脏腑损伤,或皮肉疮痈,或全身疼痛,或饮食难消,甚至绸缪床榻,喘息呻吟,是名病苦。

  (4)死苦:当命终时,有如风刀解体,生龟脱壳,苦楚不堪,是名死苦。

  (5)爱分袂苦:自己所亲爱的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为爱分袂苦。

  (6)怨憎会苦:常所怨仇憎恶的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是为怨憎会苦。

  (7)求不得苦:对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苦苦追求而不能获得,是为求不得苦。

  (8)五阴炽盛苦:此苦是以上七苦的总体。有情众生之所以会产生苦楚,就是因为有情众生的身心是由五阴(色、受、想、行、识)假合而成,故而做作诸恶,如火炽然,生生不息,逼恼身心,苦上加苦,是名五阴炽盛苦。

  假如我们进一步就苦楚的对象来商量,形成苦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1.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栖身的空间太窄小,而人口又多,不能称心如意;书桌的高低、灯光的照明不恰当,无法安心研读等,都邑带给我们困扰,因而心中产生不快。

  2.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自己爱好的人,偏偏无法厮守在一路,而自己憎恶的人,却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这就是八苦中的“爱分袂苦”和“怨憎会苦”。

  3.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生、老、病、死所带来的苦楚即属于此。

  4.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我们的心常如脱缰野马般到处奔窜攀缘,妄想纷飞,不只生出各种烦恼,甚至批示身体为非作恶,因而造成苦楚。

  5.我与欲的关系不调和:欲望有善欲与恶欲之别。善法欲如立功、立德、立言等向上求进的欲望,假如调御欠妥,将造成精神上的累赘。

佛教经典小知识

恶法欲如妄想物质享受、眷恋男女欢情等造成腐化的欲望,由此所带来的苦楚,更是不堪负荷。

  6.我与见的关系不调和:指因邪知邪见所带来的苦楚。例如:佛世时的裸形外道,因思惟看法的缺点,不只枉然使身体刻苦,也障碍了真理的追求。

  7.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气候寒热所带来的不适,以及水潦、干旱、地震、飓风等所造成的灾害,即属此类。

  不管世间充满若干苦,其实佛教之所以讲苦,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是以,懂得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若何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

  二、集谛

  集,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苦楚的原因,众生因为无明、贪爱、嗔恚等烦恼的使令,而积集各种恶业,然后依照各种业报而招致各种苦果。众生招刻苦果,往往不知自省,反而自怨自艾,更起迷惑倒置,再造新业,复成苦因,如是烦恼业报展转相生,苦上加苦,乃至苦海无边,譬如救火投薪,只见滚上加滚,无有已时。

  我们假如想从苦楚的深渊中解脱出来,首先要灭除集苦的原因,不再做作新的苦业,快乐的人生就离我们不远了。是以,彻底懂得造成苦楚的原因──集谛,是追求幸福弗成忽视的要务。

  三、灭谛

  灭是寂灭的意思,是指灭尽贪、嗔、痴等烦恼,而显现出清净的真如体性。

  灭,其实就是“涅槃”的异名。《大乘义章》卷十八说:“外国涅槃,此翻为灭。”《华严大疏》卷五十二说:“译名涅槃,正名为灭。”

  涅槃是修道者在知苦断集后,由修道所证得的解脱境界。它是灭除了烦恼、苦楚、人我、长短、差别、障碍等各种无明,而获得的一种境我一如,超越死活,自由安闲,光明幸福的圆满境界。

  四、道谛

  道,是通晓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苦楚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必经的途径,也就是证得涅槃的正道,一般指佛陀初转*轮时所开示的八正道。后来佛陀临涅槃时,又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合称为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以次序递次趋向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略述如下:

  1.四念处:又称四念住。

  (1)身念处:观此色身皆是不净,即观身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触感染悉皆是苦,即观受是苦。

  (3)心念处:观此心识生灭无常,即观心无常。

  (4)法念处:观诸法人缘生,无自立性,即观法无我。

  2.四正勤:又称四正断。

  (1)已生恶令永断;如同除毒蛇。

  (2)未生恶令不生;如预防流水。

  (3)已生善令增长;如溉甘果栽。

  (4)未生善令生起;如钻木出火。

  3.四如意足:又称四神足。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知足。

  (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知足。

  (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知足。

  (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知足。

  4.五根:根,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深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精进根:修于处死,无间无杂。

  (3)念根:于处死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清楚明了,是为慧根。

  5.五力:力即感化,五力是指五种能破恶成善的力用。

  (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困惑。

  (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6.七菩提分:

  (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的真伪。

  (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

  (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乐。

  (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

  (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著的境界。

  (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的禅定。

  (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的道法。

  肆 四圣谛的重要

  四圣谛是佛陀初转*轮时所说,临涅槃时又再三丁宁学生们,于四圣谛有困惑者,应该速速发问。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圣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尤其,在初转*轮中,佛陀更三度演说四圣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相”。

  第一次为“示相转”,将四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讲解,以便学生懂得。内容为“此是苦,强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劝诱学生修持四圣谛的窍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第三次为“自证转”,佛陀告诉学生,自己已经证得四圣谛,勉励学生们只要英勇精进,必能一样证悟四圣谛。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从佛陀几回再三强调四圣谛的事实来看,四圣谛是极具重要性的。四圣谛的内容一如治病的过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灭,如病已痊愈;道,如治病的药方。我们学佛,恰是为了断除贪、嗔、痴等各种烦恼,而趣向涅槃的境界,所以四圣谛是我们解脱死活的独一方法。

  兹将“三转十二相”列表如次。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480.html

以上是关于四圣谛-第二篇 四圣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四圣谛-第二篇 四圣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702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