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十法界-互具相即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26 00:3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十法界-互具相即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十法界-互具相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互具相即

一念三千,是晒台宗观心实践的最高境界,属于解脱论的范围。从止观的角度来看,实现“一念三千”的过程,最关键的是“十界互具”。根据《华严经》的唯心偈,智顗认为,一念心,即“一念无明法性心”,普遍适用于十法界的一切众生。彼此既然都有这个一念心,是以就有“十界互具”的结论。一念心即具十法界,这种思惟不妨被称为“互具相即”。这是一种“全体相即”,因为适用于十法界所有的生命个体,而不单是“人”,反应了个体在全部宇宙里的互相关系。

  “十界互具”因无经论明文,常遭人非议。但在智顗看来,这是“随义立名”,贵在“自得忘言”【《四教义》卷一:“但使义符经论,无文何足致疑?……今一家解释佛法,处处约名作义,随义立名,或有文证,或无文证。若有文证,故不应疑,无文证者,亦须自得。”《大正藏》卷四六,723c。】。智顗说十界互具,并不是要抹杀十法界的差别相。其实,他是先要确立它们之间的差别相,然后论证彼此的平等相。十法界指十界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这前六界合称“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后四界合称“四圣”。智顗认为,十法界各有因果,“不相混滥”。但他主如果说明十法界彼此相通,可以互相转化。他从“事”与“理”两个角度说清楚明了“十界互具”的来由:

  第一,从“事”的方面看,十法界无非都是由“阴入界”三科构成的。他在《摩诃止观》里说:“十法界通称阴入界。”【《摩诃止观》卷五上,《大正藏》卷四六,52c。据《大正藏》本,“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时界”,“十时界”其义不明,宜作“十法界”。】也就是说,这些众生的组成要素都是一样的。

  第二,从“理”的方面看,十界众生“当体即理”,彼此平等不二。智顗说:“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是趣不过,当体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甚至佛法界亦复如是。”【《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卷三三,693c。】站在佛教“空如之理”的角度来看,十

比丘佛教基本知识

法界自然也是平等不二,甚至连转化都不需要,一法界即具九法界,智顗说:“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序递次也。”

  既然从“事”、“理”两方面都可以说明十法界平等不二,彼此可以互相转化,那么,“十界互具&

根本咒是啥佛教知识

rdquo;这样的提法,何必一定要引用印度佛典的原文呢?所以,他说:“此十法界皆是十二人缘之所成,故言人缘所生法也。十二人缘并依无明,无明之理体非异念,故言一念具足十法界也。”【 智顗:《三观玄义》卷上,《续藏》,台湾新文丰影印本第99册,83c。】恰是这种“十界互具”,表现了法华圆教的精深。他说:“一法界具九法界,名体广;九法界即佛法界,名位高;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名用长。即一而论三,即三而论一,非各别,亦非横亦非一,故称妙也。”【《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卷三三,692c。】

  有了“十界互具”这个根本道理,就逐渐衍生“一念三千”的事理。在智顗的体系里,十界辗转就出现了所谓的“百法界”。也就是说,众生的一念心生起“十法界”、“百法界”。所谓“凡心一念即皆具十法界,一一界悉有烦恼性相、恶业性相、苦道性相。若有无明烦恼性相,等于聪明观照性相。”【 《法华玄义》卷五下,《大正藏》卷三三,743c。】根

涉及佛教知识的书籍

据慧思(515~577)“十如是”的说法,每种法界又都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是以就有了“百界千如”的说法,所谓“一念心起,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卷三三,696a。】。一念心不仅能生起有情的众生世间,而且还能生起有情的五蕴世间与国土世间。百界千法,这样一来也就变成了“一念三千”。

  从“观心”实践来看,“十界互具”还只是逗留在“理”的层面上,凡夫众生平日“理具情迷”,看不到“十法界交互,即有百法界、千种性相,冥伏在心,虽不现前,宛然具足”【智顗:《观音玄义》卷下,《大正藏》卷三四,888c。】的事理。只有他们一念心起,熟悉到“一念十界”或“一念百界”,甚至“百界千如”,才能算是进入了法华圆教的观心实践。这种“互具相即”,发生在不合等级的生命个体之间,在“理”或“性”的意义上使得一切众生达到平等不二,彼此统一相即。

  三千大

佛教造像基础知识书电子版

千世界,本来就是佛教对于宇宙世界的统称,智顗给予从新论述,说明“一念心”可以遍满宇宙,也就是要向人展示一切现象都是“一念心”里的假相。假如众生能够准确理解“一念三千”的事理,他也就解脱成道了。因为他在分析“三千大千世界”的缘起时,自然就会触及到这种假相背后“三谛圆融”的实相。一念三千的解脱境界,是我们在当下现象世界的体悟。同时,这也构成了晒台宗的宇宙论。

  事实上,智顗之所以提出“一念无明法性心”,重要的原因是要解决当时地论师与摄论师之间关于诸法缘起的争辩。地论师讲“法性缘起”,而摄论师讲“赖耶缘起”,也可以说是“无明缘起”,这在唯识学初传的时代引起了不小的思惟振荡。智顗就把“无明”与“法性”同时付与“一念心”,从而产生了这种独特的宇宙论,我们有时也称之为“性具染净”或“性具善恶”。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336.html

以上是关于十法界-互具相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十法界-互具相即;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658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