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佛法:如何因应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佛法无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二十一世纪-佛法:如何因应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佛法无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法:如何因应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佛法无边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许多研究未来趋势的学者专家,纷纷在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的今天,做种种的预测;而我不懂所谓的未来学,事实上二十一世纪也尚未来临,不能做什么预言,我只有用智慧、慈悲的佛法观点,以现有的资料,从现在往未来看,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一些现象,以及如何因应的措施,一一加以说明。
因为我不是预言家,也没有神通,对于各种预言的正确性,都持保留的态度。不过到目前为止,种种预言、猜测,有的从宗教层面的感应、体验,有的从学术层面的分析、观察,他们所做的一些判断。大致不出以下几大类:
(一)悲观的预言
1高喊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有一派宗教,呼吁世人,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但在佛教的立场,认为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地球,未来还有很长的时间,也许佛法会慢慢在人间消失,但是地球不会那么快就崩溃、毁灭。
虽然佛教内也有所谓「末法」的观念,但我对这种说法,并不赞同,因为那不是释迦牟尼佛当年的预言。
2人类质量堕落,环境持续污染
中国人一向认为出现先圣先贤、三皇五帝的时代,是最好的社会环境,对于这点,我也持著保留的态度。因为,从历史上看,每个时代都有好人做好事,也有恶人做坏事,并非只有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才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3天灾地变,环境恶化
有人认为地球的环境越来越糟,譬如说,被破坏的热带雨林越来越多,而各类机械所排出的废气,也越来越严重,不但地球的气温持续升高,连许多地方的冰河,以及极地的冰帽,都渐渐融化变成了水,海洋水位上升,陆地面积减少;但另一方面,河流及地下水却日渐干涸,大地的农牧面积缩小,沙漠幅员扩大。
有这类想法的人认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已面临穷途末路的命运,就连宇宙都在奔向一个大黑洞,步步走向毁灭。
4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地球近于毁灭
有人担心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大家若纷纷采用核子武器及生化武器,将使得人类现有的
(二)乐观的预言
1科学突飞猛进,将可做星际旅行
有人观察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乘坐高速火箭,到各星际之间旅行,或者移民到月球、火星,甚至到其它恒星系统的星球上去,像这样的乐观态度,的确很可爱。
2人类道德进步,普遍废止监狱刑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有人认为到了二十一世纪,人间会出现像孔夫子治鲁三个月的那个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间不再因犯罪而有监狱刑罚的事件。全世界不仅废止死刑,连看守所、法律及警察等的保安措施都将废止。
3地球即将成为优良星球,人间无恶人,世间无毒物
近几年来,美国及日本出现了很多此类报导,我也曾看过五、六本这样的预言书籍。他们是从宗教的体验、超心理学的立场及经验,也有一些是从磁场变化之说,所得到的讯息。
他们认为因为人的质量改善,地球的磁场也跟著改善;没有坏心的人,也没有含毒的动植物等,耕田不需要用农药与肥料,不论是加工或自然的食品,都是来源丰富而且成分营养。并且由于磁场相通、相同、稳定,自然而然人类的脾气就不会暴躁厌烦;物质普及丰盛,人类的贪欲降低,自私心减少,争执的事情也不会发生了。
4人类身心健康,平均寿命可达一百五十岁
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的身心,越来越安定、健康,不但长寿且不易老化,也不会害病,渐渐地不再需要医护人员及医疗设备。
5世界政治清明,平等统一,不再有国界,不需用军备设防
佛经里所说的「北俱卢洲」,就是一个这样的环境。没有国界之分,不需要军备武器,到任何地方都没有关卡,不必用护照;如同这一村到那一村,这个家到那个家一样的方便无阻,甚至也不再需要有村落及家庭的体制。
(三)悲观、乐观都有可能
不论是悲观或乐观的预测,未来都有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端看人心趋向。根据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因缘与因果能决定未来,只要致力于人心的净化及人品的提升,使得人心的趋向越来越好,人类心灵越来越纯良、安定,乐观的世界就会出现。否则,光是空想幻想,而不努力于人心的净化,悲观的未来也就难免了。
(一)快速的生活步调
二十五年前,我刚到日本东京念书,就感觉到日本人的生活步调好忙、好快,与台北简直有天渊之别。但现在不论我到纽约、台北,或到东西方世界各地,不论是都市或乡村,每个人的生活步调都是紧张而快速的。
站在禅修者的立场,我常常勉励大家,生活态度「要赶不要急」。不论是对工作、成绩、速度、质量的要求,只要尽心尽力去做就好,心中不要给自己压力,不必有忧虑。
我曾对法鼓山僧俗四众弟子提出二十句「共勉语」,其中有一句是「忙人时间最多」,也许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不过,就以我个人来说,每天的行程与工作非常忙碌,但由于能够充分支配运用时间,所以我也有休息的时候;不过前提是即使忙著工作,心情仍然要保持悠闲,这才能「忙人时间最多」。
(二)疏离的人际关系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及工作性质,与农业社会完全不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也越来越强,人际间缺乏温暖与互助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多关心他人,少忧虑自己,尽量充分运用现代通讯工具,例如电话、传真、电报、E-mail、国际网路等,与人们建立较多的接触关系。所以落实「共勉语」中所说的「利人便是利己」,便能改善疏离的人际关系。
(三)复杂的社会状况
现代的社会情况非常复杂,诱惑、刺激的事情太多。走在马路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奇招百出的商品与信息,让人目不暇给、眼花撩乱;一打开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也有许多神奇、离谱、怪异的新闻报导。
就像最近一些小道刊物,乘机将几个形象不错的佛教团体,以所谓的内幕新闻、独家报导,用「想当然尔」的丑化手法来散播谣言,等著看这些佛教团体会有什么反应;他们最喜欢被丑化的团体去交涉抗议,因为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新闻可供炒作了。
事实上,面对黑白颠倒的言论是不必介意的,不妨以慈悲心来原谅包容他们,以智慧来处理就不会起烦恼。
因此,我们要将自己专注在「利人便是利己」的工作上、责任上,物质生活简朴节俭,兴趣不要太多太杂,利害得失少管一些,倘若能够如此,社会环境的复杂,就不会对我们产生负面的影响。
不用在乎人家怎么谈论你,重要的是尽量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共勉语」中的「尽心尽力第一」,便能化复杂成简单。
(四)多变的时代背景
时代的思想潮流是永远不断在变幻著,就以食物的营养观念来说,有一阵子说是菠菜铁质最好,接著又强调卡洛里、蛋白质、维他命E、维他命C或某种矿物质的重要,不但各种说法不断在变,连变换的时段也越来越缩短,使我们无所适从。
但是,生命是极为有限的,我们如何来得及追上潮流变化的脚步呢?若以《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观点,就知道应该把变化看作幻相,我们有需要跟著变吗?过去已过去,未来的事又怎么会知道?只有现在最重要,把握现在的每一个因缘、每一个时间,尽心尽力把现在的专业、专职做好,不是抱残守缺地固执不变,也不是无主游魂似地不知为何要变。不论变或不变,都要满心欢喜、充满感激和感谢的心。
因此,我在「共勉语」中有一句「时时心有法喜」,其中的「法」就是用来调适身心的方法和观念,让我们不受环境所影响。
(五)物质丰富而心灵空虚
一个欲望很强却没有事情可做的人,其心灵必然是空虚的。尤其现在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既然不必担心生活问题,就应当尽量运用自己的资源,为整个社会、世界人类来付出、做奉献,如此,心灵自然充实。因此,「共勉语」中另有两句话,就是「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我个人是一个没有薪水的终身志愿者,而法鼓山这个团体就像一个输血的导管,把有人需要的血,从愿意捐血的人那儿拿来救人,而导管中是不留任何东西的。
(一)信仰宗教──但不可依赖灵异现象及崇拜神格化人物
面对急速变化又纷杂不已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环境,如果没有正确的宗教信仰,就不会知道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但会对现在发生的事实不了解,也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担心不已,因此,社会就出现灵异及神格化人物的崇拜。
事实上,对于展现灵异,为人解说三世因缘并显奇迹的旁门左道,并非只有台湾才有,世界各地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这样的人。只要是人心不安,需要安抚的时候,就会有如此的人物出现,他会告诉一些你所希望知道的事,并且似真似幻地表现出一些异象,还会教你修行一些他所发明的方法,有时也能谈论一些拟似的科学、冒牌的哲学、剽窃的佛学,使你觉得既有异能又有道理,这些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在未被揭发、未出事前,有人相信,大家就以为是真的,内幕爆发,出事后团体解散,主事者被告而进入牢中,才知是假的,迷信的宗教现象就是如此,不清楚时会以为是真的,了解之后就知道那是假的。连那些扮演神佛降世的人物,在屡次欺人成功之后,也会相信他们自己真的已是神佛化身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不可依赖神异现象及盲目的崇拜,应该要相信因果。因果就是在宇宙之中,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原因,佛法说:「因果不可思议」,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我们凡夫的智慧不够,是无法透彻知晓。
(二)求助哲学──但不能仅仅讨论问题和指出问题
我们可以求助于哲学,以思想的、思辨的方式,针对人生问题及宇宙问题予以讨论,并且深思熟虑的探讨社会现象及其改善之道。可是哲学并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因为哲学家往往因应时代而提出一个又一个的学说;这个问题需要解决,那个问题需要考量,永远推陈出新,永远有新的哲学思想出现,结果人类的根本问题,还是在原点上兜圈踏步。
佛法说:「因缘不可思议」,则是要我们用因缘的观念来处理问题,不论是人生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宇宙的问题,用因缘的信仰心及因缘的观察态度,以「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四个层次步骤,便可以弥补哲学功能之不足。
(三)期待科学──但不能指望以此解决超心理的问题
目前是科学昌明的时代,为人类带来许多的便利,但是,科学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现在有人将精神层面也纳入科学领域,譬如说,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甚至研讨更深层的超心理功能。
但是,站在修行的观点,以及宗教现象的层面来看,完全用科学来分析人的问题,那是办不到的。因此,禅修的经验及宗教信仰,都有实质的内容及其功用,不是科学所能探索的范围,却可以补足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提倡文化艺术──却无法帮助人的终极关怀及生死问题
我们虽然应该积极提倡文化艺术的陶冶,但这并不能帮助人们解决死亡的问题,不能化解死亡的恐惧。
过去的人,不愿意正面谈论死亡问题;但是在近三十年来,不论是东方、西方,都开始愿意正式面对这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并拟出种种因应之道,所用的新名词「终极关怀」,就是关怀死亡、尊重死亡,告诉人们如何面对死亡、处理死亡事件。
帮助临终的人在安详、宁静之中,怀著感谢、希望、喜悦而安全的心离开这个人间,这是需要宗教的安慰;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不但要让临终者对于既往有无限感恩,也要让他对于往生佛国净土有无比的信心。
(五)提倡教育──人品重于财富,奉献重于积蓄,智慧重于技术
提倡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是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及宗教教育,会为人类带来灾难。所以在提倡教育的同时,首要的着眼点,应该是人品重于财富、奉献重于积蓄、智慧重于技术。
如果光有财富而缺少人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是不幸的事;如果储蓄不只是自利,又更进一步能有布施奉献的观念,那便是将财富储蓄到社会、人群中去,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幸福。
此外,身有一技之长,固然可以获得生活的保障,但若还有智慧,将能帮助我们在精神上获得安定、健康及成长。因此,佛教向来提倡智慧和慈悲的教育;有慈悲,就能包容、奉献;有智慧,就不会制造烦恼、不会被他人困扰。所以「共勉语」中有两句话:「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一)如何安家
1家庭的基础在于成员之间的互信、互敬、互助
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尊敬、互相帮助,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
互信的条件是自己的言行忠诚不欺,才能取信于人;并且相信对方也是忠诚不欺的人,偶尔明知受骗,也不应该存报复的心,留给对方一条反省改过的活路,相信对方是相信你的就够了。
互敬的条件是先给对方尊重,时间久了对方也会受影响而尊重你了。
互助的条件是,先向对方伸出援手,先为对方的利益着想,自己也会受益。
2家庭的意义在于成员之间的互谅、互勉
互谅的原则是彼此要多体会对方的立场和情况;互勉的原则是彼此要多给对方正面的慰勉和欣赏。否则,太太很辛苦的在家带孩子、煮饭、洗衣服,先生不但不体谅,反而认为她在家坐享其成;而太太也无法体会丈夫在外勤奋工作的辛劳,反而认为他是不知帮忙家事的懒汉。这就造成了夫妻间吵架、互相埋怨的藉口,而成彼此计较的怨偶了。
3家庭的成员之间,是伦理关系的共同体
有些现代化的家庭,夫妻的财产,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分得十分清楚。最近我听到有一对夫妇,他们俩各自都有待遇不错的工作,可是在家里任何用品都是各买各的,房租一人一半,连煮饭也是分别轮流值日,他们自己觉得公平合理,但我怀疑,像这样的夫妻关系,能够维持多久呢?
家庭是一个共同体,如果不谈相敬相让、彼此体恤的伦理关系,只是一味要求合理公平,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婚姻,如果还能不破不散,那真是异数了!
4凡是建立起互补有无、互相照顾的生命结合体,都算是大家庭
做任何事都要建立相辅相成的默契关系,弥补彼此的不足,便是同甘共苦的家庭结合。
有人问我:「圣严法师,你专门在做照顾别人的事,有谁在照顾您啊?」
我说:「世界上有许多人专门让人照顾,也有许多是专门在照顾人,这就是公平合理!例如我的职业和身分,就是学习著如何做好一个照顾他人而成长自我的人,但愿不要麻烦别人来照顾我;如我非得要人照顾而且有人愿意照顾的话,不论是谁,我都感谢!」
如果世间没有人需要佛法的照顾,我这个和尚不是就没事情可做了?如果大家都拒绝好心人的照顾,一切菩萨岂不是没有修行福德智慧、积聚成佛资粮的因缘了?因此,不论是家庭乃至社会,凡是互补有无、互相照顾,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场合及环境,都算是家庭。最小的家庭是两个人的共同生活体,渐次扩大,一个社会团体,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为了全体人类的共存共荣,
(二)如何乐业
1精进不懈,惜福培福
凡是人类的工作、事业,以及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都称为业。乐业就是不论成败、贫贱、富贵,都能尽自己的本分,努力的工作。成功不骄傲、失败不气馁、贫而能刻苦、贱而能上进、富而能节俭、贵而能勤劳,这是敬业乐群的基本定义及原则。能够如此,那就是知福、惜福、培福、植福,而使得人人有福了。
2以全体众生为安业的对象
不过,乐业的范围,可大可小。最小的事业,是个人的举手投足、一言半言、起心动念;次大的事业,是你个人从事的某项专业或专职的工作;大事业是社会大业、国家大业、人类世界的千秋大业,以及一切众生的生死大业。
作为一个佛教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一切众生的生死大业负责,让一切众生都能解决生死之间的大问题;活著时,要珍惜生命,感激生存,感恩生活,要好好地运用我们有限的这个生命旅程;死亡时,要心存感谢、充满喜悦,要无惧、无忧、无悔、无怨、满怀著悲愿心,迎向光明的前程。
3乐业必须安业──身口意三业清净
安业是安心工作,有一项安定的职业,并不等于持久固定在做同样的工作,亦不等于既不求升迁,也不准改行。
乐业的业,是指乐于通过身口意三业,来从事任何安定而自利又利他的工作,因此要为一切行为负起责任。
一般人只知道不做损人的事是负责任,佛教徒则更进一步,凡是不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是不负责任;一般人只知道对身体及语言的行为负责,佛教徒则对自己的心理行为更要负责,所以常用惭愧心来修忏悔行,因为身体的行为及语言的行为,修善作恶,都是由于意业的起心动念。
因此,乐业先要安业,安业先要检点心理的行为,然后才能够对身、口两种行为尽责负责,乐在其中。
4在安定和谐中,把握现在的今天,走出新鲜的明天
佛法讲因果、因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关系一定是存在的,如果种因而见不到果,无法立竿见影,那是因缘尚未成熟,就像今天做了事,不一定今天就得薪水;如果未曾记得今生种了什么因,却有大祸或是大福,那是由于不知在那个过去生中种过恶因及善因。因此,我们要对过往无怨无悔、无骄无馁,落实于现在最重要;立足于安定和谐的现在,把握今天,走出新鲜的明天,才是乐业的基本态度。
5积极进取中,时时踏稳脚步,步步站稳立场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胜利是大家都希望的,如果明知不可为又不得不为,成功了是意外,失败了则是意料中的事;失败有大小,有明有暗,一败之后,永远站不起来,是大败;屡败屡起,波折升降,是小败。明吃亏是智慧型的小失败,屡次吃亏而不能自知、不知防范,是愚蠢型的大失败。
胜败虽是兵家常事,如果屡战屡败而竟不知怎么败的,那还能够安业乐业吗?所以一定要「识人,识己,识进退」,踏稳脚步,站稳立场,失败了再努力,成功了更努力,便是安业乐业的准则。
为了因应现代社会的变迁,让大家都能安家乐业,法鼓山积极提倡四种环保运动,那就是:心灵环保、生活环保、礼仪环保及自然环保。
(一)心灵环保
所谓心灵环保与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心理建设等是非常接近的。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留下了庞大的圣典,其中所记录的佛法,都是为了要提升人品、净化人心、改善人的环境,这些就是心灵环保的内容。
《维摩经》中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的行为能够主导身体和语言的行为,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能影响整体的环境;因此,法鼓山的具体工作,就是在观念上,劝导大家要少欲知足、知恩报恩;在方法上,劝勉大家要用念佛、拜忏、持诵、禅修等项目,来做心理层面的净化。
心灵清净,对于所处环境的感受,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心灵不净,纵然佛国在眼前,也会觉得所处的环境是不安混乱的。
有一次一家保全公司的保全人员,要我坐在他们的车上,两边各有一个人,都佩带着手枪,说是为了让我有被保护的感觉。
我跟他们说;「本来我是来去空空,觉得很安全的,现在你们坐在我旁边,反而让我觉得危机重重!」因为万一手枪走火,或是有人看到两位保镖在左右保护著,误以为我很有钱,动了歪主意,结果适得其反,而且我身上也真的没有钱,反教对方失望,岂非对不起人了!
因此,如果心中没有安全感,你就不得安全,心中不为安全问题烦心,就是安心的人,而且你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佛国净土。
(二)生活环保
如果生活整洁、简朴、节约,就不会浪费自然资源;安宁、平静、清净,就不会制造环境污染,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就会改善。
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有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资源污染、噪音污染等,到处髒、乱、浑、浊、不安宁,使大家失去了安全感和安定心,因此法鼓山正积极推动生活环保。
例如我们提倡旧物新用、儿童玩具及书籍交换、垃圾分类分级、资源回收,该用、需用的用到不能用为止,不需用的尽量少买乃至不买,并且推广环保餐具及环保购物袋;鼓励办公室里一纸至少两用,然后集中回收,转为再生纸。
(三)礼仪环保
佛教特别重视礼节和威仪。目前法鼓山所提倡礼仪环保的内容包括:在个人方面,待人接物时要合掌问讯,一言一行,尊敬对方,除了要口称「菩萨」、「师兄」、「师姊」、「阿弥陀佛」、「谢谢你」等,并且不说粗俗语、低俗语、流俗语;在社会群体方面,提倡婚丧喜庆的隆重庄严,并曾出版了一本《一九九四年礼仪环保
其中的佛化婚礼,是针对中国人婚丧喜庆的习惯,渐渐变成吵闹喧哗与浪费铺张,只讲排场,不顾尊严,失去了礼仪的功能,品格低俗,早与现代世界的文明脱节,甚至被国际媒体视为奇风异俗,因此,我们不遗余力的在推行礼仪环保,目前已有很好的反应。
(四)自然环保
佛陀曾告诉我们,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是修行佛法的道器和道场。我们对所处的自然环境,要将它当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看待,也要当成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床铺、自己的座位来看待。因此,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不但对动物要爱护,对植物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存环境,空中的、地面的乃至地下的一切资源,都要善加保护。
我们的理念──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
我们的精神──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
我们的方针──回归佛陀本怀,推动世界净化。
我们的方法──提倡全面
法鼓山所推动的全面教育,包括从结婚、胎教、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宗教的人格教育、老年人的关怀教育以及临终关怀的生死教育。目的是在对人类关怀,提升人的质量,使得人人都能见到自心中的净土。
大家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跟慈悲、智慧相应,那么你这一念,就是生活在自己内心的净土里;以这样的精神,影响我们的家庭及全面的生活环境,人间净土就会普遍地、渐渐地落实出现了。
法鼓山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提升人品、改善环境、安定人心、安定社会。如此,才能完成和谐的人生、和乐的社会、和平的世界。
但愿我们共同努力、实践、推广,让我们有大信心、大愿心,因应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9117.html
以上是关于二十一世纪-佛法:如何因应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佛法无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二十一世纪-佛法:如何因应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佛法无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