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烦恼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烦恼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 烦恼。是指一
佛学常识100篇
切能污染、易
佛学常识问笞
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就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具有‘发业润生’的功用。 佛陀成道之初曾揭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虽然佛性本具。却为烦恼无
佛学常识助念的意义
明所覆蔽。因此不能开显。由于烦恼能够使众生迷惑事理。妨害觉悟。所以又称为‘惑’;俱舍宗与法相宗便将烦恼分为‘见惑’与‘
佛学小常识图解
思惑’两种。天台宗则将‘见惑’与‘思惑’并称为‘见思惑’。另立‘尘沙惑’与‘无明惑’。三者合称三惑。 ‘烦恼’是学佛最大的魔障之一。它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称‘障’、‘盖’;它盘缠在众生心中。像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结’、‘缠’;它系缚众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称‘系’、‘缚’;它像污垢。因能污染众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称‘瀑流’;它驱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之中。所以又称‘使’;它能牵制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故又称‘轭’;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称‘稠林’;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过患。所以又称‘漏’;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所以又称‘随眠’;烦恼又如尘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称‘尘劳’;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称‘客尘’;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譬喻。 烦恼是迷惑自性的魔障。佛法以‘八万四千’法数形容烦恼之多。但是若论烦恼的根本。则不出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其中的‘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错误的见解。此五见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称为‘五利使’。相对于五利使而言。贪、嗔、痴、慢、疑的推求则较为钝拙。所以又称为‘五钝使’。两者合称‘十使’。又称‘十根本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从属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 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执为己有。这就是‘贪心’;相反的。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这就是‘嗔恚’;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因为贪、嗔、痴作祟。于是产生悭贪、吝啬、嫉妒、自私、怨恨、执着、恼怒、散乱、烦闷等情绪。这就是烦恼。因此。产生烦恼的根本原因起于贪欲、嗔恚、愚痴。三者又称‘三毒’。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此外。人之所以产生烦恼。究其原因。其实是心王、心所向外追求。迷惑于物境;亦即透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于是五欲、六尘便像尘埃一样覆盖真心。产生无明。进而起惑造业。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嗔痴’。尤其要‘转识成智’。《六祖坛经》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
佛学常识23
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则无明烦恼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因此。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极。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0/4298.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烦恼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烦恼;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