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李世民-我与法师相识太晚了 学佛成佛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14 18:2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李世民-我与法师相识太晚了 学佛成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李世民-我与法师相识太晚了 学佛成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我与法师相识太晚了 学佛成佛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

走出含风殿时,玄奘听到有人轻轻呼唤了一声:“法师请留步。”

玄奘奇怪地回头,眼前出现了一抹亮色,竟是方才在殿中与太子眉来眼去的武才人。

她眸光明亮,体态亭亭玉立,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朝气,毫无寻常宫人的那种纤弱之态。

玄奘合十施礼:“是圣上又有什么事了吗?”

“不是。”武才人微微一笑,款款走到近前,道了个万福,“是妾身有事相询。”

“才人请讲。”

“适才听法师与圣上谈到了梁武帝,妾身不太明白,虽然武帝也做下了许多恶事,但以他皇帝的身份,又身处乱世之中,有些事情是难以避免的。不管怎么说,他毕竟为佛门做下了许多功德,难道竟连现世报都躲不了吗?”

玄奘沉吟道:“武帝有没有能力躲很难说,对于那些有修证的行者来说,躲是可以躲的。但是到了能躲的境界,也就不愿躲了。正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

武才人若有所思地点头,见玄奘要走,忙又说道:“妾身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

玄奘无奈停步:“才人请讲。”

“既然佛家因果不爽,那么佛陀又为何要我们去帮助那些苦难的众生呢?难道他们今天所受的苦难不是由于前世的恶业造成的吗?”

玄奘略觉惊异,这个女子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来,倒也有些与众不同。

他回答道:“因果是极其庞大又复杂的。每个人从无始劫以来都做下过无数的善业和恶业,积累了无数的种子。至于哪颗种子先发芽结果,则取决于缘。你说别人是因为前世作孽才导致今生的苦难,那么你是否敢肯定自己以前就从未作过孽呢?只不过你幸运,暂时还没有得报罢了。如果你能怀着感同身受的心去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那么有朝一日,当你自己的恶业果子成熟时,也会有人帮助你的。”

“法师会帮我吗?”武才人突然问道。

“才人何出此言?”

“法师说过,每个人都需要帮助。或者,法师如果手里有什么筹码的话,也可以拿出来交换点什么。”

玄奘心中暗暗好笑,这女子还真是聪明,她显然是因为自己撞上了她与太子之间的事,而主动找他谈判的。就冲这份快速果决的行动力,就比那个只知道白着脸发抖的太子要勇敢多了。

他淡然一笑,摇了摇头:“才人此言差矣,玄奘是个沙门,又不是买卖人。一个沙门手里哪来的什么筹码?”

说罢,也不想多做解释,只是合掌一揖,转身离去。

武才人怔怔地站在原地,目送着僧人的背影,若有所思……

与玄奘会面之后,李世民的心绪渐渐平稳,梦里的“熟人”不再光顾,身体也好了许多。于是又开始频频诏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与他们商讨国政。

太子李治进奉汤药时,李世民便会趁机教导其治国之术,指导他批阅奏章。

而玄奘则在临时设置的译经阁中翻译佛经,一旦皇帝有了闲暇,便会以谈经论佛之名诏见玄奘,经常一聊就是几个时辰,乐此不疲。一时间,玄奘俨然成了最亲近皇帝的人。

孙思邈来了,他于行医采药的间歇回到终南山,被一些近臣看到,立刻隆礼请到皇帝面前。

李世民对这位比自己年长至少二十岁却丝毫不见老相的药王甚是信任,虚心请教道:“记得老神医当年说过,要治病养生,就需要克制欲望、减少滋味。朕以前不愿,现在愿意还来得及吗?”

孙思邈犹豫了一下,语焉不详地说道:“陛下不要想的太多,民医新配的‘泥丸收神方’应该能对陛下的症状,陛下服食之后好生歇息,归静收心,将养一段时间看看。”

“归静收心……”李世民苍白的脸上现出一丝苦笑,他没有再说什么,依言服下了药王给他配的丸药。

初夏的炎热逐渐弥漫开来,尤其是午间,即使身处山间,也难挡那弥漫天地的暑热。

含风殿内御医云集,侍女们匆忙来去,针石汤药零乱地放置在几案之上。十几盏宫灯照得大殿亮如白昼,仿佛要驱赶那即将降临的冥神。

曾经威武挺拔、气宇轩昂的大唐皇帝,此刻已衰弱得再无半点帝王的英气,只是那双深陷下去的眼眸,时不时地还会有锐利的光芒一闪而过。

玄奘再次来到皇帝身边,李世民拉住他的手,喘息着问道:“朕记得法师曾经说过,菩萨也有生死、凡夫也有生死,这二者的生死有何分别?”

玄奘心中黯然,皇帝最近的话题始终脱不开一个“死”字,或许他已于冥冥之中感觉到死亡的阴影正在一步步逼近,以致言发心声吧。

他温言答道:“陛下,菩萨的生死是随众生而生死,凡夫的生死是不得不生死。”

“为何会如此?”

“因为菩萨与众生最大的不同,便是菩萨的自在。这种自在使他不会为世缘所缠缚,在痛苦时不以为苦,在快乐时不至放逸。而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可以从中体会到智慧,并以智慧来救拔众生的苦恼;但是众生不同,众生在痛苦中因烦恼而沉沦,在快乐中因放逸而陷溺。”

“朕便是如此……”皇帝眸光颤动,看得出他的内心深处仍有着深深的畏惧与不安,“朕不是怕死,只是不想窝囊地死在病床上。即使不得不死,朕也希望能再多活几年,等稚奴再长大些,这个江山再稳固些,那时朕撒起手来也可以放心许多。辅机说过,稚奴最大的优点是仁孝,大唐需要一个守成的君主。可是,仅凭‘仁孝’二字真的可以守成吗?朕很担心,总觉得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

玄奘心中一阵酸楚,李世民并非没有成熟能干的儿子,事实上,他的皇子大都从他身上继承了一些不错的优点和能力——前太子机敏、魏王聪慧、吴王英武,他们都曾得到过父皇的宠爱和厚望,可惜又都在漫长的岁月中失去了他的信任。如今他立了这个年纪较轻、在他看来最为“忠厚仁孝”的儿子做太子,却又不放心他的能力。身为帝王和父亲,在这方面真是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同哥哥们相比,如今的太子以“仁孝”著称,也算是继承了文德皇后的贤德。据说这一阵子他因心忧父皇之病,有时连续几日不进食,年仅二十二岁竟然出现了白头发。此情此景,不仅令大臣们为之感动,便是心肠刚硬的李世民也不禁老泪纵横,哽咽着说道:“稚奴啊,你如此孝顺,我便是死了,又有何憾!”

皇帝希望拥有一个道德上没有暇疵的继承人,这当然无可厚非。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厚而魏王凶险。李世民也这么认为。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李泰当年在李治这个年纪时也不凶险,反而因聪明伶俐饱受他的宠爱;而李治日后到了李泰这个年纪,是否还能保持住这份难得的忠厚与仁孝呢?

更何况,一个以忠厚仁孝著称的儿子,会在父亲的病榻前勾引自己的庶母吗?

玄奘当然不打算把他看到的事情告诉李世民。他清楚皇宫是个波诡云谲的地方,各种残酷的倾轧层出不穷。抖出这件事,不仅对太子和武才人是个灾难,便是对重病在身的李世民也同样是一场灾难。对于如今朝局震荡的大唐、对任何人,都没有什么好处。

至于李世民所说的“等稚奴再长大些”,自己才好放心撒手的论调,玄奘也并不相信。眼下的太子好歹还有那么点儿可贵的少年心性,这便是“仁孝”的温床。天知道等他再长大些,会不会像他的哥哥们那样,优点变得越来越稀薄,缺点却如浓雾般越积越厚,最终暴露在

佛教三大基本知识

父皇面前,从而彻底失去父皇的信任呢?

像这种涉及皇位继承的事情,玄奘自知无法插言,也不打算插言,只是轻言劝道:“陛下,这世间的事是做不完的。再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未来之事很难预测,陛下也不必太过牵挂了。”

“朕现在便是想牵挂,也无能为力了。”李世民叹息着,话语中透着无尽的悲凉,“记得法师曾经说过,便是佛陀,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玄奘点头:“佛陀虽不能改变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却始终在以无边的愿力帮助众生,为众生提供离苦得乐的途径。陛下也可以念佛,依靠佛力往生净土。”

李世民缓缓摇头:“朕不相信仅凭念佛就可以得到救度,这是愚夫愚妇们信仰的东西。”

玄奘笑了笑:“庐山慧远大师修的就是净土,还有现在长安光明寺的住持善导大师。他们都不是愚人。当初,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就是念佛往生的。后来的马鸣菩萨、龙树菩萨、世亲菩萨也都有净土论著。”

“话虽如此说,可朕还是不大相信……”

玄奘道:“也罢,那沙门诵经给陛下听如何?”

“好啊,不过法师诵的梵文经咒,朕听不懂,一听就困,法师能教朕念一篇唐言的佛经吗?”

“可以,有一部唐言《心经》,篇幅短小而文义凝练,玄奘可以教给陛下。”

“心经……”李世民小声咂摸着,“朕倒是听说过这部经,只是不知是否灵验?”

玄奘反问道:“陛下觉得何为灵验?您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

“能让朕免于地狱之苦……”

“这个没有问题!”玄奘斩钉截铁地回答,“心经乃是正极灵能的经文,可将一切不吉阴邪的东西驱除。”

“为什么?”李世民很是纳闷。

玄奘道:“因为《心经》的重点是空性,所谓灵验,也是依靠空性来支撑的。”

“空性……”李世民喃喃自语,似乎有些不解,“空,到底是什么?”

玄奘略觉惊奇:“陛下不理解空吗?可是玄奘读过陛下写的诗,里面有很多‘空’字呢。”

听他这么说,皇帝的脸竟有些微微泛红:“那只是写诗而已……法师有所不知,自打《心经》在长安士子间流行,谈空说无就成了一种时尚。朕也是附庸风雅,其实并不真的明白空的意思。”

“善哉。”玄奘合掌道,“此言足见陛下是个至诚君子,深具佛性。”

“那也只是在法师面前。”

玄奘看着他的皇帝,皇帝看着他的法师,僧俗二人忍不住都笑了起来。

不过,笑过之后,还是要认真地做出解释:“佛法之中有两种真实,一种是世俗真实,一种是胜义真实。关于轮回,每个宗派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都是基于世俗谛的;而胜义谛的说法却是:一切法无生无自性。因也无自性,果也无自性。如同剥开芭蕉树皮,终将一无所获。”

“芭蕉树皮?”李世民从未见到芭蕉,听了这话倒有些纳闷。

“这是一个比喻。”玄奘解释道,“芭蕉树的

佛学常识第二期

树干原本就没有坚硬而实在的中心,在将一层层的树皮剥开之后,最终什么都不会剩下来。”

“哦~”李世民似乎明白了一些,又似乎什么都不明白,“佛门讲空,不是太悲观了吗?究竟该如何理解空呢?”

玄奘道:“陛下,从缘起和因果的角度看,空的含义包括四个方面:其一,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独立性;其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在性;其三,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四,空为事物的变化和创造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空意味着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

说到这里,他对已经听呆了的皇帝说道:“《心经》讲的就是胜义谛。经中所说的空是真正的、绝对无寿命可言的、永不生灭的、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其落脚点就是:彻底的放下,彻底的承担,彻底的减负,彻底的创造。”

李世民默默思索着:“原来《心经》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这部经是最灵验的了?”

玄奘顿时哭笑不得,原本以为皇帝已经通透,却不想还是执着于“灵验”二字。

“陛下,《心经》自然是灵验的。以前帝释天受到魔王波旬的侵害时,就观想空性,以度过危难;玄奘西行路上遇到违缘,默诵此经,也总能化险为夷。”

看到皇帝明显松了一口气的样子,他便接着往下说道:“其实陛下,佛家的很多经咒都是灵验的。而《心经》是般若之心,般若则为诸佛之母,十方一切诸佛皆以般若而成正觉。所以沙门觉得,拿《心经》去追求世间灵验,就好比一个小孩子,用无价的摩尼宝珠去换一滴蜜糖吃。”

李世民倒是不以为意:“如果他认为这是世间的至味,这么做也无不可啊。”

玄奘道:“陛下既如此说,那么就请放心吧。您想要的那么少,怎么会不灵验呢?”

听了这话,李世民顿时释然:“如此,朕就安心了。哦对了,朕还听说,梵文的经咒很灵,唐言的就不知道还灵不灵了?”

“一样的。若是唐言不灵,玄奘又何必翻译?”

“可若是唐言的经文,朕也读不通,又该怎么办呢?”

“《心经》言简义深,为诸法总持,确实不易读通。不过没关系,玄奘可以解释给陛下听。”

“那样做,会不会对菩萨不恭敬?”

“不会的。菩萨悲智双运,以大智上求佛法,以大悲下化众生。菩萨是希望众生理解佛法的。”

“可是,如果翻译得不对,岂不就不灵验了吗?”

“此经是玄奘翻译的,请陛下相信玄奘。”

李世民默默注视着眼前的僧人,僧人也在注视着他,那宁静端肃的神情,清隽又略显苍白的面容,令大唐皇帝不由自主地感到信任。

李世民心中陡然升起一丝感动,他拉住玄奘的手,感慨地说道:“多谢法师。法师如此慈悲,我却刁难于你,实在不该。只可惜我与法师相识得太晚了,没有时间再广兴佛法……”

他确实感到遗憾,并非他才刚刚认识玄奘,而是在过往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未曾给予玄奘真正的信任。他无法理解和认同这个僧人的所作所为,即使有时他们聊得很投契。

“陛下。”玄奘的笑容依然温和浅淡,充满睿智和慈悲,“释迦置教,为安人心。学佛,原本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陛下尽管将自己的心安放好即可,不必有什么遗憾。”

走出含风殿时,天色已经很晚,殿内外燃起点点灯火,丹陛之下,值守的御医们肃然而立。

玄奘知道今夜难以入眠,便没有回自己的住处,而是踏着浸满夜露的白玉台阶,来到殿旁的一片小树林里。

这里空无一人,寂静得就像一座坟墓,很难想象这座山上其实聚集了数万人。

玄奘独自站立在黑暗中,想着皇帝的病情和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一时竟有些出神。

“师父,你怎么在这里?”尉迟洪道的声音突然在耳畔响起。

“原来是洪道来了。”看到弟子,玄奘原本沉重的心倒是一宽,“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

“睡不着。”洪道来到师父身边,调皮地一笑,“自打来到这翠微山,感觉身边的每个人都很忙,就我是闲着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

“你想找人说什么呢?”玄奘问道,“有空闲时间正好多读些经书,学学梵文。也可以打坐修行,甚至什么都不干,闷头大睡,都是可以的。你瞎跑什么?”

“我可没有瞎跑,我是读经累了,出来经行呢。”

听到这句天真的辩解,玄奘不禁一乐:“你在经行?为师倒没看出来。”

洪道也不解释,只嘻笑着问道:“师父,你天天陪着皇帝,都讲些什么呀?”

“我一个僧人能讲什么?不外乎游历见闻、

佛教一些知识文案图片大全

佛法神通之类的。”

“那皇帝都跟你说什么呢?”

玄奘奇怪地看了弟子一眼:“很多人都想问我这个问题,倒没有想到第一个问出来的竟会是你。”

洪道“嘿嘿”一笑:“弟子好奇嘛。”

“你在佛法方面多些好奇心就好了。”玄奘正色道,“至于皇帝的事,你自幼生长于勋贵之家,难道不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好乱问的吗?”

洪道天真地吐了吐舌头,果然不再追问了。

师徒二人来到一棵树旁并排坐下,看天上云起星落。

夜幕无边,四周万籁俱寂,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草梗的清香,耳边传来极远又极近的几声蛙鸣。

玄奘不经意地扫了一眼四周,灌木丛中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有淘气的猫儿从中经过。

他知道这是有人在偷窥,太多人好奇皇帝与他私底下谈论的内容了,每当他踏出含风殿,总会看到有无数双眼睛在迎候着他。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竟然还有人好奇他与徒弟的谈话。

见师父的神色略显疲惫,洪道忍不住说道:“师父,我知道你在给圣上讲经。可是你为何不说服圣上念佛呢?你明明知道,念佛法门对现在的圣上是最合适的了。讲经既费力气,效果还不一定好。”

玄奘轻声道:“众生习染有浅有深、觉悟有先有后,佛法自然也会呈现出种种差别。譬如世间患病者,其病症千差万别,须有多种药物以适应之,其价值也是或低或高。不见得价贵者就一定比廉价者适用,反之亦然。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如此。能契机者,即为无上妙法。”

“可是师父,我怎么觉得,你对今上太过宠腻了呢?”

玄奘一愣:“此话怎讲?”

“我听说很多高僧,他们面对帝王时,都是当头棒喝的。”

玄奘哑然失笑道:“你听过几个故事?还很多高僧!都有哪些呀?”

洪道不好意思地笑笑:“确实听过很多嘛……”

玄奘道:“你要知道,众生是各不相同的,帝王也不例外。不错,有些佛弟子传法时专尚谈玄说妙,但这也只是对某些人适用,对另一些人就未必适用了。以圣上目前的状况,对于他不信的,与其勉强让他信,倒不如暂且回避,从他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或可救得了他。否则纵然说服了他,他半信半疑,也无丝毫利处。”

“师父只是为了让圣上获得益处吗?”

“当然了。”玄奘奇道,“否则我为何给他讲经?”

“难道不是为了让他帮助你弘扬佛法吗?”

玄奘呆了一呆,轻叹道:“想不到你居然这样看待师父讲经。别人该不会也这样看吧?”

“弟子不知。只是听道因法师说,师父幼时就曾立下过‘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大愿。”

玄奘慨然道:“不错,我自幼就想过要弘扬佛法。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从中获益,否则为什么要弘扬呢?况且这种事情向来都是随缘的。”

洪道有些明白了:“那么今上喜欢听师父讲经,也算与师父有缘了。可惜像这样临时抱佛脚,终究有点儿晚吧?”

“只要是真心的,就不算晚。”玄奘的心中透出一丝悲悯,声音不由自主地低了下来,“圣上之所以突然对佛法

佛教知识架构图解高清图片

产生兴趣,与其说是听了玄奘讲经,不如说是他自己内心的畏惧与不甘无处排遣。”

“畏惧?师父,是不是每个人老了之后都会畏惧死亡?哪怕他曾经是一个无人能及的英雄?”

玄奘轻轻摇头:“每个人的心识深处,都有畏惧和不甘。特别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会感到痛苦、愤怒、不接受。但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怕死,圣上也绝非贪生怕死之人,他只是不喜欢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他曾经跟我说过,他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死在病床上,面对即将到来的噩运不知该如何反抗,甚至连对手在哪里都不知道。我想,即便是完全无惧死亡的人,当他想到这一点时,心中也会涌出一丝不快吧。”

窥基黯然点头:“我伯父就是这种想法,他不怕死,只是不想老死、病死。所以他才要服食丹药,他说这么做或许不管用,但他讨厌认输!”

“是啊,没有人喜欢认输,没有人喜欢这种命运不在自己手中的感觉。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无论心中多么抗拒,最终还是要无可奈何地接受它。我以前不能理解圣上对永生的执着,因为我自己从不追求这个,但是现在我愿意尝试着去理解他。他一生英雄,以为可以掌控一切,然而最终却不得不承认,他自己的命运并不在自己手中。这是他的苦难和缺陷,也是众生的苦难和缺陷。他的这种无力感和想要留住生命的愿望应该得到悲悯、同情而不是嘲笑。圣上信任我,要我陪他走过这最后一程。我也希望能够帮他渡过这个阶段,让他以有尊严的姿态走完生命的全程,最终进入安然的境界。”

洪道连连点头:“弟子明白了,师父对圣上实施的,是无畏施。”

“是啊。”玄奘慨然道:“为人解决心中的问题,让人不再担忧害怕,这便是无畏施。其实不单单是面对死亡,即使是在平常的岁月里,世人也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寝食难安,以至痛苦不堪。我们不妨帮助他们拂去心中的不安,成为布施不动心的人。”

洪道肃然合掌:“弟子谨尊师教。”

此时夜色愈浓,风也大了许多,虽是初夏时节,吹在身上竟起了阵阵寒意。

玄奘站起身,轻轻拢了拢弟子的衣裳:“要变天了,我们回去吧。”

这天夜里,含风殿周围狂风大作,越过山石及宫室夹道时,留下一连串刺耳的尖叫声。

李世民从噩梦中惊醒,心神不宁汗流浃背,一时竟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直到内侍听见响动前来伺候,口称“陛下”时,才渐渐稳住了心神。

“是不是天亮了?”他声音微弱地问道。

“禀陛下,外面才刚麻麻亮。”

李世民疲惫地点头:“传太子、长孙无忌、褚遂良,前来觐见!”

“是,陛下。”

而就在距此不远的译经阁中,玄奘端坐在禅床上,心中再次升起一种强烈的不祥的感觉,只觉得脑中一片混乱,恍如混沌初开,什么都看不清楚。

太子李治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匆匆走过,来到含风殿内。

李世民拉着长孙无忌的手,握了很长时间,似乎想说些什么,却不知该从何处说起。

长孙无忌心中酸楚,禁不住浑身发抖,泪流满面。

终于,皇帝开口了:“朕把今后所有的事,都托付给你们了。太子仁孝,这你们都知道。从今往后,要好好辅佐,好好辅佐!”

长孙无忌流泪点头,看着枯槁的皇帝,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李世民又看着李治道:“朕这一辈子,多亏了有贤臣在侧。有无忌、遂良他们在,你就不用担心天下治理不好了!”

他又对褚遂良道:“无忌一向尽忠,朕能有天下,多亏他出力。朕死后,你千万不可让小人离间害他。”

李治、褚遂良也都连连点头,泣不成声。

李世民的精神反而转好,后事嘱托完毕,他又命褚遂良执笔起草遗诏。旁观众人越发心酸不已,都压低了声音哭泣,李治更是哭得眼泪鼻涕一塌糊涂,被长孙无忌扶了出去。

下午,玄奘依约来到含风殿,为皇帝讲解《心经》。

还在路上的时候他就感到了不对,翠微宫上空的乌鸦不知何时又增多了,它们一群一群地在空中盘旋着,不时地发出凄惨的叫声。那张开的黑色翅膀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令人倍觉压抑。

直到看到皇帝,玄奘那颗悬着的心才宁定下来。

他坐在皇帝榻旁,用一贯舒缓的语调讲解《心经》。乌鸦飞走了,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在这一君一僧之间形成了一道光柱,细小的灰尘在其间自在飘荡,空气显得柔和又安静。

或许是因为许多重要的事情都已经交待完毕,李世民的心情明显放松了许多,不仅听得津津有味,便是精神也比昨日要显得健旺。

然而玄奘心里很清楚,这是真正的回光返照。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8252.html

以上是关于李世民-我与法师相识太晚了 学佛成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李世民-我与法师相识太晚了 学佛成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268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