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布施的功德利益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布施的功德利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布施的功德利益
1.一个人如果没有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慳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贱苦恼。2.如《圣摄论》中云:「吝嗇之人堕饿鬼。纵得为人亦贫困。」3.《净戒阿笈摩》中亦云:「彼吝嗇人守财奴。不行些微之布施。终堕饿鬼恶趣道。大肚凸起如鼓然。」4.《圣摄论》云:「菩萨行布施。永断恶鬼趣。永离诸贫穷。能断诸烦恼。享无边受用。终能成佛道。」5.一个人如果不行布施。他是决不能作利他之事业的。因此也就决定不能成佛了。相反的。如果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以永断恶鬼趣。永离诸贫穷。能断诸烦恼。享用不尽。受诸快乐。6.《龙树诫王颂》云:「如法行布施。能净除诸障。对治方便中。以布施最胜。」7.《入中论》云:「眾生皆愿得欲乐。若乏资财乐甚难。资财由布施而来。故佛先说布施德。」若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眾生。乃能进而置彼等於佛道也。8.布施能紓解正在受苦之眾生。使其成熟向道。多行布施之人。容易成就无上觉道。《菩
佛学常识佛教以三宝为中心
萨藏论》云:「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圣宝鬘经》云:「布施者。菩萨之觉位也。」9.布施的体性是以不贪著的心。将财物或所有广为施捨。10.布施的种类可分三:财物施或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和无畏施大都著眼在使受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受者於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11.在家菩萨应以内外之所有用为布施。如《庄严经论》云:「菩萨之身及资财。无有不施他人者。」12.若是出家菩萨则一切皆可施捨。但三衣除外。比丘之三种法衣是不可用来布施的。13.《入菩萨行论》云:「除彼三衣外。一切皆可施。」这是因为施捨三衣。就反而会损害他人的缘故。14.财施:又可分为不清净财施和清净财施两种。前者应当捨弃。后者则应勤修。15.不清净财施又可分为四种:一、心不清净施:是指因邪心和下劣心之鼓动而行施捨。(1)邪心之施捨是指为了损害他人而行布施。或是为了沽名钓誉而行布施。或是为了与别人竞争而行布施。(2)下劣心的布施是说为了来世不会贫穷。或是为了得人天之受用福报而行布施。(这种意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所以是下劣心的布施。菩萨不应为之。二、不施不净之物者:《宝鬘论》云:「菩萨不应布施毒药。炽火。武器等对受者的构成伤害之物。或乞者为伤害别人而索求之物。」(1)菩萨不应施捨弓箭或武器等。只要是会构成伤害或造成苦痛之物。就不应施与。(2)如果有极富的资產而只是布施些微之数。也非菩萨所应为。(3)为了敛财而布施也是不应该的。三、对不净之受者。善萨不应布施。例如:(1)如果是邪魔的眷属。为了损害天道而前来向菩萨索身。菩萨不施与身体或支分。(2)魔鬼所加持的眾生。疯子及神经错乱的人。菩萨不应施身。因为对这些人。行身施毫无益处。其精神亦不能自主。四、菩萨应避免不清净之布施态度。(1)在心不欢喜时、瞋怒时及失念错乱之时。皆不宜行布施。(2)对坏人作布施时。不应作轻侮状或不尊敬的态度。(3)对来乞者嘲笑、恐吓或威胁。皆非菩萨布施时所应持之态度。16.清净之受施者有四种:一、功德殊胜之受施者——此指上师
佛学常识度众生
(善知识)。三宝等而言。二、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此指父母等於我有恩者。三、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无依无怙等深可怜悯之人。四、於我作损害之受施者——此指自己之仇敌等。17.布施之态度可由两方面来说:一是具有完美的意乐去行布施。二是具有完善的条件去行布施。18.具有完美的意乐行布施:是指具足大悲心。为了利益眾生成就菩提而去行布施。19.具有完善条件行布施:是指菩萨行布施时。应具足信心、恭敬。在适当的时候、在不损害其他眾生的情况下。自己亲手去行布施。20.布施
佛学常识.txt 太虚
的时候应该一直都心生欢喜。这是说在未行布施以前。就心生欢喜;在正行布施之时。心中十分清净;在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毫后悔之念。21.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这是恭敬的去布施。 22.自己亲手去施与是说。不要假他人之手。而是自己去亲手付与。23.行此
佛学常识每日问答
布施之时。不要伤及自己的眷属及所有。这是不损害别人行布施。因为。即使财物是属於自己的。但如果施捨之时。眷属们会痛哭流涕。那就不宜布施。24.无畏施:是说佑护眾生。使其从畏惧中得到解脱。例如於狮、虎、君王、盗贼、洪水等畏惧中。为之作依作救。25.法施:可分为四点来说: 一、法施之对象。二、法施之意乐。 三、法施之内容。四、法施之方便。26.法施之物件(对象):是指受法者必须对佛法和说法者。尊重恭敬。对求法热诚和喜爱。27.法施之意乐:是指说法者须断除不清净之动机和具足善良之意乐。 (1)断除不清净之动机。是指不应该为了名闻利养而说法; (2)依靠善良之意乐而说法是说发起大悲心。而为人说法。28.法施之内容:是说应该依照经典所示。无错谬地去说法。29.法施之方便:如果有人来求法。不可以立即就为对方说法。《月灯经》云:「法施应如是。若人来求法。初不为广说。亦不立即说。问善观妙机。若确属法器。不请亦说之。」30.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菩萨藏论》云:「舍利子!菩萨若知善巧方便。纵施捨少物亦获放大(指:功德)。智力而增长布施功德故、以慧力而广大布施功德故、以迴向力而倍增无量布施功德故。」(1)以「智力」增长布施功德者:应当具足三轮清净之见。知布施人如幻化。知布施物如幻化。知受施者如幻化。(2)以「慧力」而广大布施功德者:无论在作任何布施之前。先要思想:「这是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的缘故而行此布施的。」(3)以「迴向力」而倍增无量功德者:瞭解此布施是为了使一切眾生皆获无上菩提的缘故。如是迴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31.《菩萨地论》云:「不要只是为了获得善报而行布施。一切的布施功德都应该迴向於无上圆满菩提之达成。」迴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32.在布施的时候。面对布施物心无贪著;施毕以后。也不因此而期望来生的果报。抱著这样的态度去行布施。其功德自然放大倍增。33.《圣般若集颂》云:「菩萨行布施。永绝饿鬼道、贫穷及烦恼。一切皆永离。获无边财宝。除眾生疾苦。由行布施故。成熟眾有情。」34.《菩萨地论》云:「由施食物故。得大力之身;由施衣裳故。容彩得焕发;由施车乘故。获坚固快乐;由施灯烛故。得眼极莹彻。」35.若菩萨行无畏施。则不为魔难及中断障所扰。若菩萨行法施。则速能亲见诸佛。常侍佛侧。一切眾愿皆能速即圆满。36.使布施清净之法:
初级佛学常识试题
(1)在布施时若能知其性空。则布施之功德就不会成为轮迴之因。 (2)若能以悲心而行布施。则不会成为堕入小乘之因。 (3)不离空和悲的布施。能成为无住涅槃之亲因。而成就布施清净。37.行布施时须生起悲心。因为菩萨行布施是为了要解除眾生眼前和究竟的痛苦而为的。因为有此「不忍」之悲心才行布施的。38.布施之果报有究竟和目前的果报两种。究竟的果报指圆满无上菩提之果位。眼前的果报者:如果施捨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的。因为布施的缘故。就可以摄受眾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海涛 辑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513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布施的功德利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布施的功德利益;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