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黄昏 佛法无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法:黄昏 佛法无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法:黄昏 佛法无边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的夕照,能够增添景物的灿烂、妩媚。只是黄昏的时间短暂,所以一般人年老时想要创造什么事业,都说是黄昏事业;有的人想为国家规划一些建设,但因不适时,也称其为黄昏建设。
所谓“黄昏事业”,就是看不到远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未来在哪里,因此总是令人唏嘘嗟叹。然而在现实生活里,“黄昏”给人的观感,因为年龄不同,其实有着很大的差异。试说如下:
一、少年学童欢喜黄昏下课放学。青少年学童一到黄昏放学时,最是欢喜雀跃。因为在回家的途中,可以边走边游戏。尤其住在乡下农村,一到黄昏,大自然的景致变化无穷,从欣赏黄昏的美景,也让人打从心里歌颂人生的可爱。只是现在的青少年,已经少有欣赏黄昏美景的心情,因为在他们放学回家的途中,有太多的诱惑与障碍,诸如打电动玩具、参加帮派集会、飙车、打群架等,所以他们再也无法像过去的学童,每到黄昏,就能迎着夕照,踩着轻快的步伐回家。
二、热恋青年向往黄昏无限浪漫。黄昏时刻,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最是浪漫,引人遐思。因此,一般青年男女,最常相约黄昏后,一起到海边欣赏落日余晖,或是到公园里,花前月下,都能增进彼此的情感与心灵的交流。所以,黄昏对年轻人而言,是人生最浪漫多彩的时刻。
三、银发老人感伤黄昏日薄西山。黄昏能引起青少年的生命热情,但是对一些银发老人而言,见到黄昏难免感伤自己去日无多,因此对生命产生了很多的感慨。但是也有的老人,认为黄昏虽然短暂,毕竟还是美丽辉煌的,因此依然发挥老人的雄心壮志,为人生的事业做最后的奋斗。另外,也有的老人则是洒脱地认为,该是
四、一般大众每日黄昏如常生活。一般大众对早晨的彩霞、黄昏的日落,日日如此,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未必欢喜;日落而息,未必忧伤。就好像春夏秋冬,来的时候来了,去的时候去了。也好像生老病死,流转轮回,看得开,都是一些平常事。
西方人欢喜看流星,因为一刹那的美丽,胜过寥落的一生。东方人对黄昏的眷恋,胜过对流星的追逐。其实不管是流星或是黄昏,刹那即是永恒,刹那和永恒应该都是同等的价值。虽然一般人对黄昏的留恋,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无限的美景总要过去,人生的舞台不容许留下一时的空白,一出戏演完,就要换另一出上场。因此,晨晖也好,夕照也罢,我们能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里,散发生命的光和热,这才是重要的。
朱自清先生有一篇题为《匆匆》的散文,读后令人久久难忘。文中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确实耐人寻味。
说到“匆匆”,列举数事一说:
一、时间匆匆。时间的脚步,从来不曾停下来等过人,总是一分一秒,毫不差误地推动着时间的齿轮前进。你守时,运用时间,时间宝贵;你不守时,糟蹋时间,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没有价值。人的生命,倒不一定活到一百岁、八百岁,而是要看你活着的时间有什么建树,所以人要珍惜时间,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二、人情匆匆。人情的好坏、聚散,也很匆匆。有的人一见如故,即刻成为挚友。有的多年好友,一句玩笑话而反目成仇,彼此不再往来,人情何其匆匆!尤其当我们被人用的时候,重视、关怀,无微不至;若是不被人用的时候,虽在眼前,视如障碍。所谓“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尤其让人感叹“人情何其匆匆”也!
三、生命匆匆。有的生命刚
四、缘分匆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既是有缘相会,但如同甲乙两人,在南北道路上交会,何其匆匆一面就分散。父母兄弟姊妹,总
五、名位匆匆。人生千辛万苦,为了求得一个名分、一个地位。但是几个月的内阁,几个月的部长,宝座都还没有坐热,就匆匆下台,名位对吾人又是何其匆匆呢!中国的历史上,光是国祚不到三百年的明朝,前后就换了十六位皇帝,其名位何其匆匆也。
六、机会匆匆。每个人都盼望自己的机会比别人好,能比别人多一些发财的机会,多一些事业顺利的机会,多一些遇到贵人的机会,多一些平步青云的机会。但是,机会也是在一瞬之间。当因缘具足时,机会自己会来找你;如果因缘不具,你要去找机会,却是怎么也找不到。所以,机会对吾人,也是何其匆匆,何其无缘!
世间事都是“匆匆”的,不要在“匆匆”里寄望吧!还是老老实实地把握时间,把握现实,管他怎么样的“匆匆”,我依然“如如”也!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955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法:黄昏 佛法无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法:黄昏 佛法无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2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