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善知识十相及弟子相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法」善知识十相及弟子相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善知识十相及弟子相
——浅谈师生关系最近。我看了一篇《大墙内的母爱》的文章。内容是说一个女狱警用博大的母爱精神。成功地感化了一群想改正错误。但又自卑的女囚。因为她不象某些狱警。用轻视、呵责的态度去对待囚犯。而是用一种宽容慈爱的心去感化。故事情节感人泪下。读完这篇文章后。使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父子、母女、师生的关系都没有处理好。如父母都望子成龙。老师都希望学生是个好学生。结果。却常因教育方法不当。效果不理想。为人父母我不曾有过。暂且不谈;但为人师长。做人学生。我现在都是。也就是说。我现在是又做学生。也做法
佛学常识小说
师。故而常常遇到类似的问题。想做好一个法师。不知该怎么做、该具什么相;想做好一个学生。不知该具备什么条件、该如何对待师长。因此。常常因为师生关系处理不当而造成隔阂。事与愿违。去年我研习《菩提道次第广论·依止善知识章》后。才解决了内心的困惑。稍稍有所了解:为人师长该怎么做。作为学生该具备什么条件。我想像我以前一样。想做好法师。或是做好学生。而又不知如何做的同修也有不少。因此我不揣愚痴。依照《广论·依止善知识章》。列出善知识十相及为人弟子的三个条件。并附管见。以供佛门同修参考。同时亦恳请有识之士斧正。 先谈善知识十相: 一、调伏:即指戒律。戒又名解脱。谓能持净戒即能得到解脱。然而。现今有许多“持戒”者。只是拼命把持戒条。只注重表面形式。不去了解佛陀制戒的精神所在。结果是越持越烦恼。甚或与佛陀制戒的意图相违。经中常说:戒为三学之首。由戒才能生定。由定才能发慧。所以作为法师。学戒、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懂得戒的开遮持犯。懂得戒的精神。才能教导好学僧。并使其得到解脱。然今有类法师。自己寮房中常有异性的谈笑声。甚至作无义的服务。却用种种借口来为自己辩护。告诉学生说:“你们学的是佛。不是学某法师。”真是令人费解。常言说:“身教胜于言教”。故为人师者。当重身行。试想如此之人。若单方面地要求学生。而不知检点自己。如何使学生对佛法产生信心而得受用?谈到这里。使我不觉想起二则持戒精严且非常感人的故事。一则是。某佛学院有位法师。因同修带了一位异性客人到其僧寮倒开水。事后此法师硬要那位同修念大悲咒水。给其房间洒净。另一则是某期《法音》刊登一篇文章介绍说: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和尚。有一天。一位三十几岁的妇女来向他请问佛法。老和尚把门打得开开的。再让那位妇女请问。问完后。老和尚对那位妇女说:“下次来时。请找个伴。哪怕是个小孩。”我想只要是正信的佛教徒。都会随喜赞叹。因为别说是一名法师。就是一名普通的比丘。在与异性接触问题上也应特别慎重。以避免“瓜田李下”之嫌为好。如此以身作则的法师。只要对学生有所教导。学生都会很愉快地接受的。不需要你花太多的精力。因此作为一个法师。假如没把戒律放在首位。那么他应该三思。以免误人子弟。在此愿与诸师共勉。 二、静:即指定。谈到定。现今有许多人。既无善知识引导。又不知修定理论。更不知何者为定。而是随著自己的主观意识盲目地去参禅修定。结果不但没参出一些智慧。反而越参越怪。越修越呆。那么。什么是定呢?《菩提道次第略论》说:“谓于善恶行之止作。依于正念正知。内心寂住曰定。”这就告诉我们说。对于善行恶行。该做的与不该做的。内心都要非常清楚明白。然后依于正知。心平气和地安住。这就是定。所以《六祖坛经》说:“心直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反过来即告诉我们。持戒是为了心平气和。参禅是为了行直。不谄曲。果能这样即是修定。才不至于治标不治本。打车不打马。而浪费许多时间。做无义行。 三、近静:此指由定所发无漏妙慧。如《略论》说:“依于止。观察真谛。净慧即发。”意思是说。依于定如理观察诸法实相。即能开启我们的智慧。所以真正的无漏慧。是由持戒生定。由于定心不散乱地观察诸法实相。才能开无漏慧。我等生死凡夫。业障极重。难以证得无漏妙慧。但应励力于佛言祖语。读诵受持。广积资粮以期开慧。因此作为一个学佛者。三学都要并重。才不至于偏修佛法。 四、德增:为人之师。德行应增盛于学生。并常以德服人。如弘一法师。有学生做错事。大师知道后并未呵责。他认为学生犯错是他的德行不够。于是用绝食的行动来感化学生。最终使他们自己真诚地站出来忏悔。如果师长的德行不如学生。那学生不久即会离师而去。因为每个人都是向比自己殊胜的人学习。决不会向不如自己的人学。所以宗喀巴大师引《亲友集》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 五、精进:《唯识三十论释》说:“精进。谓于善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学佛者。应该勇猛不退怯地去修持善法。断除恶法。对治懈怠、懒惰。圆满一切善业为最终目的。作为法师。自己如果整天懒懒散散。没有勤修善业。断除恶法。不但利益不了自己。又怎能去利益别人、教导别人呢? 六、教富饶:作为法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理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才行。绝对不是只懂得一宗一派的教理即可。而是要尽力广学多闻。去通达一切圣教。否则。即与“法门无量誓愿学”的菩萨行愿相违背。如果能力有限。现生可以以一宗、一经、一论作为主要研究通达的对象。但对于他宗和社会知识也应略学。摄为自己研究对象的辅助或注解。这样我们才有办法去教化不同类型的众生。只要我们真正去了解佛法。佛法是相融通的。如果能够这样产生决定的信解。才能建立起稳固的塔基。比如学净土者。若没有涉及他宗基础教理。那他一定看不懂《弥陀疏钞》、《弥陀圆宗钞》、《弥陀要解》。也就意味著他学不好一部《阿弥陀经》。又怎能称为净宗学人呢?又众生根机无量。法门亦须无量。若自无学修。又怎么能应机予药呢?所以。为人师者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自利利他。 七、善达实性:即通达无我真理。或于教理有胜解。如《广论》云:“是殊胜慧。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我们现今很多法师可以说都没有通达实性。但如果能从经论理解。亦可为众说法。同样可以利益他人。要不然。我们就会失去许多引导众生学佛的机会。当然。最好是能达实性、悟无我理。有一次。某居士家人重病。问我怎么办?我就告诉他:“回家发愿诵持《地藏经》百部。回向给他。”这是《地藏经》里告诉我们的方法。居士听后即如法诵持完一百部《地藏经》。家人之病果然
佛学 基本常识 英文
痊
佛学常识香炉里放什么
愈。真是不可思议。这就说明了自己所学。只要是正见佛法。虽然自己未修未证。若能转教他人。他人也会从中得到很大利益。象这样的事。作为佛子又何乐而不为呢? 八、具巧说:说法者应鉴机说法。采用种种方法。方便善巧地解说佛法。务必使听者尽可能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维摩诘经》说:智慧以为父。方便以为母。如果没有智慧方便。众生极难得到法的利益。如佛世时。目犍连和阿难尊者。各教导一名弟子。目犍连的弟子俗家是洗衣匠。尊者教他数息观;阿难的弟子俗家是打金匠。尊者教他不净观。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气很难相应。修了很久。这两个弟子都没有悟道。于是二尊者去问佛陀。佛陀知其根机秉性。即把二弟子的修学法门对换一下。他们很快就与法门相应了。不久这两个弟子就都证得了阿罗汉果。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说法者不仅要具足智慧。还得具足善巧方便。 九、具悲愍:佛陀说法。是因为看到许多众生在生死中轮回。苦不堪言。为使众生脱离苦海。证涅盘乐。因而发悲愍心而说。那作为法师。首
一分钟佛学常识14
先应向佛陀学习他这种悲愍心。现今处于末法时代。佛教更为时代所需要。故而法师要有“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精神。去为众生说法。决不可为名闻利养而当法师。然而现实中确实有为了私利而作法师的。他们教课是为了身价的提高、利养的丰厚。或者是当作一种自我修学的方法。因而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讲课是讲给自己听的。为了更能促进自己的学习。所以讲一些没讲过的课。”还有的法师出于私怨。为了为难某些领导。就煽动其他法师。故意教几个星期的课。然后甩手不干。一走了之。致使佛学院陷于半瘫痪状态。但他们没想到。损失最大、受害最苦的是他的学生。而不是他的领导。真是于心何忍!象这样的法师。绝不是以悲愍心为众说法。到底是何居心。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因此。作为佛子。千万不可如此。以免既损自己。又损圣教。 十、离厌:作为法师不可以有厌离说法之心。只要能让众生得到利益。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数数宣说。然而现今有不少法师。学识和修行都很好。但却不大愿意为众说法。或许我是凡夫俗子。难测菩萨们的境界吧!古代高僧大德。为法忘躯。带病说法的事例很多。我等新学法师应常阅《高僧传》。时刻作为策励。以免厌离说法。 以上所讲的是善知识十相。下面我再依《广论·依止善知识章》谈谈作弟子的三个条件。 一、正住:谓不堕党类。就是说作为学生。不可以有宗派之见。评论这宗派好。那宗派不好。甚至贬低他宗。赞扬自宗。要知道一切经论都是佛说。不是道的主体。即是道的支分。作为佛子。我们有何资格进行批判。自招谤法罪过?我在佛学院读书时即犯此毛病。极端赞叹净土法门。贬低其它法门。更可笑的是还闹著要退学。去专修净土。幸好有二法师相劝。方没造成重大过失。而且还继续学习了许多正法。所以我从内心里感激这二位法师挽救了我。希望我这痛苦的经验。也能给同修们作为借鉴。 二、具慧:作为弟子要有智慧善于观察。寻找真正的善知识。一经认定。即终身依止。这样才能迅速增长功德。成就佛道。若自无此能力。应从善知识、可靠之人介绍。或由大众认定亦可。不然盲目地依止。满腔热情想学正法。反而学了邪法。那时真的会一失足成千劫恨。作为学法者。不可不慎。 三、求法义:谓学佛者。具备正住、具慧二个条件。还需要有求法的意乐。也就是说。要有诸佛菩萨为法忘躯的求法精神。如《大般涅盘经·圣行品》中所述世尊因地为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半偈而舍身之难行。除此之外。还要去除听法时的三种过失。应作如理的六种思维。 离三种过失是:(1)若器倒覆:如《广论》云:“虽住说法之场。然不属耳。”又云:“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谓喻成见具足的有情。虽然身在讲堂内。由于成见。法水难以灌入。犹如盆器倒覆。雨水下得再大。也无法装入盆内。如有位学者。听说某禅师学问很高。内心不服。故找禅师论一高低。禅师在接待这位傲气十足的学者时。给学者倒茶。一直倒满学者的茶杯。乃至溢出。流淌一桌子。禅师还在倒。于是学者实在忍不住说:“禅师。茶已经倒满了。”禅师微笑著回答说:“是呀!我慢高山法水不入。犹如装满水的茶杯。已无法再装茶水了。”象这样具足成见、我慢贡高的人。现今比比皆是。如此之人虽然闻法。法水不入。难得法益。 (2)纵然向上然不净洁:如《广论》云:“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谓喻邪见众生虽能听法。然用世间种种不究竟观点妄自评判;或即便接受佛法。由于邪执。理解错误;或为了名利。乱传邪见渗入的道法。欺诳众生。如台湾青海无、卢胜彦等。虽然也学习佛法。但具诸邪见。为了名利。打著佛教的旗号。宣传带有邪见的教法。贻误众生。即是此类。 (3)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如《广论》云:“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此喻一类众生虽然听法亦无邪见。但精神不集中。开小差。或闻后不思维。于法师所说法义不能牢记。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如许多学生都喜欢听讲。但不喜欢背诵、做作业、考试、思维等。当法师提问时常常一问三不知。真是左耳进。右耳出。更谈不上学而致用了。如此之类即是盆底穿漏。难蓄法水。不得实益。 这三种过失。一般学佛者都容易犯。为了真正学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实利益。作为学法者应励力断除。 于听法时须具六种思维是: (1)于自安住如病者想:谓我等无始以来具足种种贪嗔痴等烦恼重病。若不医治即危
星云大师佛学常识
害累劫。生死流转无有停息。苦不堪言。极为可怕。如《入菩萨行论》云:“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是以知病才会想方设法去求医。佛子为求解脱。亦应作如是思维。(2)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谓我等犯身重病时。都急于寻求善医。若得会遇。便大欢喜。随教随听不敢有违。而今我等犯烦恼极重病。更应如是。因为说法师能予法药治疗我们烦恼重病。如《摄德宝》云:“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 (3)于所教诫起药品想:如诸病人。于其医师所配的药方。会起极珍重想。求法者。于说法师所有教诫。亦应如是。起难遭遇想。 (4)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谓诸病人诊断之后。若不服医师所配之药。病定不愈。求法者亦复如是。若听闻法而不修行对治。烦恼之病。生死过患。即永不能除。所以应于闻法后起殷重修。如《三摩地王经》说:“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 (5)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谓说法师代佛宣法。若作佛想。即能生起极端恭敬。并于所说法起难遭遇想。而能随顺受持。这点很少闻法者做到。于是极难得到听法的利益。所以印光大师告诫后学说:“于三宝所。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有十分利益;全无恭敬。全无利益。” (6)于正法理作久住想:学者闻法。一则自利。二则利他。谓求法者于正听法时。作是思维:我今听法是为了延续佛法。希望佛法兴盛发达、久住。广利有情。使诸众生脱离苦海。永免轮回。因此。求法者应尽其所能。学习继承佛法。弘法者尽最大的努力弘扬、延续佛法。这样才不负佛陀“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教诲。 如果一个求法者。能够达到正住、具慧、求法义这三个学生应具的条件。那他一定会常常听闻到佛法。并得到法的真实利益。作为求法者如果已具足这三个条件。应该欢喜赞叹。若不具足。或仅有少分。应该多多策励、时常反省。对这三个条件。应珍惜执持。不令忘失。 以上。我已经把善知识十相以及弟子的三个条件都介绍完了。在现今末法时代。能具足善知识十相的人。已非常少。但是作为现在的法师。如果能把善知识十相。当作一面镜子。时常拿来观照自己。并且常有惭愧心。努力向善知识十相看齐。以期达到真正的具相善知识。我等先学法师应多励力。否则枉为人师。自害损他。于心何忍!而作为求法学生更应该努力具足弟子的三个条件。为了自他的利益和佛法的兴盛。真诚求法。努力学习。以求将来能为佛教尽分力。发分光;更于善知识十相当作寻师求法的标准。千万不可以善知识十相寻求衡量法师的种种过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业。当知如《广论》说。有一相具足之师长。学者依之。亦能得大利。即使法师真的有过错。也能谅解。如此才不负求法的初衷。我想法师果能向善知识十相看齐。学生能尽量向弟子的三个条件迈进。那么。师生的关系一定会很融洽。教学一定会达到最佳效果。正法也一定能够久住。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414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法」善知识十相及弟子相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法」善知识十相及弟子相;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