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20世纪前期的禅宗研究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20世纪前期的禅宗研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20世纪前期的禅宗研究
20世纪中国禅宗的研究可以说是异常曲折与耐人寻味的。它既有过镇静的时代,又有过沉闷的时期,更有过高潮。可以说,中国的禅宗研究是紧扣着世界佛学研究的形势,同时又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20世纪中国对禅宗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中国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来自国内外两方面的影响而致。从国内的影响来讲,主如果一些传统的学问家出于对佛教的爱好而自发地对禅宗进行了研究,例如像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吕澂、王恩洋、梅光羲,国学大师钱穆,北京的周叔迦居士等人,他们在从事佛学研究时都曾涉及了禅宗。从国外的影响而言,主如果受到欧美和日本等国学术风气的影响,例如像陈寅恪、胡适等人即比较典范。此外,还有像陈铭枢、黄忏华、罗福成、朱自清、任继愈等人,也揭橥了不少心得。胡适则是国内较早在这方面取得成果、影响较大之人。在僧界中则有法舫、东初、圆瑛、太虚等人,出版了不少经解注疏,但这一部分成果仅在教内流畅,进入学界的不多。
平心而论,20世纪初的中国佛教的禅宗研究并不是十分热烈,据袁宾《禅宗辞典》附录《禅宗研究论文及著作目录》,1950年之前,揭橥禅宗研究论文60篇,著作2本【实际上数目比这要多。】。这与现在每年揭橥数百篇禅宗论文与著作比拟,真是太少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来看,应该有这样几个重要的身分:
一、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
二、是西方思潮的侵入、对儒家思惟的批评、中国社会的式微,使一部分国内的传统治学学者认为彷徨,于是他们将国家的振兴依靠于佛教,认为佛教里面有很多思惟与西方的思潮可以找到合营点,或是佛教里早已有之。然则他们所说的佛教,并不是讲的禅宗,因为在他们看来禅宗是一种实践的宗教,他们所说的佛教是属于学理性特点较为明显的唯识宗与华严宗等,愿望用这些宗派的思惟来振衰起弊,最后达到救国的目的。这在一些士大夫,如梁启超、康有为、谭嗣一致人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是中国佛教自明今后,只有禅宗与净土宗两支尚存。世界寺院"七分临济,三分曹洞",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甚至代表了中国佛教。然而因为佛门内部弊病较多,积重难返,窍门秋晚,人才难觅,故佛教界内部,特别是一些居士对这些现象深痛扼腕,他们自发读经看论,撰写著述,组成团体,与佛教僧伽并立。这些人主要以推重教理性的常识佛教为主,旨在提高常识,专研教理,尤其重视唯识宗的教授教化,或者追求净土一宗。这在一些居士,如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吕澂、王恩洋等人身上表现明显。
四、是当时国外的佛教授教化正处在一个文献学研究的高潮,不管是欧美照样日本,学者们留意的是梵文与巴利文经典的注疏和翻译工作,在佛教史方面则留意印度与日本佛教史的研究,对汉文佛典的研究,因受到说话的制约开展不多。虽然一些日本学者对此下了功夫,然则其重点是在与日本佛教有关的一些中国佛教的问题上,例如对中国隋唐以前的佛教,尤其是对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而对自宋今后成为主流佛教的禅宗,确实还无暇顾及,所以他们撰写的一些成果,从现在来看,属于一些资料整理性的著作,但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应当指出的是,虽然世纪初敦煌佛教的资料被发明
五、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大多半时期一向出于动荡的时期,军阀混战之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之后,又进入懂得放战斗时期,所有这些,对做学问的学者而言,弗成能不受到影响,是以对相对于与现世比较远的学问--佛学来讲,是弗成能有一个很好的研究情况的。
因为以上几个原因,使得中国的佛教研究对禅宗的投入不敷,就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成果而言,主要有这么一些特点。一是对禅宗进行批评或予以判教,这主要反应在内学院的一些人身上,如欧阳竟无和王恩洋等人都在著作中对禅宗作过一些评论【值得留意的是,欧阳竟无与王恩洋等人都没有写过专门论述禅宗的文章或著作,他们仅是在自己的著作中论及了这一部分内容。参黄夏年《王恩洋与禅宗四题》,载《禅学研究》,2001年刊。】,认为禅宗"禅属般若,净附真言,摄论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34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20世纪前期的禅宗研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20世纪前期的禅宗研究;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6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