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对印度禅学的有益梳理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瑜伽-对印度禅学的有益梳理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对印度禅学的有益梳理
“禅”自从日本传到西方今后,在西方世界甚为风行,但对于什么是“禅”,则难以给出一个既定的谜底。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可以从禅本身成长的历史长河中描写出“禅”变更的样态,由中也许能够懂得什么是“禅“。禅是梵语音译“禅那“的简称,意译作静虑,义为牵挂捆扎专注一境,正审思虑。中国佛教中习惯将禅与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义为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结合一路并称为“禅定“,禅又为“禅定“的略称。实际上,在印度禅修持中,禅与定在境界上是有区其余。中国方广锠教授恰是以印度的瑜伽及其成长作为此书的主题,以时间为经线,以佛教禅定为视点,勾画出印度瑜伽从古至今的成长全貌。全书共分为五章,是从时间成长的角度来划分的。第1章主要介绍原始瑜伽,时间是从远古时期起到公元前六世纪、前五世纪止。作者依据考古发明的资料,确证早在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文明时期,当地土著居民就有瑜伽修持,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结合西北印度土著文化形成婆罗门教,同时把瑜伽作为重要的修持方法,但此时的瑜伽理论和修持方法还比较原始,处于成长成长过程中; 第2章介绍的是初期瑜伽,时间是从公元前六世纪、前五世纪起,到公元二世纪阁下《薄伽梵歌》的形成止,是为瑜伽修持的理论化阶段,其标志是公元二世纪阁下《薄伽梵歌》一书的形成,它以瑜伽的名义,对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的修持术作了系统的总结。本章着重介绍了三种瑜伽理论:正统派思潮中的奥义书瑜伽理论、带有总结性的《薄伽梵歌》的瑜伽理论和非正统派思潮中的小乘佛教与初期大乘佛教禅定修持与理论; 第3章为古典瑜伽时期,时间是从公元二世纪《瑜伽经》的风行到公元十二三世纪止。古典瑜伽理论的标志是著逻辑学者钵颠阇利所著《瑜伽经》。《瑜伽经》总结前人的瑜伽修持理论,传统的禅定此时纳入瑜伽修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阶段,佛教恰是大乘理论组织化时期,在吸收传统瑜伽的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瑜伽经》的瑜伽理论与修持方法,简单介绍佛教中期大乘和晚期大乘(密教,特别是时轮乘)的瑜伽修持。第4章是诃陀瑜伽阶段。时间是从公元十二三世纪诃陀瑜伽的形成到十九世纪初期印度近代哲学开始。诃陀瑜伽直接渊源来源于古典瑜伽,同时吸收佛教、特别是密教瑜伽的影响,并顺应了当时印度哲学的主流,以吠檀多哲学作为哲学基本,诃陀瑜伽对社会的影响很大,本章主要介绍诃陀瑜伽的瑜伽理论与修持方法。第4章主要介绍近代瑜伽。时间是从十九世纪初期到现在。在印度民族本钱主义兴起时期,瑜伽思惟成为反殖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惟武器,同时传统的瑜伽思惟也在新的时代下吸收新思惟、新文化,获得了新的成长。
方广锠教授的此书的目的是对印度瑜伽作一个历史性的鸟瞰式描述。此书的一大特色在于材料丰富翔实、文字平实清晰、逻辑合理严谨、分析严密透彻、层次分明有序。比如,作者在分析第1章原始瑜伽时理清瑜伽开始产生的背景,作者收集的资料齐备,且涉及的范围很大,有汉文的历史资料、佛教资料:有印度文化的考古资料、印度当时的文化背景资料、印度的地舆情况资料等等,在分析时,作者从多重视角考察印度瑜伽产生的背景,对于为何在印度能够产生瑜伽这种独特的修持方法这个问题作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回答。在介绍各时期的主要瑜伽经典时,把经典的复杂难解的内容以清晰流畅的说话、层次分明的结构言简意赅地进行高度性概述,使读者能够较轻松而周全地把握各时期的瑜伽经典内容和各自的特色。作者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始终以佛教禅定作为视点与尺度,在把它与其他瑜伽修行方法比较中,指出其间的异同,由此凸现了佛教与印度瑜伽文化的源流关系及其自身的特色。在介绍各个阶段的
贯穿此书的一致风格,是作者客观而严谨的著述立场。作者在论述瑜伽修持所激发神通这个敏感的问题上,不是一味地加以排斥,而是基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真实事例及自身体验的基本,予以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但又并不夸大,对于有关神通的记载中带有神化性质的说轨则采取谨慎的立场,并作出自己的合理的解释。作者的这一立场还表现在作者所写的媒介中,对于以“印度禅“一词作为书名的缘起和疑虑,对于“原始“与“初期“二词含义的厘定,对于所引用文献的方法、格式和来源,都作了客观而清楚的说明。这样的做法,表现了学者严谨的学风。
中国禅宗是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但在其源流上,则离不开印度文化。禅宗以“禅定”名,便与印度传统的瑜伽修持有着弗成瓜分的联系,而《印度禅》一书对于印度瑜伽全景式的介绍,为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353.html
以上是关于瑜伽-对印度禅学的有益梳理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瑜伽-对印度禅学的有益梳理;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