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禅定之种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三摩地」禅定之种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禅定之种类
如 吉 佛教修行的方式方法尽管种类繁多。千差万别。但其基本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者。关于戒学和慧学的研究与
佛学基本常识问答
弘扬。佛教界较为普遍。定学的研究方面。近年来有吴立民先生的《禅定漫谈》(1994、1995年《佛教文化》连载)。介绍了世出世间、显教密法的各种禅法;陈兵先生的《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1992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将佛教禅学的源流、基本方式方法、对教内外思想文化各个层面的影响都做了详尽的说明;陈星桥先生的《略论佛教“气功”》(《法音》。1997年4~7期)。站在气功学的角度对禅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可见。佛教界在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不少的。不过。在上述作品中。对修禅从初级入门到修学有成的有关细节说明得尚嫌不足。所以。这里应《法音》编辑部之约。以《瑜伽师地论》(以下简称《瑜伽》。弥勒菩萨造。玄奘三藏译。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根据1917年9月南京金陵刻经处刻本制版。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重印)等教典为依据。对通于世出世间、大小乘禅法的基本内容、方式方法、修学历程作系列介绍。以飨读者。先说禅定的种类。禅定的种类很多。《瑜伽》卷十一《三摩●多地》中归纳为四类。即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现分述如下: 一、静虑 静虑。为梵语“禅那”之汉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之意。静虑有四种。就是通常所说的四禅。 (一)初禅。离生喜乐。即离欲界诸恶不善法(身恶、语恶)。有寻有伺。于寻伺未见过患。及有对治欲界诸恶之善寻伺。喜乐者。已获得所希求之色界初禅定境。内心喜悦。于喜乐未见过失。一切粗重(指身心不自在性)皆得远离。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堪能性。此初禅具足五支:寻、伺(为取所缘)、喜(为受境界)、乐(为除粗重)、定(心一境性。为禅所依)。《瑜伽》卷十一中说。由断除五法、修满五法而证
佛学常识甘露丸
此定。所断五法者:(1)欲所引喜。于妙五欲。或见或闻。或曾领受。忆念欢喜。(2)欲所引忧。即于妙五欲若求不遂。或得已便失
不丹佛学常识
。多生忧恼。(3)不善所引忧。即由忧苦的心情而行杀业。乃至起邪见。(4)不善所引喜。即由喜乐的心情而行杀业。或生邪见等。(5)不善所引舍。如任由部属造杀业等。或放任自己。思惟作恶方便。或于诸恶放任不断;又不善现前。随顺而行。所修五法者;(1)欢。因清净持戒。生起无悔。心意适悦。(2)喜。由正修方便。心生欣悦。(3)安。谓离粗重。身心调适。(4)乐。由离身心粗重故。于诸(欲界)烦恼而得解脱。(5)定。即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专一境。 (二)二禅。定生喜乐。有四支:内等净(为取所缘)、喜、乐、定。即于初禅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相系念安住;对快速变化的所缘境界能正远离。于较为稳定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内心一味寂静。乃至极寂静。这种舍念正知。离寻伺乱。就是内等净。定者。超过初禅寻伺有间缺位。能正获得无间缺位。喜乐者。由超越寻伺。离初禅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有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堪能乐。于彼喜相未见过患。 (三)三禅。离喜妙乐。有五支:舍、正知、念(三者均为取所缘)、乐、定。舍者。于前喜相深见过患。于喜离欲。由离寻、伺、喜故。名之为舍。由有舍故。安住所有正念。正知者。若由失念。或有前喜俱行想及作意现行。立即以慧觉知。方便弃舍。乐者。由离令心踊跃之喜。内心寂静。便唯有乐受及轻安乐。 (四)四禅。舍念清净。有四支:舍清净、念清净(二者为取所缘)、舍受、定。入此第四禅者。进一步舍断第三禅中之乐。至此。一切寻、伺、喜、乐、入息、出息都断尽无余;心住无动。一切动乱皆悉远离。故说舍念清净。 二、解脱 “解脱”类定。包括了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三种。略说如次: (一)八解脱:(1)有色观诸色解脱——已离欲界得色界定者。为于欲界色(如死尸等相)得观想自在。而于欲界诸色以光明相专注思惟。而成就观想。(2)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已离色界欲。无色界定不现在前。又不思维彼想光明相(属于色界)。但于外色(属欲界)而作观想。(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于第四静虑解脱诸障。令得根本圆满。净。即第四禅中离诸障而舍念圆满清净;解脱者。能解脱净不净变化生起烦恼障;身即意身(体);作证。由于智断而证;具足住。第四静虑根本圆满。为圣所住。(4)空无边处解脱——于彼空处已得离欲。即于虚空思维观想。(空无边处定者。即心除遣诸色、想之后。起无边虚空观想而安住之)(5)识无边处解脱——于彼识处已得离欲。即于此识思维观想。(识无边处定。是先舍前虚空无边处想。即于能观之识起无边行相)⑥无所有处解脱——于无所有处已得离欲。而于识无边思维观想。(无所有处定者。从识无边处求上进时。离其识外。更求余境。都无所得。由此令心安住)⑦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于非想非非想处已得离欲。即遍于想可生处。应作观想。(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从无所有处求上进时。超过无所有处之想。及识处以下有所有想。名非有想;非无想者。谓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唯有微细想。缘无相境转。故名非想非非想)此七解脱。于所观法。要离彼地烦恼障染。方始修习。今观彼境。为除定障。起神通功德得自在故。⑧想受灭(即灭尽定)解脱——修习暂背弃受想。令离定障。(后更详解) (二)八胜处:(1)内有色相观外色少——以色界定观于欲界有情诸不净相。及少分资具之好、恶、胜、劣。于彼诸相能随意隐蔽、自在回转(改变)。得如实相。(2)内有色相观外色多——以色界定观欲界广大之外色(如宫殿、房舍等)。令得清净。(3)内无色相观外色多——无色相。即离色界欲。得无色界定。(4)内无色相观外色少。(5)(6)(7)(8)内无色相观外色青、黄、赤、白。 此八胜处。体即是前三解脱。初二胜处。由初解脱出;次二胜处。由第二解脱所出;后四胜处。由第三解脱所出。由三解脱故。得胜定自在。此以解脱为因。胜处为果。又此八胜处与修三种缘色解脱作所依止。此即以胜处为因。解脱为果。要之。前解脱中得观想自在。今于胜处得制伏自在。 (三)十遍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无边、识无边十种遍处。于所观想之事。能成就普遍广大之境。故名遍处。 初八遍处。唯从第三解脱流出。后二遍处。即是空无边、识无边二种解脱。对前八色遍处修习纯熟。能引贤圣观想神通。乃于诸事转变神通。其所变事。堪有所用。由识遍处修习纯熟。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由空遍处修习熟练。于一切物随其所欲。皆能转空。 修观行者。由解脱—→胜处—→遍处。次第而进。因先于所缘得思维观想自在。次能制伏。后即于此遍一切处。则能如其所欲而作观想。遍处、胜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是故此三。如是次第。 三、等持 梵语三摩地。汉译等持。平等持心之意。此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有关三摩地(等持)。《瑜伽》卷十二中说有十种。略解如下: (一)三三摩地:即空、无相、无愿三种等持。解有二种: 1行境别相。空三摩地——于远离有情、命者及养育者、数取趣等。即空离蕴“我”。而心住一缘。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无我、无我所;二彼果空。谓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三内空。谓于自身空。无计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执;四外空。谓于五欲空无欲爱。初观察空是有学圣者所修。后三空是无学圣人所行。无愿三摩地——于五取蕴思维无常、苦。无所愿欲。心住一缘。无相三摩地——于五蕴灭思维寂静。心住一缘。 2行别境同相。即依一真如观。而具三义:空性三摩地——即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无愿三摩地——即所观空。无所希愿。无相三摩地——观此远离一切行相。 (二)有寻有伺等三摩地:1有寻有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相应者。如初禅。2无寻唯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唯伺相应者。如中间禅(初禅以上。二禅之近分定)。3无寻无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二种俱不相应。于寻伺心生弃舍。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观想。又唯一味平等显现。此如二禅至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定)。唯除无漏诸三摩地。 (三)大、小、无量三摩地:小三摩地者。或由观少色故小。或由思维的范围狭小。如小信、小欲、观想的区域狭小。此属于欲界定。大三摩地者。由观多色名大。但所观色又非无边无际;或由上信、上欲及想诸天光明而令显现等。此属色界定。无量三摩地者。由于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等而名无量定;或由无量无边信、欲等名无量定。如四无量心。 (四)四无量三摩地:即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所缘之定。四无量心。解释分二: 1建立所依及行相:有情有三种。即不苦不乐者、有苦者、有乐者。于不苦不乐者思维与乐——慈。于有苦者思维拔苦——悲。于有乐者思维其乐不相离而生随喜——喜。又即于前三欲与乐等。思维令不坚执、不染污(离贪或嗔)——舍。又于一切众生无怨(离恶念头)即慈。无敌(离现乖争)即悲。无恼即喜。不害(离不饶益)即舍。 2无量之义:指慈相应等心。即欲利益、安乐之饶益相。一切无量之所显示:所缘广大。利益安乐思维最殊胜。极为纯熟。且能得无量果。要之。以强盛之心力。于所观慈等相令圆满、普遍、清白。而且专注。即四无量心。又圣者修四无量心达至极境相应之定:修慈者。极于遍净(第三禅);忆念空无边处。修习悲心最为第一;修喜定者。以识无边处为最胜;修舍定者。以无所有处为最胜(因无所有处是无漏心地最为后边故)。 (五)喜、乐、舍俱三摩地:喜俱者。是初、二禅;乐俱者。是第三禅;舍俱者。是第四禅以上诸定。 (六)四种修定:(1)为得四现法乐住(即四根本禅)修定。即为得四根本定故。修近分定(近于根本定之定)。或为令根本定清净圆满之所修习。(2)为得智见(天眼)修定。以四根本定修天眼。所以修四根本定及前加行、无间道(即将证根本定之无间断惑之道)所有修定皆属之。修者应先于光明相殷勤恳切审谛而取。修成后于诸色境能照能观。即见;能知天等诸趣名字、种类等。名智。(3)生分别慧修定。见道前诸心或四无碍解(于法、义、辞、乐说四种无碍智)。名分别慧。即为得见道修诸加行道或为得无碍解修四禅。皆属于此。(4)为尽诸漏修定。即是为证阿罗汉所修金刚喻定及加行道。 (七)五圣智三摩地 1自体智:即法智。在见道前断除烦恼。令定清净。是圣(善、无漏)、无染、无执。 2补特伽罗智:即类智。是见道入无相位所得圣定。 3清净智:即尽智。是一来、不还圣者所得之定。能损减贪等烦恼。断尽欲界诸惑。此非世间道(欣上厌下)、寂静(烦恼寂静)、微妙(于自地烦恼不生爱味)。 4果智:是无生智。通不还及阿罗汉所得之定。此得安隐道(所得之道无退转)。证心一趣(已得无寻无伺地)。现在安乐(能得现法乐住)。后乐异熟(能引无余涅盘)。 5入出定相智:即道智。唯在无学位。常处无相心。是正念而入(善取能入定相无忘失)。正念而出(善取能出定相无忘失)。 此五种定。其体是一。而行相分五。故说五行相智。又唯善、无漏。名五圣智。 (八)圣五支三摩地:即四根本禅中所有圣贤心一境性及安立审谛观察。名圣三摩地。四根本定立为四支。依审谛观察法并为断除余结缚。立第五支。 鸠摩罗什译《成实论》中所立圣五支三摩地又与上不同:初、二禅之喜乐合为一。第三禅离喜之乐别为一。第四禅中清净心为第三。依前三支能生明相、观相为二。后观相、明相为因能坏裂五阴。观五阴空。名为观相。能证涅盘。说名为圣。 (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指八正道中。前七道支能与圣正三摩地为因、为具。 定因者。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与正三摩地为前导次第。次第义者。是说先了知世间实有阿罗汉圣者。便于出离深生希求。获得正见;次当思维如何出离居家迫迮等;从出家后。受学尸罗(正语、正业)。修治净命(正命)。 定具者。正见、正精进、正念能为正三摩地作资具。依正见等五。配合闻、思、修。如实了知正见、邪见。乃至正命、邪命。为欲断除邪见等。及为圆满正见等。发勤精进。若由精进。能断所治。集能治法(正见等)令其圆满。即是正念。此正念也即是正三摩地部分。 此三摩地因为是善、是无漏。所以名圣。舍邪见等令得不生。修正见等令得圆满。因此名正。 (十)金刚喻定:断除有顶(非想非非想处)惑。最后加行道生。最细惑之观行、种子已灭。最后无间道生。最细随眠(烦恼种子)已灭。总此二名金刚喻定。此定是定中之尊。因为能断惑集善。成办无学之果。于有学圣者之修道行中是最尊最胜;又极坚牢。上无烦恼能摧伏之。而能摧伏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坏一切。而不为其所摧坏。由此得金刚之名。 四、等至 梵语三摩钵底。译为等至。是等引(指胜定地。离昏沉、掉举等。平等能引诸功德)之果。故名等至。此通指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包括了五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定(此三已如前说)、二无心定(无想定和灭尽定)等。这里侧重说明五现见等至和二无心定。 (一)五现见等至: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修习五种观行。能亲所见、明了见。故名现见等至。圣者于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有二:初不净观。为令贪欲不生现行。以四念住(身、受、心、法四种念住)为依止。观察内身种种不净。即内身中毛、发、爪、齿。乃至泪、汗、屎、尿等。属内身污秽不净。此即是初现见等至。第二不净观。也以四念住为依止。观察外身(即死后)青
正果法师佛学常识
瘀、脓烂等。是外身污秽不净。或观彩画、木、石、泥等所作骨锁(骨人之相)。令诸贪欲不起现行。这便是第二现见等至。 圣者又于烦恼修断灭对治。也分二:或观生身展转相续。谓粗观察行缘识等(即十二缘起)。这是第三现见等至。或观刹那心识生灭不断、展转相续。谓细观察有贪心、离贪心等种种心识异生、异灭。迅速流变。即是第四现见等至。 若观察圣者由断烦恼之深浅所得住于世间的情况。即是第五现见等至。观察初二果人。兼住此世、他世(欲界人、天);不还果人。唯住他世(上界色、无色处);阿罗汉都无所住。 (二)无想等至:即无想定。指已离遍净(第三禅)欲。未离上欲(第四禅)。永出离想思惟为先。诸心心法灭。修者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入第四静虑。修背想思维。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唯谓“无想”寂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离诸所缘。心便寂灭。于此生中。可入可出;若生无想天者。唯入不出。“想”若生起。即从无想天中死没。 (三)灭尽等至:即灭尽定。谓离无所有处欲。暂安住想思维为先。诸心心法灭。 若诸圣者。已离无所有处欲。或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于定:先于下地粗想及与无想深生厌舍。尔时唯微细想缘。无相境转。依于彼处思维为先。心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因无所得。灭而不转。心便寂灭。或依灭尽相而入于定:即依无相定(于一切相不作思维)。依此为依进趣所缘。因皆灭尽。心便寂灭。 入灭定时。次第灭三种行:即身行(出入息)、语行(寻、伺)、意行(受、想)。于初禅时。有寻有伺。至第二禅。无寻伺。名灭语行;第四禅无出入息。名灭身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心求上进。竟无所得。因无受想。名灭意行。 出灭定时。触三种触。触为受因。出灭定时。受想当生。故说触三种触。此三种触。由三境生:由有所缘以为境界。名由有境;于此境中无有我慢扰动其心。故说触不动触。由唯有事以为所缘。名由境境
佛学常识广东云门寺
;于此境中无贪所有、无嗔所有、无痴所有。因此说为触无所有触。由无相界以为所缘。名由灭境;于此境中不思惟一切相。故说触无相触。 以上介绍了四大类型的禅定。其中四静虑是最基本的。它遍通于有漏无漏、大乘小乘。又是其它三类禅定的基础。其它禅定有些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如八解脱等)。或依于它则容易成功(如三三摩地、四无量三摩地等)。所以习禅者应先以四禅为初课而次第修习之。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6491.html
以上是关于「三摩地」禅定之种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三摩地」禅定之种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9389.html。