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犍连-佛法:阿难的七个梦 佛法无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目犍连-佛法:阿难的七个梦 佛法无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法:阿难的七个梦 佛法无边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毗琉璃王的大军很快就包围了迦毗罗卫城,目犍连施展神通,将相识的五百人摄入钵中,从空中飞出迦毗罗卫城。
国王摩诃男迅速集结四兵,出城一由旬以对抗毗琉璃王。他们箭术高超,或射落对方士兵的头髻,或射断对方的弓弦,或射破器杖、幢幡等,却始终未伤一人。
毗琉璃王非常惊惧,对群臣道:“释迦族人的箭术之精名不虚传,他们如果真想伤害我,我必死无疑!”于是下令退兵。
这时,好苦梵志劝阻道:“大王有什么可畏惧的呢?释迦族人皆持五戒,为优婆塞,宁死也不肯断众生性命。我们应当进军。”
毗琉璃王听从了好苦梵志的话,继续进军,释迦族人果然退入城中。
拘萨罗军队隔着城墙,向城内之人发出通令:“献城投降者可免一死!否则,城破之日,血洗全城!”
此时释迦族中有一位十五岁的少年,名叫奢摩,他登上城墙独自应战,杀死了众多敌军。敌军顿时崩溃逃散,藏入土洞之中。
受到奢摩少年的鼓舞,另有释氏兄弟三人也提刀出城,杀向敌军。
可是别的族人却对他们说:“你们这么做有辱释迦族的门户。谁不知道应战?但我们释迦族人向来修善,蝼蚁尚且不伤,何况是人命?你们既然忍心使用暴力,杀伤生灵、玷污宗族,理应被驱逐,现在速速离开此地!”
于是,奢摩少年与其他三位释种青年杀出重围,从四个不同的方向离开了迦毗罗卫城。
毗琉璃王的军队最终杀入城中,开始大肆屠杀释迦族人,并要求部下挑选五百名释迦族的女人带回他的行宫。又将抓到的释迦族男子集中起来,用战象踏死。一时间,迦毗罗卫城血流成河。
这时,摩诃男来到毗琉璃王面前,乞求道:“当年,是我让婢女末利冒充我的女儿下嫁给你的父亲,所有的恶业都是我造成的。我愿意接受惩罚,请你允许释迦族人离开此城。”
面对这个一直被他称为“外公”的国王,毗琉璃王竟然想出了一个残酷而又刺激的主意:“我听说你能在水里潜很久,现在你潜入水中,我叫释迦族人随意逃生,等你浮出水面之后,我再下令杀死剩下的人。”
摩诃男同意了这个要求,他潜入水中,再也没有出来。
毗琉璃王在岸边等了很久,眼看着城中释迦族人从四个城门竞相奔逃,几乎都要逃光了,他终于起了疑心,对身边的大臣说:“摩诃男怎么还没有浮出水面?他不可能潜这么久,就算他淹死了,尸体也会浮上来的!”
于是派人下水查看,却发现摩诃男将自己的头发紧紧地系在水底的树根上,断绝了自己的性命。
得知此事后,毗琉璃王心中升起一丝悔恨道:“我外公是为救护自己的亲族而死,早知如此,我终究不应如此讨伐。”
出于感动,他停止了屠杀计划。
关于这个国王摩诃男,玄奘还记得在《杂阿含经》中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那依然是佛陀得道的第五年,回故乡迦毗罗卫城省亲的时候。当时佛陀住在城南尼拘律树园,有一天,摩诃男来礼见佛陀,杞人忧天般地对他说道:“世尊,现在我们迦毗罗卫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而繁华,我每天进进出出,身旁常有狂奔的象、马,横冲直撞的人、车擦身而过。我时常在想,真不知道哪一天会被其中的一头撞死,而死前又仓皇地忘记了念佛、念法、念僧。我担心像这样的死法,不知道下辈子会沦落到哪一道?出生到什么地方去?”
当时佛陀很认真地对他说道:“摩诃男,你不用害怕。你死后会出生到好的地方,不会沦落到三恶道中去,也不会有不好的报应。这就好比是一棵树,从幼苗时起就倾向东方生长,继续长大时,还是一直朝着东方倾斜生长,日后如果有人砍倒这棵树,那么,你认为这棵树会朝哪个方向倒下呢?”
“当然是朝东方倒下了。”摩诃男回答说。
佛陀点头道:“摩诃男,你也一样。就好比有人将装有酥油的瓶子丢到深水池中,瓶子当然会一直沉入水底,但那瓶中的酥油,终究还是会浮到水面上来一样。摩诃男,你长久以来念佛、念法、念僧,死后即使身体被火化了,或者被抛弃在坟场间,任由乌鸦、鹰鹫、野狗、土狼啃食,任凭风吹、日晒、雨淋,久而久之,身体化为尘末,但心灵经长期熏陶所建立起的坚固的信仰、戒行、闻思、布施、智慧,会引领你的心识升华,趋向于安乐美好之处。”
如此看来,摩诃男平常就是一个善根和学养深厚之人,虽然他在血统和种姓的问题上过于自高自大,以致惹下滔天大祸,却不失为一个真正的贵族。
而佛陀的意思也很明显:平日修学的熏陶,远比临终前的那一念更为重要。
或许,当摩诃男将自己的头发系在水底的树根上时,心中会浮现起佛陀对他说过的话吧?
毗琉璃王退军之后,目犍连尊者回到佛陀的身边,对他说:“承佛神力,我已护佑五百人。”说罢将钵取出打开,才发现,钵中所藏之人已全部死亡。
目犍连尊者这才真正觉悟到,因果法则是不可违背的,就是神通也敌不过业力!
再说毗琉璃王出城后,安慰被他抓来的五百名释迦族女子道:“不必忧愁,我现在是你们的丈夫。”
他想和其中一女通情,这个女子却大骂道:“我为什么要和女奴之子通情?”
毗琉璃王大怒,下令斩断她的手足,扔入深坑。随即又召来另一个女子,结果这个女子也是这句话:“谁会和女奴之子通情!”
五百名释迦族女子都这样辱骂毗琉璃王,于是她们都惨遭同样的惩罚。
而此时,佛陀与众比丘正在赶往迦毗罗卫城,众释迦女遥见世尊,都心怀惭愧地低下了头。佛陀知道众女子惭愧无衣,便叫比丘们以僧衣覆盖住女子的身体,又为她们讲说佛法,演说苦、集、灭、道四圣谛。
诸女聆听佛陀教诲之后,尘垢俱尽,得到法眼净,命终后转生天界。这时帝释天变化成婆罗门,收集她们的骸骨,予以火葬。
这时,佛陀深沉的目光望向已面目全非的迦毗罗卫城,对众比丘说道:“毗琉璃王和他的兵众七日之后,都将毁灭。”
佛陀的预言很快便传到毗琉璃王的耳中,他感到非常恐惧,立即下令收兵回国。
到了第七天的傍晚,他依然安然无恙,便以为已经幸免于难,于是便召集他的军队,在宫城之中举行宴会庆贺。
谁知当天晚上倏起雷震,宫城外阿贻罗河的上空暴雨倾盆,暴涨的河水有如万马奔腾,冲入宫城,将毗琉璃王和他的军队一齐冲入大海。
不久后一场天火降下,将拘萨罗宫城一烧而空。
毗琉璃王死后不久,曾经雄霸一方的拘萨罗国被摩揭陀国所灭,这为印度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但这一切对于释迦族来说,来得太晚了。
这个故事玄奘原本在经文中了解过,但是经文中的描写到底不及亲临其地来得震撼,他曾在迦毗罗卫城的西北部看到上千座纪念释种的窣堵波,后又在还军塔前听了守护人的讲述,久久不发一言。
在玄奘看来,这件事情固然说明了业力的强大和可怕,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印度人对于种姓和血统的执着。释迦族人为此不惜欺骗强大的波斯匿王父子,并埋下了亡国的祸根;而毗琉璃王为此数次发兵攻打迦毗罗卫。就连那五百名性情刚烈的释迦族女子,也是出于对“女奴之子”的鄙视,而被毗琉璃王残忍杀害的。
事实上,波斯匿王同末利王后一直非常恩爱。末利王后智慧美貌,深得波斯匿王的敬重和喜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波斯匿王皈依佛法,也是受了末利王后的影响。
波斯匿王可能一生都不知道,他所深爱着的美丽的末利夫人,其实是个婢女。但这真的很重要吗?如果他知道了真相,是否会像儿子一样气愤难平?
在玄奘看来,如果波斯匿王对此感到气愤,或许还说得过去。至于毗琉璃王子的愤怒,就全无道理了。那位末利夫人是生养他的母亲,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她是公主还是婢女,这一点都无法改变。不论发生什么情况,他既然进了这个女人腹中,就说明他与这女人有着极深的因缘,净也罢,不净也罢,他都注定是她的儿子,有什么好气愤的呢?
或许他气愤的只是释迦族人对他的歧视吧?玄奘默默地猜测着,又或者说,从毗琉璃王子知道真相的那一刻起,他的心中就埋下了自卑的种子。佛陀说过,自卑和自傲都是一种“我执”,对人性的破坏极大。毗琉璃王子就是因为这个,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偏执,非灭了释迦族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心已经下了地狱。
幸运的是,释迦族中那四名被驱逐的抵抗者最终逃出生天——奢摩少年北上雪山地区,娶了具善龙女为妻,并在岳父的帮助下夺取了乌仗那国王位,成为乌仗那国的国王。而他的儿子,便是鼎鼎大名的上军王。而另外三名释种青年,一人成为梵衍那国国王,一人成为咽摩呾罗国国王,一人成为商弥国国王。王业世代相传,后裔绵延不绝。
玄奘叹息不已,他想:奢摩少年当初想必也是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去抵抗毗琉璃王的,他的行为未必错误。而释迦族人之所以狠心驱逐他和另外三个青年,只怕也是想为释迦族保留下几条优秀的血脉吧。
这场战争过后,佛陀再也没有回过迦毗罗卫,他在行走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那一年,佛陀同弟子们来到波咤离子城。摩揭陀国的两位大臣输尼陀和佤沙陀罗王正在那里建造防御工事,因为阿阇世王一心要对繁荣的跋只共和国发动战争。
佛陀就在一间破旧空洞的房子里住了下来,以天眼慧观众多天人聚集在城中不同的地方。他向弟子们预言道:“这座城市日后将会成为僧团居住的重要城市、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但是眼下,它将遭到火灾、水灾和战乱的袭击。”
得知佛陀到了波咤离子城,当地的两位大臣立即赶来参拜,盛情邀请他和弟子们到家中用斋。
其实,两位大臣的邀请另有目的,他们是奉了阿阇世王之命来找佛陀,想弄清楚佛陀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这样的战争计划显然得不到佛陀的支持。佛陀宣称,只要跋只人做到如下几点,他们就不会灭亡:
第一,时常聚会一处,举行多种会议。
第二,集体协商,一致行动,共同完成他们的任务。
第三,不颁布没有颁布的法令,不删除任何已经制定了的法律,依跋只古训原则行事。
第四,供养、尊敬、重视国内的长者,听从他们有价值的劝告。
第五,老人、少年和女子不会无缘无故地被武力拘捕和绑架。
第六,尊敬、礼拜宗教圣物,不疏忽以前举行的宗教仪式。
第七,善待阿罗汉,保护和供养他们,使已经来到或还没有来到自己国家的阿罗汉得以安住。
佛陀说,如果他们能够做到这几条,则跋只国不但不会衰败,反而会兴旺。
两位大臣明白了佛陀的意思,离开了。他们将这场谈话回报给了阿阇世王,阿阇世王只得暂时放弃了他的攻
也就在这时,佛陀听到了耆那教教主尼干子在波和城过世的消息。一位名叫周那的沙弥,当时正好在波和城内结夏安居,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安居期结
听到这些事,阿难深有感触,他对佛陀说:“世尊,我听到耆那教分裂的消息深感震惊,担心世尊入灭后,如果僧团之中也发生类似的事情,一定会让许多人苦恼,对大家都不利。”
佛陀问道:“阿难,你觉得大家可能会为了什么事情而分裂呢?”
阿难回答道:“可能会因为对戒、定、慧修学的不同,而起分裂和争论。”
佛陀摇头道:“这种可能性很小,多半是因修行经验和方法上的不同而起争执,造成分裂。阿难,我教了大家许多自知、自觉、自证的修行方法,比如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会有比丘对这些有不同的主张吗?”
阿难说道:“不会的,世尊。但我担心世尊入灭后,那些只尊崇世尊的人,会对僧团的生活和戒律有不同的意见,而起争执。”
佛说:“阿难,这类争执通常会有六种起因,即:生气怨恨、轻蔑傲慢、妒忌贪婪、虚伪欺诈、恶欲邪见、固执己见,而对师长、正法、僧伽都不谦恭,也不好好修行,因而在僧团之中引起争端。如果发现自己或别人身上有这六种情形,应当赶快舍离。如果没有这些情形,将来就不会起争端了。阿难,当有争端发生时,可以用‘七灭诤’ 的方式来解决。”
佛陀在这座城市住了几天就离开了,为纪念他的到来,当地人将佛陀离开的城门命名为乔达摩门,又将他渡河的渡口改名为乔达摩渡口。
玄奘抱了些干草,在这娑罗林双树间铺设法座,于此处静坐打禅。
附近村镇的信徒们相约前来拜望,并诚心邀请远来的法师开坛讲经。
“无须开坛。”玄奘道,“这里是佛陀进入涅槃的地方,我们就在这里共修吧。”
“那么法师能给我们讲些故事吗?”一个年轻的村民热情地请求道。
玄奘点头应允,其实他所讲的故事,这些村民大都知道,只不过他们还是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听高僧讲述,特别是像玄奘这样的高僧,听他讲故事实在是一种享受。
这也算是一种善缘吧,玄奘想。
“你们想听什么呢?”他问。
“比如,大阿罗汉目犍连以神通降伏外道……”
话音未落,旁边就有老人制止他道:“佛陀早就说过,神通抵抗不了业力,目犍连尊者也是知道这一点的。”
“所以他才甘愿死于外道之手?”那年轻人反驳道。
听到这番争执,玄奘心中一痛,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佛陀的年代——
那是巨星升起又陨落的年代,一些大阿罗汉纷纷先于佛陀进入涅槃,这其中就包括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玄奘想起在西行的路上,那个来自高昌国的小弟子道通曾困惑地问道:“我真是不明白,像摩诃目犍连这样有大神通力的圣者,居然也会被外道暗害而不知躲避,这不是太奇怪了吗?”
“你觉得很奇怪吗?”当时,弟子道信这样教训师弟,“想想看,像佛陀这样六通具足的人天导师,不也不肯用神通力使自己常住世间吗?”
“可这是为什么呢?”道通仍觉得难以理解。
忆起往事,玄奘的心中颇为感慨,想起西行路上那段艰难行路的日子,伴随着漫漫黄沙,他常跟弟子们讲这些从经中读来的故事。这些故事早已沉淀在他心中,因而诉说起来犹如亲见。弟子们个个听得心驰神往,忘记了旅途的凶险和疲劳,恨不能肋生双翅立即飞往佛国,拜谒这些圣地。
说起来,这些故事离弟子们固然很遥远,于他不也一样?所不同的,是他可以用优美动情的语言把这些故事告诉弟子们——
目犍连尊者是佛陀的僧团中最活跃的人物,有大神通力,往往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到;别人不能到达的地方,他都能到达。他的好友大智舍利弗,跟随佛陀出家半个月后才尽诸结漏,断除烦恼;而目犍连却只用了七天时间,即尽结漏,现神通力,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有神通的非常多,目犍连之所以被公推为神通第一,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常显神通。当年,佛陀到天宫为母说法,他曾受众比丘的请求,到天宫去探望佛陀;目犍连自己的母亲因毁谤三宝而堕入地狱受苦,他便去地狱救母;而在频毗娑罗王被他的儿子阿阇世囚在狱中的时候,又是他奉佛慈命,同富楼那一起,从空中飞进狱中,为王说法并授予八关斋戒……
佛陀早就说过,神通不是究竟的法门,过分依赖它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因而他从不许弟子们显异惑众,弟子们也自觉遵守导师的这一教导。
有一次,佛陀带着弟子们来到
比丘们心中便有些不忿,纷纷请求佛陀展示一下神通,给那个狂妄的外道瞧瞧。佛陀却淡然地说道:“我们上船吧。”
船靠岸后,佛陀向摆渡人询问渡河的船资,摆渡人说:“每人一文钱。”佛陀付过钱后,对弟子们说:“你们看,这样的神通,就值一文钱。”
然而目犍连对此却不以为然,时不时地要展示一下神通,而佛陀对他似乎也很纵容,极少斥责。
“这不是偏心吗?”当日听到这里,道缘忍不住喊了起来。
“佛陀不是偏心。因为佛陀深知一个事实,那就是,以目犍连的神通助其宣化固然好,但目犍连运用神通的结果,却不能胜过业报。个人所造作的业力终归要了,佛陀是想以这样的事实教诫后人。”
“所以,一个神通广大的阿罗汉却会死于外道的暗害?”道通瞪大了眼睛,小脸上满是不理解。
玄奘轻轻叹了口气。
由于目犍连常以神通力降伏外道,这使他遭到不少嫉妒,外道们都在等待机会除掉他。对此,他毫不在意,仍然过着行云流水般的布教生活。
终于有一天,在罗阅城附近的伊私阇梨山谷,目犍连遭到一群外道歹徒的袭击,他们从山上推下乱石,将他砸至重伤,最终不治身亡。
比丘们沉浸在深深的悲伤之中,很多人纷纷猜测此事的因果,认为像摩诃目犍连这么一位有着大神通力的尊者,为什么不能避免外道的袭击?是不是他前生曾经做过什么孽事?
其实,这与前生孽事无关。目犍连的遇害,恰恰因为他是神通第一,且过多地使用了神通。
真正的佛教徒,依法修行,自然知道如来所说真实不虚,不需要靠神通来起信。若是以神通获得在家人的特别尊重、名闻利养,这已经是在造业,却还不是特别严重。但若让人觉得,佛门主要修的是神通,甚至以神通来分辨贤圣,那便后患无穷了。毕竟魔王也有神通,外道也有神通,甚至有些从未修行过的凡夫在某种机缘巧合之下,也会有神通。靠神通来宣扬佛法,很容易将人引入歧途。
更不用说,有时一个不小心,以神通力来阻断因果之链,自然会遭到惨烈的报应。
佛陀不主张显现神通,还因为人类在道德与心性上没有达到要求。佛陀经常告诫弟子,即使是做善事,也应采取正确的方式,比如通过教诫来说服对方,可以使因缘果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多方获益。而使用神通就属于不正确的方式,是对因果的一种粗暴干预。
更不要说,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善恶标准,每个人都天生擅长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在这种情况下,神通绝不应该被提倡。
好在目犍连毕竟是一位大阿罗汉,已经可以存亡自在,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他很清楚神通敌不过业力的道理,更明白这具业力招感的色身原本就是无常的,总要感受苦报。即使是修行人,也不可违背这一法则。所以,他甘愿如此,怀着欢喜殉法而去。
目犍连遇害不久,舍利弗也因病圆寂于故乡那罗陀村。
身为佛陀的上首大弟子,舍利弗在僧团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佛陀晚年的行化生涯中,常常居无定所,那时僧团的人数越来越多,不可能都与世尊随行,大多数人待在祇园精舍或竹林精舍等处过着集体生活。佛陀虽是僧团的领袖,但是很多时候,实际的统率者却是舍利弗,他以他超群的智慧保障了僧团的稳定,使佛法得以有序地开展。
对于目犍连和舍利弗的圆寂,佛陀是否感到悲伤和遗憾呢?玄奘记得经书上说,就在不久之后的一次法会上,佛陀仿佛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舍利弗和目犍连入灭后,我觉得这样的集会,犹如虚空……”
玄奘在拘尸那罗逗留了七日,事实上,这七日他都在娑罗林双树间静修。白天,常有人来请教佛法,他便同来人共同参详;夜晚,他独自一人在星月下禅坐,任自由的思绪随风飞扬……
大概就在双贤灭度后的一个夜晚,阿难一夜之中梦见了七件奇怪的事情,他心中不安,于是便来到佛陀的座前,向佛陀禀告。
“你梦见什么了?”佛陀慈和地问
阿难合掌答道:“一者,我梦见大海被烈焰焚烧,火光冲天;二者,我梦见太阳沉没、月亮沉没、星宿亦沉没,娑婆世界一片黑暗;三者,我梦见出家比丘堕落于不净的大坑之中,在家人却在他们头上;四者,我梦见一棵繁茂的旃檀大树,有许多山猪挖掘树根;五者,我梦见我头顶须弥山,却不觉得太重;六者,我梦见大象抛弃小象而去;七者,我梦见狮王死去,名花撒在头上,上面可见七根毫毛,禽兽们依然惧怕远离。但不久从狮子的体内却生出虫来,吃了狮王身上的肉!
“佛陀,我以前从未做过这么多奇怪的梦,我真不明白,这些怪梦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听完阿难所述的梦中七事,佛陀不胜感慨地说道:“阿难,梦由心生。你心不安,所以才会有梦。但有时梦境也确实是某些事情的征兆。你梦中的七事便是如此,我来为你分别解说:
“第一,你梦见大海为烈焰焚烧。这象征着未来僧团中的比丘,善心转少、恶逆炽盛,彼此争斗,犹如澄清的海水变成了火海一般。
“第二,你梦见日月星宿皆沉没,娑婆世界一片黑暗。这是说佛陀不久就要入涅槃了,诸大弟子也都会相继进入涅槃,人天的眼睛将闭上。
“第三,你梦见出家比丘堕落于不净的大坑之中,在家人踏着他们出头。这预示着未来比丘们相互嫉妒、毁谤、不畏因果,舍弃戒律、贪图享乐、终至堕落,死后下地狱。居士们反而比他们更精进,发心供养三宝,死后升天。
“第四,你梦见山猪挖掘旃檀大树的树根。这是说末法时代,有许多白衣到寺院里来破坏僧团,毁坏佛塔、佛寺。
“第五,你梦见自己头顶须弥山,而不觉得沉重。这是说我入灭后,阿难当为诸大比丘、人天之众承教启经、结集法典。
“第六,你梦见大象抛弃小象而去。这是说未来邪见流行,坏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隐而不现。
“第七,你梦见狮王死去,身上生虫,生吃其肉。这是说佛寂灭后一千四百七十年中,诸弟子精勤修道,一切恶魔不能扰乱。此后弟子们自行不法,破坏佛教。”
说到这里,佛陀的眼中有些黯然地说:“恶性比丘破灭佛教,非天魔外道可破。”
“一千四百七十年……”玄奘喃喃自语,这个时间距离现在并不太遥远了,难怪自己这一路看到的都是佛法的衰相。
关于佛法的未来,佛陀曾有过两个著名的预言,且都是有着明确时间的。
一个便是《阿难七梦经》中的:“佛泥洹后一千四百七十岁,我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恶魔不得娆乱。弟子自行不法,以坏佛法。”
也就是说,从佛陀入涅槃的那一天算起,1470年间,弟子们的修德之心都不会改变。但是1470年后,弟子们就开始“自行不法”,破坏佛法了。
另一个预言就是在很多经论中都提到过的“末法时代”,不过佛陀并未指出末法时代的具体时间。
在对留守的比丘做了最后的开示之后,佛陀便在弟子阿难的陪伴下继续北行,经阿帕罗蹄卡、那烂陀,渡过恒河,到达吠舍离。
当时正值雨季,佛陀劝告弟子们就在吠舍离城内或附近安居,他自己则决定在吠舍离城不远的贝鲁瓦度过他的第四十九个,也是最后一个雨安居。
这一年,佛陀不得不承受重病的折磨,剧烈的头痛使他难以忍受。但他知道,他不宜猝然离去,于是便以意志、正念、省思来坦然面对这一切,常寂于体验阿罗汉的乐趣之中。
在拘尸那罗,村民们纷纷向玄奘请求道:“请法师为我们讲一讲佛陀最后的行化吧,比如佛陀最后提到的显密之分。”
玄奘沉默了一下,他知道现在的印度佛教正悄悄盛行着密教,所以这些村民对此感兴趣。
“沙门并不太懂得什么显密之分。”他谦逊地答道,“若说最后的行化,这两种术语当指个人同佛法的关系。”
村民们立即顶礼道:“请法师明示。”
玄奘想了想,道:“佛陀曾经向弟子们举过几个例子——
“‘我的这些佛法将不教授其他人。’持这样的想法,就意味着使佛法限制于内部阶层。
“‘我的这些佛法将只教授其他人。’持这样的想法,则会把一部分人拒之门外。
“‘我将对此人说法。’持这样的想法,将使僧团内部产生局限。
“‘我将不对此人说法。’持这种想法,意味着个人歧视。
“佛陀对他的法和律都没有这样的分别,他没有内部弟子和外部弟子之分。”
说到这里,玄奘想起经文中佛陀对阿难的劝诫:“阿难,僧团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呢?我讲授佛法,没有显密之分。在真理面前,佛陀没有一般老师捏紧的拳头。
“有人也许会认为:‘我将领导僧团’,或‘僧团应依附于我’,或‘我要对僧团的事务有所指导’。阿难,如来从不认为应该领导僧团,或僧团应该依附于他。因此,如来为什么要对所有的僧团事务加以指导呢?
“阿难,我现在已经八十岁,就像一部老车,只有靠不断地修补才能勉强维持。只有深入到无形的意念之中,一心不乱,断除受念和散乱,身体才能得以安隐。
“因此阿难,你们是不能一直依靠我的,你们应当依靠自己,依靠法。因为除此以外,就没有什么好依靠的了。”
“怎样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阿难向佛陀提出了疑问。
佛陀道:“你们应当努力地在自己的身体、感受、心念、想法上专注觉察,来止息一切忧愁烦恼。自己做自己的岛屿,自己为自己的依怙,不外求皈依。
“我入灭后,能够这样修行的人,一定能达到最高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9105.html
以上是关于目犍连-佛法:阿难的七个梦 佛法无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目犍连-佛法:阿难的七个梦 佛法无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1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