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二十二 佛教文化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二十二 佛教文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二十二 佛教文化
一, 这节课的主旨告诉我们两点。
1.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应该是非常积极的;
2.佛教既不是悲观也是乐观,佛教教授我们的是一
二、但是现实中,
一般人看到了师父们放弃世俗的生活而去出家,看到佛教徒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看到学佛之人与世无争的处事态度,看到佛教宣扬的内容偏向于一种否定的概念,然后以这些现象,来判定佛教是消极的、悲观的。
三、
事实上,佛教徒看到自己生命中存在种种过患,同时又了解到通过修习佛法可以改造自己的生命,所以有着比一般人更高的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也就是自觉觉他(自我觉醒,再传承智慧文化,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这样的发心和使命,是需要佛教徒不断地精进修行;而这样的修行,不是消极懈怠就能做到的。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是非常积极的,并且也不是悲观的。
但是,我们在修行未成就之前,还无法把握生死,即使能够生死自在,世间还有很多众生需要我们的帮助,而度化众生并非易事,所以我们也不能乐观。因此,佛教教
心得:
先造个句:
小王工作很积极。把这句话说完整,我认为小王工作很积极。
所以我们在用到这些词的时候,不管是积极也好,消极也好,它们其实是代表着我们的观点和看法。
所以,导师才会说,消极、积极反映着是我们对事情的认识和态度。
现实中,我们会把消极定义为贬义词,把它和负面的事情相关联。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给它贴的标签。
消极和积极其实是一体的,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积极在正面,消极在反面。我们不能因为“消极”在反面,就否定它,就认为它是不好的。这种区别,其实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凡夫心导致的。
所以就像导师说的,“消极”确实没有褒贬之分。
导师在开篇提出这一点,我觉得就是说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认识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我们的认识方式/认识模式产生了各种区别的存在。所以,以此作为基础,来引申出一般人对佛教的误解,是因为他们对佛教的认识还没有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才会以一些表象,来否定佛教。
1.佛教徒既不能纵欲,也不能禁欲,而是要少欲知足,同时对于善的欲望要生起向往之心。
2.佛
3.佛教徒重视利益,主张在利他中获得自利。
这期法义中,有一段话是让我最有触动,这段话是这么说的:众生无始以来想着自己,却制造了无尽的迷惑、烦恼,轮回、痛苦。佛菩萨一直想着众生,却成为了解脱自在的圣者。所以这次主要就 “佛教是如何看待自利和利他”,这一点来进行分享。
这部分导师分3个层面来讲:
1. 指出现代人都想让自己能过得更好,但是我们不了解自己到底真正需要什么,不了解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好处。所以我们一直在以利益自我为出发点,盲目地去做很多事情,结果却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所以,导师在这里指出自私无法自利,想要真正做到自利,是需要有智慧的。
2. 列举声闻乘的修行,来说明佛教并不否认自利,同时告诉我们虽然声闻乘的修行偏于自利,但是其中也隐含利他的成分。
3. 纯粹的利他行为可以成就我们的慈悲心,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我执,所以,无私才能自利,无我利他就是在自利。
前几年身体特别的不好,那时候还没有接触到佛法,总觉得是家里的风水有问题。于是找各种资料研究,重新调整家里的布局。一开始,家人还挺愿意配合,慢慢随着变动的增多,他们就有点抵触的情绪。于是就和我说,适当的做一些调整没问题,但是他们不希望我过分执迷于这个事。
现在来看,当时我想转变自己的身体状况,但是我不明白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对自己的身体真正有利,所以才会盲目地迷信风水,最后所做的一切,对自己身体没有帮助,反而还制造了家庭矛盾。
2017年夏天因缘和合,进入西园做发心义工,坚持了半年左右。如果说早期在单位里,有同事将他的工作推到我这边的话,我是不情愿的,即使最后没办法接纳下来,也是会一番抱怨。但是在寺院做义工的这段期间,感恩佛菩萨的加持,让自己就是在很纯粹地做义工工作。但凡有任务,就欢喜地去接受,去承担。半年下来,我的胃口变好了,不经意间,还长肉成功。而且
所以,通过以上思考,我认识到了,如果做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最后是无法真正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只有在利他中,才能真正自利。就如导师所说,自私无法自利,无私才能自利。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1968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二十二 佛教文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二十二 佛教文化;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