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法:心出离比身出离更重要 佛法无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法:心出离比身出离更重要 佛法无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法:心出离比身出离更重要 佛法无边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一个学佛的人,首先必须做一个明白人。多问问什么是佛教、佛教的意义是什么,佛教的解脱原理是什么、如何才能得到解脱、有哪些步骤。想要做一个明白的人,就要先找到一个过来人——我们称之为善知识,他比书本里的知识更重要——找到这个人之后,你才能真正进入修行之门。因为他是过来人,他不会走错路。佛教解脱的原理,就是一代又一代这样的人,将自己验证的真理以及方法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种传承的引导下,自己再一层一层地印证、验证真理的正确性。所谓真理,是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的,它不是你自己认为的真理,不是你自己认为的解脱,而应该是一种经过了验证、达到一定标准的证量。很多自认为解脱了的人,其实只是陷入了无记与顽空,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就会堕入畜生道。所以,一定要做一个明白人,并且要找
实在找不到善知识怎么办呢?你可以读些好书,比如,读读《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清净道论》等等。但世界上也有很多打着佛教烙印的外道,其中不乏邪教,让很多人弄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
什么是附佛外道呢?如果不明白不认可佛的四个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寂静涅槃”,即使贴了“佛”的标签你仍然是外道,这就是“附佛外道”。所以说,我认为,单纯的出家,并不见得是真正的皈依。
我认为的皈依是:放下自己,融入另一个世界,或者说走进另一个世界。我说的这另一个世界就是佛教。如果你能够放下自己的一些东西——主要是执著、偏见以及世俗的欲望,尽量能放下它们的时候,就能够真正地走进佛教。当我们许下“走进”的愿望,并且以行为走进它的时候,我认为就是开始了一种皈依。有没有那种皈依的形式都可以,也就是说,你出不出家都可以。
发心,即许愿,就是不仅希望让自己用这种方式离苦得乐,而且希望让别人也能通过这种方式离苦得乐。这个“乐”,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它绝不是损人利己的产物,而是利己的同时也能利人的东
出家是完全割舍了世俗的生活,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割舍。很多人在形式上割舍之后,心灵上却不一定割舍得下。身出家的人,不一定心出家,而身未出家的人,有些却已经心出家了。就是说,这种割舍更多的是从一种心灵上的拒绝和放弃开始的。因此出家本身也是一种戒。所谓戒律,就是一种拒绝,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全部的生命投入信仰,从心灵上拒绝世俗的一切,就形成了真正的“出家”。比如,我虽然穿着俗家的衣服,但我几乎一直是与世隔绝的,我总是与世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禅悦为食,生活上也是离群索居。我觉得自己在心灵上已经出家了,至于外界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我不在乎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教修炼的目的就是不在乎外界怎么看待自己。如果佛教要看别人的眼色做人,非常在乎这个世界怎么看你的时候,就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演员,这种修行仍然是一种面子上的东西,不是真正的智慧。我始终觉得,心里真的得到那种快乐清凉的时候,世界就干扰不了我,这才是真出家,才是一种真成就。当世界老是能干扰一个人的时候,说明他既没有真正出家,也没有真正皈依,这是我自己的一种非常简单的理解。
前段时间,我的学生心印出家了,她是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得了绝症。无常撞醒了她的心灵,促使她真正走进了信仰,也走出了一直困扰着她的抑郁症及其他好多负面的东西,包括世俗享受、欲望及不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后来,她决定将自己全部的生命都投入信仰,所以就选择了出家。她出家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来了外界如潮般的讨论。大部分人都非常不理解她的选择,但也有好多人,因她用出家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拒绝与放下,而对她肃然起敬。当然,鱼游于水,鸟飞在天,谁有谁的选择,谁有谁的生活方式,并不是说所有的信仰者都必须效仿她的方式,纷纷放弃世俗的生活。但是,当这个世界需要你表态,需要你选择一种生活,需要你去拒绝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必须这样去做。要不然,你的生命小舟,就会被世俗的污浊之浪所左右,永远都去不了那个你向往的地方。
据说,有
不过,真正的信仰不是一种情绪的冲动,不是说在你情绪高涨的时候,就对你信仰的对象非常虔诚,非常向往,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就远离它,生起退转心,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相应,跟真爱中的心有灵犀很像,但它毕竟不同于爱情。它是更高的一种东西。之所以说它更高,就是因为真爱虽然神圣美妙,但它毕竟是一种情绪。真正的信仰不是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946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法:心出离比身出离更重要 佛法无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法:心出离比身出离更重要 佛法无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