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法师-止观双运开智慧(空海法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空海法师-止观双运开智慧(空海法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止观双运开智慧(空海法师)
甘露集之三(学员结集整理)
为什么要止观?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观?
……
空海多次在各地开示过,
现结集和大家分享。
(2012年7月 )
目 录
第一章 止观概述
什么是止观?
脚踏实地、如实、归零――“出世间”
正确的“观”指的是“如实观”
止观俱修,不能偏颇。
第二章 修止……
“止”的作用
静态中,从出入息法契入“止”
动态中,以“四念处”开发定力和明觉
第三章 修观……
何为“观”?
经文解析“如实正观”
闻思,禅修相辅相成
第四章 止观双运……
在出入息方面,如何做到有觉、有观?
什么时候要止、什么时候要观、怎么样来止观双运?
第五章 答疑……
在什么时候进入正思惟、止观双运最好
*******************************************************
第一章 止观概述
什么是止观?
真正的原始佛法——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带领大家修行的时候,要开悟、见法、解脱,都是需要透过真正的“禅那”,“禅那”翻译出它的意思、意义,就是“静虑”,也就是“止观”。是在身心宁静、沉淀的情况之下,用一个很明觉、微细的心来体悟、来见法。
心灵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止”——让身心沉淀、柔软、净化,然后进一步是“止观双运”。“止观双运”就是要用一颗清净、没有污染的心来现观“法”。
“法”讲的就是宇宙的真理、宇宙的运行法则。
你要开悟、要见法、要了悟生死大事,都是在“止观双运”的情况之下,才能够体证到法、体悟到法,所以我们很重视后段的“止观双运”开智慧。
“止观双运”就是用宁静的心、清净的心、不带污染的心来看、(来)如实观宇宙的运转法则,如实观因缘法。这个“观”不是用“想象”的啊!那个“观”是代表归零、不带成见、如实的看。
脚踏实地、如实、归零——“出世间”
要修止观双运的出世间定,你必须要清楚了解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你要清楚了解什么是“出世间法”,就必须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要有正知、正见,你要拥有正知、正见,就必须要有善根、福德、因缘,你要拥有善根、福德、因缘,请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把人间的基本善法好好做好。不要一修行,就马上要成佛、要证果;一修行,就马上要开悟、要明心见性;一修行就认为说自己很利根、要很快。那些真的都是“自我”他在贪图快速,因为“自我”很容易膨胀。
我们来修行,首先要脚踏实地把基本的为人处事做好,如果你没有把人际关系做好,你的修行不可能真正有成。即使你认为的“有成”也不是“出世间法”,我讲的修行有成是出世间法。如果你没有把基本的人际关系做好,你不可能走上正确的出世间的解脱道。
“人成即佛成”,要好好地落实下来,让我们的身心柔软,要懂得知恩、感恩!要跟众生广结善缘,把人际关系处理好,你才会真的累积善根、福德、因缘,你才会听闻到真正的解脱法。如果你世间善法的基础不够,就算你听闻到解脱道、解脱法,你不是不相信,不然就是不容易契入,不容易了解到里面真正的核心,就是会有障碍啊!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小看我们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身、口、意的行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好好地理解正确的因果观,你希望能够成佛、解脱自在,但不要忘了现在、当下就需要点点滴滴去播种善因,从现在开始。
正确的“观”指的是“如实观”
我讲的止观的“观”不是一般人所谓的观想的“观”,不是那种。一般的观想是用自我在想象一个情境出来。当然,那也是可以帮助修定的一个过程。但是如果你闻思不正确,不深入的话,一样,你很难来到客观、如实观。
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为基础,你不知道要“观”什么。有人就会引导你去观一个佛像、观一个神像,或是观一个什么境界,或是观一个极乐净土……,那些虽然也是“观”,但是不叫作“如实观”。那是你有欲望,你在构筑你所要的一个世界,就算你认为你观想有成,那都只是你的“自我”所投射出来的。
所谓的“如实观”它不是自我的投射,他是来到用清净的心,更严格的讲是来到用“无我”的心,不带任何的成见,没有主观意识,很如实的去看万事万物的实相,这个才叫作“如实观”、“止观双运”。
你要宁静下来就是要有定力,所以要知道,我们禅修中的禅定是要让你用来止观双运的,不是要在那里练深定。深定——那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让你去体验一切都是无常变化。如果你没有开启智慧,你修再深的定,那都还只是世间定。你要世间定得再深,你还是一样——那个我执、身见还是破不了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止观双运”,是没办法开启智慧的。不是说禅定不好,而是“定”是为了协助我们以一个稳定的心、清净的心,来“如实观”。“定”就是稳定,(然后)要进入“止观双运”。
“如实观”是要来到心宁静下来、清清净净,没有带个人的色彩,没有带个人的“要”或“不要”,他就是完全很客观。“观”就是来到很客观,你的心要宁静、清净下来之后,才没有个人的“要”或“不要”。然后静下来、很客观的来观看宇宙的真理实相。
止观俱修,不能偏颇。
“寻、伺、喜、乐、一心”这是偏于专注、修止的初禅。
“觉、观、喜、乐、一心”这是止观双运的初禅。
对开悟、开智慧、断结、证果,最有益助的是具足“觉、观、喜、乐、一心”能止观双运的初禅,或未到地定。
初学禅定,大多偏于“专注”、“修止”,这是过程。待禅定有基础又有闻思基础,就能进行止观双运。
若片面的排斥专注,一开始就要止观双运,往往只能是散乱的观、粗浅的观。
若只修“专注”与“止”的禅定,不管深入到什么定,都只是世间法的禅定,未必会开智慧。落入世间法的禅定,往往是因为不知如何止观双运,或是所观的方向错误。
如果你没有闻思基础,没有正确走在解脱道上,在那里一直打坐,很容易就只是在“定力”上面下工夫。
戒、定做基础,有这些好的基础,进一步再来就是要止观双运,一定要用你的清净的心灵去体悟、去认清真理实相,去了解生命的实相,去了解生命的究竟皈依处,你才会真正来到安心自在。
所以定力那是助缘,他可以帮助,但不是绝对。如果你真的要见法、要开悟,你能够有初禅或是未到地定,这些都已经能够让你来止观双运。
“正定”是“止观双运”。若单纯修止,也是为了如实体验禅境的无常生灭,与方便对身心内外及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正观。
第二章 修止
“止的作用”
“止”就是让身心能够安定下来!
最重要的是心要从心猿意马的状态宁静下来。因为一个动荡不安的心没办法去如实观的,你没办法看清万事万物,你都是用自我、用习性在推测、在想象。
记得,如果你没有定力,你没有静的这种功夫的话,你是随顺习性的这种冲动力,静不下来,你对事情的判断一半以上都是错误的,很多都是凭着你的想象、脾气、习性在运作,在推断。
你丑化了别人也不知道;你污染、扭曲了别人也都不知道;别人的意思不是这样,然后你凭着你的直觉,凭着你的凹凸镜去判断、去审判别人,结果大大的误解别人,你也不知道,你还认为你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但是你不知道你被你自己欺骗了。
为什么要有“静”,为什么跟大家讲要“归零”?因为你要能够静得下来,在不带成见的情况之下,你才能够学习着去如实观,你才能够逐渐的看到实相。
当你能够静得下来,然后很客观的去看,这样叫做“止观”。这种“看”有时候是透过正思惟,有时候是透过你冷静,很认真、很仔细的去体会、去体悟,这种看不是光用眼睛看,用心灵去感受也是!
所以,你要止观——静得下来去如实观,你才会看到实相,才会看到自己的颠倒梦想,那时候你的生命才会脱胎换骨!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做:过去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你的惭愧心也才会真正的生起,也才会说:喔!原来真正问题的制造者是在自己。
禅修就是让我们的心宁静下来,这是一个“止”的过程。“止”只是开始,下一步就是要观。所以我们第一、二天着重在“止”的方面,让大家的心能够渐渐的收摄下来,让你那动荡不安的心能够澄清、澄静下来。
这个“止”的过程,你不要疏忽了。你不要以为:“我人平常都在打坐,这个没有什么啊!我要求的是一些神通、一些感应、一些禅相啦!”要知道,那都是属于世间法的禅修、禅定。在“止”的过程中,记得!你越能够无所求,你越容易静下来;你越能够放松,你越容易静下来。
静态中,从出入息法契入“止”
我们的心好似心猿意马,到处飘东飘西,一直在错耗我们的生命,浪费我们的生命能源,我们的心没有跟当下的真理实相对焦。
禅修就是要让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慢慢聚集、对焦过来,活在当下。当你真正能够活在当下,你的智慧力就像阳光,当它有经过聚集之后,力量就会出来,如果你的心有经过禅定力,它会慢慢聚集,然后产生力量,心宁静之后,再深度的去看,就像阳光聚集、然后去看,力道就会产生。
所以,禅修的过程就是让我们的心慢慢聚焦。
聚焦的过程,就是让我们的心慢慢缩小范围,它的着眼点、着力点,本来很散乱,现在心慢慢的宁静,让它有一个“所缘”,系在一个“所缘”,聚集在一个“所缘”。
在修“止”方面,我们是用出入息法来切入。这个方法很简便、最省力。你走到哪里,你都可以把你的注意力收摄在出入息上面。
最初从“点”开始,我们选择鼻头、人中这个点,意即“十六胜行”里面,佛陀所讲的“置念面前”,把我们的念头、觉察力在眼前,放在我们的面前,比较具体是放在鼻头、人中,我们的觉察力就会收回来,然后在这个附近。
所以从现在开始,大家就把那个到处攀缘的心收摄回来,把它放在你的出入息上面。这个点你要放在鼻头上也可以,要放在丹田上也可以。如果鼻头、丹田这些你都有经历过、都有觉察到,你要把它扩大到全身也可以。
这一、两天你不要把心放得太开,你要把心收摄下来,先在这个五蕴身心上面,把这个点先做好。如果一开始你就放,那你后面的力道不容易出来。一开始要先收,好像箭要射出去,你必须先向后拉。我们后面几天会到户外禅修,那是属于比较放的阶段。但如果你没有前面这两天的“收”,你后面的“放”,不会有力道,所以不要轻视这两天的收摄功夫。
收摄六根,可以让你的觉知力慢慢的开发出来。而这个收摄功夫,如果你是放在呼吸上面,还可以让你的觉察力能够不断的提升,变得很敏锐。
至于收摄的过程,大家可以用一个以前可能你们都有玩过的游戏去理解。就像用放大镜,或是太阳光来照射一张纸,因为它的光是开放的,所以这样的照射它不会让那张纸燃烧。但如果你把阳光透过放大镜聚焦之后,它就能够起作用,那张纸它就会燃烧起来。同样的道理,你这两天好好地把心收摄下来,你就会产生定力啊!而这就是开发智慧的力量。当你有定力,你才能够深入的去体悟、去见法,所以你不要轻视前面这个定的基础。
在这修“定”的过程,大家要注意几点:不管你的注意力是放在鼻头,或是放在丹田;或是全身,你可以自由调整。重要的是不要用力,要放松。像现在有的人眉头还是皱得紧紧的,要放开,还要浓眉深锁。你用力的话,你就看不到法,你只是保持一个客观的觉察,来看自自然然的呼吸。你越放松,越能看到自然呼吸的进出。要记得这个很重要的心法——放松,不要用力。
在坐姿方面也是一样,你把它调整到不要弯腰驼背;你把它调整到坐起来很轻松、很放松。不要在姿势上面对抗,也不用跟酸痛对抗。如果你觉得有需要调整时,你可以自由的调整,只是在调整的过程中,你的起心动念,以及你整个的调整过程,那个动作的过程,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觉。从现在开始大家就是把你的觉察力,放在你的呼吸上面。但记得!不要用力,如果你会有胸闷这种情况,那就是说明你在用力,是你的自我在干扰它。
你只是保持一个客观的觉察者,你是来看戏的,你不要介入,你不要去当导演。这个很重要喔!看呼吸,你只是保持客观的觉察者。你是看戏的人,千万不要用“自我”要去干扰它,不要希望当导演去干扰它,你要看的是自自然然的呼吸。越放松,它越容易呈现给你看。呼吸它本来就存在,本来就一直在生生灭灭;你的全身本来就一直在流动变化、膨胀收缩。只是你绷得紧,你没有觉察到它而已。你现在放松,它就能够如实的呈现出来给你看。在一吸一呼的过程中,你都要去体会,一吸一呼那都是在告诉你无常的法印。
当你在禅堂内打坐、静坐,透过观呼吸、出入息,这是一个“方便法”,是让我们的心猿意马能够逐渐的宁静下来、沉淀下来。
观出入息的初步,是让大家能够逐渐的让心定下来、静下来,但是这只是初步,目的不是在修“深定”。
心若能澄静下来,进行“止观双运”,则五阴、六入处、六界、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法……都能因如实正观而如实知见、如实体证。
熟练出入息法后,要修止、要修观、要止观双运都可以。能进入止观双运,则容易看到诸结缚,而断结、证果。
所以“止观双运”,才能开智慧,而定力(正定)要成就,来自于精进不放逸。
动态中,以“四念处“开发定力和明觉
“四念处”的修行要领就是把你的“心”跟你的身对焦,清楚明觉的活在当下,清楚的知道你现在当下正在做什么。
走路时,就清楚的知道我正在走路;吃饭时,就清楚的知道我现在在吃饭的整个过程;穿衣服的时候,清楚的知道我现在在穿衣服的过程;洗澡的时候,清楚的知道我现在在洗澡的整个过程;跟人家讲话的时候,清楚的知道我所讲的每一字、每一句;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也清楚的听到别人所讲的每一字、每一句,活在当下。
因为一方面你会逐渐有定力,另一方面你会开启你的明觉,而这个明觉会遍一切处,慢慢的把过去不良的习气、习性,慢慢的把它校正、校正,培养好的习气、习性,就能够从过去的“无明行”转为“明行”。这是很重要的、活生生的活的佛法,大家掌握这个要领,你应用到一切处,你都可以是在修行、在净化、在开发明觉。
你有明觉,你就有定力;你有明觉,你就能够“止观双运”,你就能够深度去体会,你就能够开启智慧。
第三章 修观
何为“观”?
“观”是指定力、内心澄静后有深度的看。
在禅修方式里面有那些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的观法,包括观呼吸,或是观日轮、观名相那些啊,或是观什么胜境,这些都是属于修定,还在属于修定的一种、一个过程,那是你自我在去找一个目标、境界,来让你把心专注在上面。所以,这个都还不是属于正确的如实观。
如实观没有自我去投射,就是一个很清静的心没有污染,然后客观的来看万事万物,客观地来体会什么叫做无常法印?什么叫做现象界一切都在流动、生灭、变化?
这样,你才会真正的开智慧,你才会看到真正的真理、实相。而这时候的看,因为你没有带成见,才会来到如实观。
阿含经中,常提到禅思,“禅思”就是“止”中有“观”——很有深度的冷静思惟、如实正观。
经文中所讲的“观”都是有定力、有深度的看。这个“看”是用“心眼”去看、用心去求证、去体悟。若欠缺定力的看,因是散乱心,故只能看到肤浅的外相皮毛,而且容易污染、扭曲实相。
“观”是指你呈现出一个你想要了解的目标,你把它叫出来,然后好好的、认真的去体会,或是去找出自己痛苦不安的那些原因,跟人家冲突的那些情景,然后你静下来好好的去反观,我们哪里出了问题?
观,跟反省是不一样的深度,一般的反省是比较浅的,“止观”是来到比较深的层次。你要真正能够“止观”的话,通常都要有相当的闻思基础,你才会正常的观,不然的话,你这个观也是胡思乱想,或是去投射一个影像出来,然后追逐你所要的影像。
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肤浅的看。像刚才有人提到也了解“无我”这些,为什么还是会有这么多的自我、我是、我能?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还没有宁静下来,还没有真正很深度的去体悟法印,而是散心肤浅的看,所以你看不到实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
佛陀所开示的修行法门,都是为了让心澄静下来,以便对于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深度的如实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1583.html
以上是关于空海法师-止观双运开智慧(空海法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空海法师-止观双运开智慧(空海法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