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圆融相即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读书-圆融相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圆融相即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三谛圆融,是要解决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三论师与成论师之间的二谛之争。在各类二谛的理论里,关键问题是真谛、俗谛若何相即统一?能不能统摄一切万法?智顗认为,法华圆教可以达到“三谛圆融”的境界,二谛与中道相即不二,含具一切万法。从止观的角度来看,三谛圆融是在“一心三观”中熟悉到的真理或本体(诸法实相),亦即“一心三谛”。此时,心与境的对立不复存在,三谛之间的相即,乃是基于相同的实相,所以称之为“圆融相即”,这是一种同体相即。三谛,简单地说,指空、假、中三谛。三谛圆融,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在智顗那里,这有两层含义:
第一,熟悉论的含义,着重谈主体的熟悉活动,也就是般若聪明。从“一心三观”经由“一心三智”,修行者熟悉到“三谛圆融”,实现“一心三谛”的境界。智顗说:“一心三观所成三智,知不思议三境。”【《摩诃止观》卷三上,《大正藏》卷四六,26b。】又说:“三谛具足,只在一心。分别边幅,如次序递次说;或论事理,只在一心,即空即假即中。”【 《摩诃止观》卷六下,《大正藏》卷四六,84c~85a。】三谛圆融,在这里的意思也就是&ldq
第二,本体论的含义,直接描述世界的真实相状,也就是“诸法实相”。根据《中论》“三是偈”, 智顗直接得出“人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他说:“《中论》偈云:人缘所生法,我说等于空,此即诠真谛;亦名为假名,即诠俗谛也;亦是中道义,即诠中道第一义也。此偈等于申摩诃衍诠三谛之理。”【 智顗:《四教义》卷
显然,第一种是从“心”的角度说,而第二种是从“境”的角度说。之所以要同时从这两个角度立义,是因为三谛圆融要泯除心与境的对立,实现所谓的“境智不二”。是以,不论是从熟悉论的角度,照样从本体论的角度,“三谛圆融”都是在分析世界的本来面貌,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诸法实相”
《大经》云:一实谛者,则无有二。无有二故,名一实谛。又一实谛,名无虚伪。又一实谛,无有倒置。又一实谛,非魔所说。又一实谛,名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无空假中之异。异则为二,二故非一实谛。一实谛即空即假即中,无异无二,故名一实谛。若有三异,则为虚伪;虚伪之法,不名一实谛。无三异故,即一实谛。若异,等于倒置未破,非一实谛。无三异故,无倒置;无倒置故,名一实谛。异者不名一乘,三法不异,具足圆满,名为一乘。是乘高广,众宝庄校,故名一实谛【《法华玄义》卷八下,《大正藏》卷三三,781b。】。
在他的心目中,“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圆融,既没有时间上的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335.html
以上是关于读书-圆融相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读书-圆融相即;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