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修习四念处的譬喻 学佛弟子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四念处-修习四念处的譬喻 学佛弟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修习四念处的譬喻 学佛弟子
原始圣典中相关譬喻的编译
梵文汉译杂阿含经:刘宋 求那跋陀罗 译
经典选录写成语体:台湾 曾银湖 编译
小鸟罗婆(六一七)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阵子,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从前有一只名叫罗婆的小鸟,被老鹰抓住而飞腾到空中,在空中叫唤着:“我自己不够警觉,忽然遭到这个灾难。我擅自离开了有父母保护的(根本)境界,而游荡到别的地方,才会遭到这个灾难,弄得现在被别人
“老鹰用强力,罗婆依靠自己的境界;
乘凶猛威力,导致粉身碎骨的灾祸。
我通达事理,依着自己安稳的境界,
降伏了怨家,欣见自己能力而欢喜。
凶暴又愚笨,纵使有百千龙象之力,
比起智慧来,不如我的十六分之一,
看我殊胜智,摧毁消灭了大鸟苍鹰。”
就像这样,比丘们!就像那只被老鹰抓住的小鸟一般愚痴,自己离开了如有父母保护的(根本)境界,游荡到别的地方,导致这灾患。比丘们,你们也要这样注意着,对于自己本份境界内的所作所为,都应该善加持守,远离其它境界,应当如是学习。比丘们!所谓“他处”——其它境界者,就是五欲的境界。眼睛看到可爱、适意、想念的美色,就生起贪欲染着之心;耳朵听到妙音;鼻子嗅到芳香;舌头尝到美味;身体碰到可爱、舒适、想念的接触,就生起贪欲染着之心。这就是比丘游荡到其它地方,其它境界去了。所谓比丘自处于父母(根本)境界者,也就是指住于四念处。那四念处呢?就是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所以,比丘们!应当在自己本份内的根本境界游行,远离其它的地方和境界,应当这样修习。
佛陀说法结束了,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欢喜奉行。
愚痴猿猴(六二○)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阵子,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大雪山中,寒冰崄峻的地方,连猿猴都没有,更不会有人了!有些深山上,虽有猿猴却没有人类。也有一些山上,人、兽共同居住在其中。在猿猴活动的地方,猎人就把黏胶涂抹在草地之上。聪明的猴子就远远地避开它。愚痴的猴子,不知道要远离避开,用手稍微一碰就被黏住了;又用两只手想要解开它,反而都被黏住了;改用双脚来解开它,又被黏住了;于是用嘴巴去咬草叶,又被黏住了;五个部位都被黏住了,身体卷成一团倒卧在地。猎人来了,就用木棍穿过去,把牠扛走了。”
“比丘们!应该要知道,愚痴的猿猴,离开了自己的境界——如有父母保护的居处,游荡于其它境界,才会导致这样的苦恼。就像这样子,比丘们!愚痴的凡夫比丘,住在村落边,早上穿衣持钵,走进村落去乞食。不善加守护自身,不收摄根门,眼睛看到美色就生出染着,耳朵听到妙音,鼻子嗅到芳香,舌头尝到美味,身体碰到柔触,都会生起染着之心。愚痴比丘的内根外境(1.眼、色 2.耳、声 3.鼻、香 4.舌、味 5.身、触)都被五条钢索牢牢地绑着,随顺着魔王的欲望。”
“所以,比丘们应当要这样修习:对于自己本份内的所作所为,要依着如有父母保护的(根本)境界而住,不要游荡到其它的地方,其它境界去了。比丘们!什么叫做比丘本份内的所作所为和根本境界呢?那就是四念处: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佛陀说法结束了,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欢喜奉行。
美女与油钵(六二三)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阵子,佛陀住在波罗奈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世间所谓的美色,其美貌者能让许多人聚集来观看吗?”比丘回答说:“是的,世尊。”佛陀告诉比丘:“若有世间所谓的美色,其美貌者在某个地方表演各种唱歌跳舞的欢乐节目,而且有大众云集在一起。如果有这么一个男人,不呆、不笨、喜欢快乐、讨厌痛苦、爱惜生命、害怕死亡。有人告诉他说:『某某人,你必须端着这个装满油的铜钵,从世间美女身边的大众群中通过。我会派一个刽子手,拔刀跟随在你后面,如果你不小心掉了一滴油下去,就会立刻杀掉你。』比丘们,那个人能够不专注于油钵,不在意于刽子手,而敢分心去观赏美女和大众吗?”比丘回答:“不能不专注,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人看到背后有个拔刀者随行,随时就会记着:“我如果掉落了一滴油,那个刽子手就会砍断我的头,只有专心一意,系念专注于油钵,从世间美女和大众群中通过,不敢东张西望。”
“是的,比丘们!如有出家人、修行人,正身自重,专心一意,不顾声、色,善于收摄一切心性,住于身观念处。比丘们,这样子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的贪欲和忧伤;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复如是。这就叫做比丘正身自重,专心一意,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于
那时,世尊以偈语说:
“专心正念,护持油钵,自心随时守护,未曾游荡到其它地方。其微妙殊胜,甚难超过,这是诸佛所教导的断除烦恼的利剑,应当要专心一意,勤加守护,而不是像凡夫那样放逸行事,这样才能够进入不放逸的教导中。”
佛陀说法结束了,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欢喜奉行。
调味与调心(六一六)
我
“愚痴的比丘就像这样,缺乏辨识力,没有善巧,对于身身观念处,不能断除主要的烦恼(中译注:相应部为随烦恼,即五盖),不能摄念在心,也得不到内心的宁静安详,得不到胜妙的正念正智,也得不到四种增上心法(中译注:四禅定),无法得到现前的安乐和从未得到的安稳涅盘。这就叫做比丘愚痴、缺乏辨识力、没有善巧,不能摄念观察身心的状态而攀缘外在的境相,自然生出种种障碍来。”
“如果有个比丘很聪明、具辨识力、有善巧方便来注意自己的身心状态,然后才观察思惟外在的境相,那么,日后他就不会退堕而生出障碍来
佛陀说法结束了,比丘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欢喜奉行。
一九九六、六、二 译于台中远离轩
git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原文出处:http://fojiao5.com/article/show-20483.html
以上是关于四念处-修习四念处的譬喻 学佛弟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四念处-修习四念处的譬喻 学佛弟子;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50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