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 学佛弟子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四食 学佛弟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四食 学佛弟子
所谓一切众生以食为生。【契经 杂因诵】
食,是众生延续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一旦失去食物的补给,任何形态的生命都无法继续存活。然而,还有许多其他条件同是众生所赖以为生的,诸如阳光、空气、睡眠等等,为何《契经》仅特别以食为题? 所谓的食是指原本为外物,却能够纳入生命的运作,融入生命的成份,好比从饮食中摄取的矿物质、维生素、醣类等,经过消化吸收,转变成为身体组织的一部分之后,便不再属于外物了。 生命现象之所以能够持续呈现数十年乃至生生世世,不会像彩虹、闪电等物理现象般一现即逝,就是由于食的维持,否则不仅身体所须的营养无以为继,就连感受、思想等精神作用也将枯竭、终止。因此,在正法中,能够纳入生命中,成为新的生命成份的‘食’,不仅指一般所理解的饮食、食品。它包括的范围更广泛些。
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契经 杂因诵】
正法所提到的食有四种:?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 ?抟食就是普通的食物,它是物质的,透过消化器官分解、吸收的处理,再经由新陈代谢的作用,替代老旧的身体组织,成为新的生理机能如血液、细胞等。这便是?抟食。 细触食也是归属于物质的,但它并非
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诸食爱因、爱集、爱生、爱转。此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此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六入处集是触集,触集是受集,受集是爱集,爱集是食集,食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契经 杂因诵】
四食是生命的资粮,生活的目的就在于四食的补充,众生尽其所能地补充饮食、感官经验、意志活动与认知。众生不断地摄取四食,生命便不断地延续。 然而,就如同苦圣谛所揭示的真理,生命无常、苦、无我的现实情况,只是令众生徒然承受既无奈又无意义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以警觉到这项事实的人应该反躬自省,摄取四食的冲动从何而来?何以穷极无聊地自讨苦吃? 如果四食的需求来自某项终极目标,如与大梵结合、成就佛果;或者四食确实能满足某种不朽的意义,如灵魂的洁净、自性的显发。那么毫无疑问,众生纳受四食的行为应该积极鼓励、广为颂扬。 许多宗教就是这般地宣扬他们的教义:选择适当的饮食、参与适当的仪式及涉足适当的场合、培养虔诚的宗教情操及行为、确立不可动摇的宗教认知,之后便能达到信仰的目的。或者藉由意思食的滋长,人们企图在哲学、科学、文学的思想启发上,为个人及全人类确立永恒的生命价值,是以人们期许藉由丰足的物资与教育资源,能延续渐趋完美的生命内涵。 可惜事实并不从人愿。无论人们如何拣择四食的摄取,都不可能改变生命无常、苦、无我的事实;生命并不因吸收了哪些‘比较营养的食’,就得以改造成永恒不朽(常)、丰乐满足(乐)、自由自主(我)、清净无恼(净)的美好远景。 佛陀总是用实际的观察取代这类一厢情愿的臆想。众生摄取四食并不需要根据某项终极目标或不朽意义,很单纯地仅是为了爱:因为爱恋色身及口腹之欲,众生摄取抟食;因为感官渴望讯息的激发,众生摄取触食;因为欲求精神方面的满足,众生摄取意思食;因为对各种认知的追逐,众生摄取识食。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理由,纯粹只为渴爱而纳受四食、纳受随四食而轮回不已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爱?是否有某个伟大的理由令众生必须付出爱?或‘爱’本身就具有神圣、意义非凡的特性?答案是否定的。爱一点也不包含世人所歌颂赞扬的伟大情操,唯一的理由是为了受!众生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背苦趣乐是众生的本能,为满足这本能,爱就生起。众生爱着任何能躲避苦受、招揽乐受的条件,无论是民族大爱、亲子之爱、男女私爱,一切爱都超不出趋乐避苦的反应,甚至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20314.html
以上是关于四食 学佛弟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四食 学佛弟子;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